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首发 | “十四五”时期图情学科愿景展望——基于全球战略蓝图的分析(内含视频摘要)

吴丹 郭清玥 图书情报知识 2022-04-25

     ISSN 1003-2797

     CN 42-1085/G2

     双月刊

     同行评审期刊



视频摘要时间轴


吴丹 郭清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网络首发时间


2021-05-20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085.g2.20210517.1734.002.html


目的/意义

在年代相交之际,立足全球视野分析思考“十四五”时期图情学科的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新时代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设计/方法

采集并分析全球范围内多篇战略蓝图报告,解读社会对图书情报领域提出的相关需求,探讨学科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发现

新时代中,图书情报学科可以在社会关注的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数据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化研究,不断升级图书情报服务,响应“新文科”建设部署,加强数据开发与利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新/价值

从图书情报学科视角,对国际以及国内的宏观战略文件进行综合性分析,挖掘社会转型为学科带来的发展机遇,展望“十四五”时期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战略分析 学科展望 

服务转型 新技术 数据治理 数字社会



1 引言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然到来,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塑造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推动人类在生产生活领域进行变革与创新,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影响。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图书馆学、情报学不断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接纳并运用新技术,期望在新浪潮下保持学科的生命力,参与到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全球范围内,众多组织机构对世界的未来进行构想与展望,发布多篇报告、议程、规划以及战略蓝图等。如联合国早在2015年的第七十届会议上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17个面向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世界经济论坛则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实时推出年度报告及评论,揭示时代走向;我国于2021年3月11日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对今后五年以及十五年的社会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同样,学界各组织也在分析历史时期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学科的蓝图规划。国际图联(IFLA)在2017年便开始探究世界各地图书馆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成果报告意见征集,形成“全球愿景”[3],并于2019年发布《国际图联战略框架2019-2024》[4];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2017年对其战略方向和关键行动领域进行增改,在2015年通过的版本基础上增加公平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目标[5],并将其作为未来5年的重点计划;国际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ASIS&T)在2020年8月份发布文件指出未来5年的策略规划[6],旨在促进机构在国际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网络信息联盟(CNI)和EDUCAUSE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究研究型图书馆如何在新技术时代发挥影响力[7],并于2020年发布报告《研究型图书馆和新兴技术的未来主题和预测》[8]


在人类社会发展潮流与学科社会担当意识高涨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涌现多篇关于时代蓝图的战略报告,我们可从图书情报学科的视角去探究分析这些报告,以洞悉学科的发展方向。本文拟对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议程、研究报告、行动纲要等战略发展性文件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新时代下图情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2.1

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科转型

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互联网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不断为学科提出新问题,吸引学科深入探索。在年代相交之际,人类社会保持着前20年技术发展所积累的优势,并逐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在向人类宣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篇章早已开启,这次工业革命延续前三次技术革命的技术方向,深入数字、生物和物理领域,目标塑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未来新技术时代。技术的普遍性日益增强,过去一些仅限于研究所的高级计算设备日益普及,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希望,但同样引起人们对数据保护与运用能力的极大关注。由于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数字经济与社会的到来成为必然,但现有的机构和管理模式在面对数字资源时,难免暴露出新的问题。因此,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对数据组织与利用、数字转型、数据治理、数据信任等内容的研究需求增大。


我国对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需求促使学科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加快转型,将新经济、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为学科注入新能量。图书情报学科对新技术的接纳包容性较高,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得到较为快速的应用。如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支持学生各种问题的咨询与检索,Oklahoma大学图书馆通过为机器人设置Alexa技能,实现其自动回答图书馆的常见问题[9];我国江西省图书馆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实现智能服务,还设置了RFID图书分拣系统、VR军事体验系统[10]。我国目前已从以往完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被动局面逐渐转变并发展为主动对国际技术进行运用和创新,上海图书馆正在基于FOLIO开发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目标实现功能复用、数据共享和算法共享,为未来的智慧应用提供标准环境[10]。我国在5G技术方面的领先,为图书情报领域推动先进技术的运用创造条件,5G雾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11]、数字资源的融合与组织[12]、新技术的应用等研究不断发展。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在分析高质量发展趋势的同时,把握时代赋予学科发展的机遇,具有潜力无穷的空间。


2.2

制度优势凝聚学科力量

国际方面,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习近平[13]总书记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在国内,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制度优势,拥有坚强的领导力,能够凝结全国各界力量朝着同一方向前进。这往往体现为,我国在宏观战略发布之后,相关的微观政策、建议、行动指南会随之出台,为学界各学科提供研究方向,同时整合研究资源,增强学科研究的凝聚力与针对性,也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如我国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从比较细的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蓝图设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号召各相关学科积极发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此外,图书情报学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学科,而我国的制度优势关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坚定了学科理念,为学科力量的形成与壮大注入能量。


我国的制度优势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但作为可为国家“智库”建设贡献力量的图书情报学科应当意识到,虽然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各方在钻研问题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全局。国外在发展特定领域时,往往是国家提供宏观战略,之后便是相关机构、协会以及组织探讨体系建设,形成领域共识,以系统化的项目反馈到社会服务中,如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将其数字文化遗产资源向全球公众开放共享[14];欧洲数字图书馆通过设置理事会协调其文化与科学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15]。而我国项目建设稍显分散,容易在融合发展中暴露问题,图书情报学科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研究热点时,还需要注意分析各方力量的统筹协调问题,为国家形成系统全面的战略规划建言献策。


2.3

文化强国坚定学科自信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16],其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希望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强国进程;“十四五”规划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17]。文化强国目标关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行展望。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之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得到重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为图书情报学科新时期的发展指明方向。文化强国在着力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倡导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自信,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并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8],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强化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新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图书情报工作始终坚持围绕着“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加工利用,并探索从信息链上的任意节点进行知识挖掘[19],这种研究的特质,使图书情报学科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具有先天的信息分析优势,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进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自信与话语权。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精神也可以引入学科领域,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壮大需要从“根”进行挖掘,学科自信的形成同样需要“守正拓新”。在社会文化需求增多的背景下,挖掘图书情报学科传统,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树立学科自信。Pierce Butler[20]曾指出“只有了解图书馆历史起源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一词虽在我国近代时期才进入大众视野,但关于图书馆的学问却是源远流长[21];而情报学则是起源于文献学[22],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关于信息、情报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历史悠久,应当从历史和传统角度,重视我国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历史和研究走向的挖掘,结合新技术进行创新,形成学科特色乃至中国特色,坚定学科自信与文化自信。



3 图情学科视角下的全球战略蓝图分析

国际国内社会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发布多篇报告,本文目标是基于全球战略蓝图对学科未来进行展望,因此在选取战略报告时基于以下原则:①内容与图书情报领域相关;②具有蓝图以及规划的性质;③时间涉及/覆盖“十四五”时期。由于报告众多且具有内容相近以及重合的现象,本文在上述原则之下选用部分报告进行分析与解读,希望探究战略报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并结合学科实际进行展望。


3.1

战略颁布主体分析

基于以上三点原则,本文搜集了多部战略文件(见表1)。放眼世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制定目标为各国发展提供指引;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发布2020年地平线报告解读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创新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9];世界经济论坛总结时代热点情报,形成实时更新的相关报告库。在国内,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的重大发展机遇[23];国务院提出《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4],正式将数据纳入国家所定义的生产要素;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6]从多方面为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给出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5]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提上日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社会各方面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在时代宏观目标的召唤下,学科领域也在积极地探索,寻求新时期的发展之道,如《ALA战略方向(2017更新版)》《国际图联全球愿景》《国际图联战略框架2019-2024》《ASIS&T战略计划2020-2025》以及ARL相关报告从领域视角进行分析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目标。


国际方面,由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关于数据科学的相关报告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不具有强制力;由EDUCAUSE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则起到勾勒蓝图的作用,可作为发展方向参考;由领域内的各组织诸如ALA、IFLA、ASIS&T、ARL发布的战略蓝图文件则从专业视角分析了学科发展趋势和重点发展目标,对组织内部具有较高效力,对组织外部仅具有参考作用。国内的五份文件由我国中央机构发布,是基于我国当前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并号召国内各领域集中力量朝着战略方向前进。


3.2

战略报告主题分析

由于以上所涉及的战略报告部分属于宏观社会发展类型,部分属于领域发展类型,若直接对报告全文进行机器识别主题,会出现主题繁杂且与图书情报学科关联度低的情况。因此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对战略报告主题进行初步粗粒度的划分,便于后续章节按主题方向进行解读。


首先,人工阅读每篇战略报告并对与图书情报学科相关的语句和表达进行标注;其次,在对所有报告进行标注之后,抽取相关语句的核心词,并对概念相似的核心词进行统一表达,核心词如图1中间一列所示;之后,基于战略报告原文,对核心词进行主题划分,形成图1中右侧一列的四个词组;最后,采用可视化工具将核心词的提取与主题划分过程进行展示,形成图1。


图1是图书情报视角下的全球战略蓝图主题划分过程展示,其中左侧一列代表本文所涉及的多篇报告,均采用表1中所设置的简称代指;第一列到第二列的曲线代表从第一列的战略报告提取出的第二列的核心词;中间一列为抽取出的核心词;第二列到第三列的曲线代表第二列的核心词并入第三列的相关主题;第三列则为概括后的四大主题,分为文化与服务、新技术实践、数据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解读报告,后文将以基于该主题框架,联系报告内容,细化各方向下的关注焦点,并对学科研究走向进行思考与展望。



4 图情学科视角下的全球战略蓝图解读


4.1

文化引领素质建设

4.1.1 优化文化服务模式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下愈发受到重视,升级服务模式的观念深入人心。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到在“十四五”时期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则希望推进公共服务的智慧与便捷化,提出“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国家从战略层面直接对公共文化机构提出要求,因此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天然联系的图书情报学科有所可为,且大有可为。《国际图联全球愿景》指出“数字时代我们必须更新自身的传统角色”,“策划新的服务模式”,从公共文化设施的角度提出通过改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应用场景拓展的背景下,技术逐步走入文化生活,更加偏向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文化服务。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将公共文化服务涵盖在内,倡导精准化服务;ARL提出将图书馆服务和馆藏与新的网络环境结合起来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倡“投资以用户为中心的工具”,对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进行蓝图展望。图书情报领域对文化服务模式的优化,响应了社会需求,也反映了领域希望借此提高学科的话语权,如《国际图联战略框架2019-2024》将“强化图书馆的全球话语权”作为其首要战略方向,致力于通过推进文化服务建设,增加公众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关注与理解。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文化建设角度,还是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文化服务模式的优化将在未来受到高度关注。


4.1.2 提升公众数字技能

数字时代中,数据鸿沟、数据孤岛、信息茧房等概念被公众广泛讨论与了解,促使他们主动希望提高自身的数字技能。图书情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与数据和信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有着采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成熟机制,在当前历史进程中可谓是手握开启信息时代的“钥匙”。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到2030年,确保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可以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图书情报领域常提及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之一。此外,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应当将教授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所需的技能作为优先事项,这一目标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需要关注正确理解和提取信息的内在能力。此外,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促进公民数字素养提升。《ALA战略方向(2017更新版)》中将协助人们提升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作为目标,认为发现与利用数据资源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十分重要。ARL报告从高等教育角度分析指出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需要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去区分真实与捏造的内容。数字技能的提升不限于社会层面,在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教育中也有较高价值,由于新技术的冲击,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在新时代保持学科特色,守正拓新,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国际图联全球愿景》说明“图书馆界需要联合培养年轻专业人员”,让图书馆的能力能够跟上数字时代的变化需求。《国际图联战略框架2019-2024》则将“激发并提升专业实践”作为战略方向之一,鼓励运用全新而有前景的方法激发专业活力。


4.1.3 实现文化内容创新

文化是一个社会进步必不可缺的精神动力。文化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其特有的发展方式。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定和执行推广可持续旅游的政策,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文化和产品的推广”,将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的社会文明场景进行构想,目标是构建更加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对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供给,并讲好中国故事。“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倡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并提出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促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而文化往往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文明世界,并通过一些物质载体进行表达与展现,如何挖掘文化中蕴藏的价值符号,并运用学科知识对其进行组织与解读,成为当前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中,内容建设被重点关注,要求“深刻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作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当前图书情报学科对数字人文的关注正是契合了这一发展增长点,同时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也顺应了当前文化助力经济的趋势。《国际图联全球愿景》结合图书馆传统储存信息的特点,提出“采取创新的举措,使用适合的工具”,“最大限度地提供对世界文献遗产的获取”,主动且创新地承担起对文献保存与利用的责任。


4.2

创新驱动科技进步

4.2.1 锻造新技术竞争力

新技术理论正蓬勃递进、层层深入发展,而它的应用也逐渐从高精尖领域走向日常,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助推力。2020年地平线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同时一些其他技术如扩展现实(XR)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同样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新技术,并直接点名将新技术应用到文化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在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将技术与文化结合,提出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新技术走向文化领域的前景被更加细致地描述,数据中心、云平台、传统文化基础设施转型被列入发展方向,同时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并且注重发展“沉浸式业态”。在这一系列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中,图书情报学科基于其传统知识组织能力与开放包容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对数字文化势必有独特而专业的理解。目光转向学科领域组织和机构,同样会发现学者专家对于新技术的重视。《国际图联全球愿景》认同新技术对发挥图书馆潜能造福社会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跟上持续的技术变革的节奏”,恰当地将新技术与学科结合,形成新技术背景下学科特有的竞争力。


4.2.2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科学研究日益进入深水区,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必然。我国于2019年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目标[26],提倡在新变革中,促进学科和人才培养的更多样化、更综合化、更集群化。“十四五”规划中提倡加强信息科学与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反映了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学科交叉融合的迫切需求与趋势。《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的经济模式”。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跨学科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规划中也提到,“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单一学科在跨界融合的经济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难免会显得不知所措,理解运用新技术、增加跨学科交流才是提高解决问题效率和质量的新路径。在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号召下,图书情报学科研究需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借鉴,加强学科研究的“智能化”,为社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此外,《ASIS&T战略计划2020-2025》将“跨学科性”作为价值观进行陈述,认为当前信息问题必须由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提供见解与方案。ASIS&T旨在促使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结,“跨学科”的价值观点的提出,体现该组织认真分析把握了当前社会实践中涌现的问题特点,运用了综合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符合学科融合的大趋势。


4.3

数据赋能社会发展

4.3.1 探索数据治理共享

数据的重要地位在社会实践中被大众认知与认同,“数据赋能”被视为经济迸发活力的重要支撑。世界经济论坛为数据科学单设主题分析,其下分为数据治理和共享、数据和算法伦理、数据通信和可视化、数据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数据生成和处理以及管理、数据素养与教育六大板块内容,足以可见经济社会发展中数据发展的潜力与问题。国务院于2020年发布中央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一,政府数据将开放共享,为数据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奠定权威基调。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十四五”规划关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目标通过“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推动数据的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此外,国家专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落实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部署,共建共享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文化数据资源融通融合”,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供国家政策支撑。图书情报学科本就是研究数据、信息、知识的学科,这一系列的宏观政策都鼓舞了学科发展的士气,促使领域内对数据治理和共享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如《ASIS&T战略计划2020-2025》中计划专门为数据治理和信息管理开设专门的培训班;ARL报告直接关注领域运用,提出开发适用于大数据和小数据的数据服务,以更加适应数据驱动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时指出设计的数据分析和发现方法要注重学科差异。


4.3.2 挖掘数据要素价值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要求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对社会数据和信息的发现、组织、利用、传递和共享的需求升级。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对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的构想离不开图书情报学科对知识组织的专业技能支持。《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明要“构建产业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数字文化技术标准应用”,在数据交换之前,运用统一的完备标准对数据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质量。图书情报学科在开放数据领域一直辛勤耕耘,拥有组织利用数据的经验与方案,分类组织的思想运用场景广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重点突破跨媒体统一表征、关联理解与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与生成等技术”,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结合新兴技术工具,将传统的知识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形成对知识的描述、分析、挖掘与利用。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识到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重要性,提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并且“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数据质量和规范性进行约束。《国际图联全球愿景》认为“我们必须成为知识自由的捍卫者”,致力于为人类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促进知识的平等获取。不管是技术标准层面,还是学科服务方面,信息社会中,与数据和信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总与图书情报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立足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的同时,结合新时代特征,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是学科的任务,也是使命。


4.4

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

4.4.1 协调共同体健康发展

矛盾具有客观性,正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存在,社会才能生生不息地发展。社会矛盾折现到社会现实中,便会体现为多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新的时期也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只有协调解决社会问题,才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发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发展优质、可靠、可持续和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COVID-19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一思想愈加引人关注。“十四五”规划同样注意到这一点,提出加强数字技术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灾害来临之前,图书情报学科如何通过信息的发现与分析,做到事前预警;在灾害面前,如何通过信息溯源对灾害进行追踪,最大程度降低人类社会的受损程度;以及灾害之后,如何构建信息库对历史灾害进行特点挖掘,为同类灾害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此外,平等和包容问题在当前仍具有思考价值。《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要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ASIS&T战略计划2020-2025》将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作为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实践的目标;《ALA战略方向(2017更新版)》提倡为公众提供公平获取信息的机会,并宣传知识自由。关注社会大众利益与关注特殊群体利益并不冲突,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可以用平等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在数字经济盛行的今天,个人信息保护、隐私问题关注度日益增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并且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的目标,加强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广泛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需要作为原则去坚守的内容。ARL报告提出要培育大众的隐私意识并且加强隐私服务,在实现以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数字服务时,要平衡服务与隐私之间的关系。当然,社会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几方面,正如ASIS&T的主旨一样,学科研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用专业眼光去审视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4.4.2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交流趋于频繁,带来了多次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充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学科研究开拓视野,寻找到新的灵感,而在针对复杂研究问题时,发挥各合作主体的优势,更是能推动问题的高质量解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希望全球伙伴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倡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合作共赢;“十四五”规划提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深化数字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ASIS&T战略计划2020-2025》希望通过全球交流加强学界讨论,并为2021年设置了专门的小组讨论目标;《国际图联战略框架2019-2024》提倡通过优化组织促使成员多样化,连接并且壮大业界。总体来看,图书情报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势稳定,同时国家层面推动学术界进行友好交流,共同探讨社会发展问题,帮助社会进步。当然在进行国际交流的同时,我国图书情报学科需注重自身特色,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点,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加入到学界标准与规范制定的过程当中,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的背景下,提升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发出独有的“中国声音”。



5 我国图情学科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纵观上文对国际以及国内的战略报告解读,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数据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中人类社会所关注且图书情报学科大有可为的增长点。在文化服务方面,图书情报学科可以挖掘相关文化机构的特点,升级图书情报服务;在技术创新方面,学科应结合“新文科”建设战略部署,运用新技术深化研究;在数据治理方面,基于以往的信息处理经验,转向数据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视国家发展战略,关注社会问题,为国家提供智库支持。图书情报学科研究应当主动拓展研究对象,结合时代特征对传统研究进行优化,发扬创新精神,提升研究价值。


5.1

以公众为核心升级图情服务

5.1.1 响应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要求

当前我国提倡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倡利用新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图书情报学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理论研究正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目标相契合。而服务,是图书情报领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佳体现。从社会需求方面考虑,国家层面通过发布战略规划推动服务型社会的发展;从学科性质方面考虑,图书情报学科本就具有强烈的应用特点。“十四五”期间我国提高了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体系建设、供给与利用、均等化、文化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会进一步加深,体现为涉及图书情报机构服务实践分析、用户研究、特殊群体服务供给、社会教育职能等。同时,新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智慧空间等理念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水平、如何优化服务模式、如何更好推动资源“活化”等问题同样值得思考。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需求同时对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提出新要求,拓展了图书情报学科的服务范围,倡导学科利用自身作为横断学科的优势,把握新时代资源对象的多源异构特点,优化情报分析方法,探索多方面、多维度解析社会发展问题,促使图书情报服务转型升级。


5.1.2 促进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推广

提升公众数字技能在国际以及国内的战略报告中被着重强调,映射到图书情报领域则体现为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早在30年前,《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最终报告》已经在呼吁重视信息素养教育[27]。几十年后的今天,信息数量更加巨大,传播更加快速,质量参差不齐,为公众甄别、处理和利用信息带来巨大挑战。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当前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侧重模式、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多停留在高等教育阶段,对社会公众以及弱势群体的考察稍显欠缺,可将其置于社会环境下,探讨如何提高公众信息素养,如何助力老年人等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等;此外,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日益火热的背景下,系统性的体系和机制研究以及教育实践水平的评估研究也值得探索。推进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夯实自身学科教育的基础,为社会层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专业理论支撑。如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改革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优化学科平台,运用技术赋能教学,发展中国特色的图书情报教育,为学科领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2

以新技术为工具推动新文科建设

5.2.1 顺应转型时期新技术运用趋势

我国提出在未来将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揭示当前新技术从理论走向现实应用的趋势。事实上,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技术带来的时代特点早已渗入各行各业,5G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将成为新的热点,同时学界对于智慧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探索也将不断深入,“智慧+”将产生持续影响。新技术时代中,图书情报传统服务将升级,愈加趋向个性化推荐服务、自动文本处理、预测性信息检索;在沉浸式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服务、人机协同交互体验等方面也将加强研究;数据智能服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基于社交网络对用户的行为分析、情感分析、语义挖掘同样具有广阔前景;知识工程建设也具有较大吸引力,人工智能为知识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学科可通过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对数字内容进行计算和解读,在知识图谱、知识推理方面深入研究,实现深度知识发现。新技术为图书情报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拓宽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助推了新文科建设进程,同时学科研究要拥有跨学科的意识,自发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增强跨学科问题研究能力。


5.2.2 助推传统文化数字化与内容创新

战略报告对数字经济的关注,为数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文化内容创新提供可能。文化是图书情报学科长期涉足的一个领域。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2005年便由国家提出,当前体系日趋完善[2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都体现了社会对文化公平的向往,而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则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图书情报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文旅融合以及数字人文领域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内容深度挖掘、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新技术应用与实践等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中理论概念辨析、功能研究、信息服务和资源开发策略、创新融合模式路径以及效益问题有待挖掘;数字人文领域多学科融合分析、专题资源库建设、文本挖掘及语义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有较大发展潜力。此外,由于文化建设方面西方国家处于比较领先地位,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在文化领域研究时需要注重弘扬中华文明精神,对中华文化内容进行挖掘,立足中华大地。


5.3

以“数智”为目标推动数据治理

5.3.1 助力开放共享型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数据赋能社会发展被国际以及国内社会强烈呼唤,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进一步探索数据治理与共享。图书情报学科在面对特征不断更新的资源组织对象时,对于数据资源的组织、利用和共享研究也逐渐深化,在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也逐渐积累经验。当前关联数据从图书馆行业走向社会,图书馆领域的一些知识组织体系以及规范文档通过关联数据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图书情报学界也在推动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在数据和信息的挖掘利用中,对知识语义数据关联结构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基于主题提取和知识网络的语义分析为知识挖掘带来新的希望。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推动数据的可访问、可互操作和可重用是学界追求的目标。知识共享日渐深入人心,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的关注度随之增高。当前学界在探讨知识资源整合、数据资源的质量问题、开放政府数据、数据开放标准与规范、开放获取数据的工具设计与开发等方面需求较大。另外,在科学领域,科研数据管理作为新兴主题同样吸引了学者目光。


5.3.2 深化智能时代下的数据开发利用

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家战略层面,都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具有非常高的期望。毫无疑问,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由数据记录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阶段。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充分挖掘,使数据要素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智能决策赋能经济成为当前的大热议题。由于图书情报学科与数据的紧密关系,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是,结合新技术特点优化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管理方式;二是,探讨如何加强数据开发利用能力;三是,推动社会数字化进程,关注数据的开放共享;四是,完善数据保护体系的建立以及数据流通中的风险研究;五是,数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数据科学是一个新的讨论点,涉及数据科学教育与培养、图书情报学科与数据科学的关系、数据科学工具及技术运用等内容。


5.4

以国家发展需求为焦点提供智库支持

5.4.1 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图情研究

战略报告显示,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迫切关注的一大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17个目标与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16种安全在内容上有部分重合。因此,在当前我国的发展进程中,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社会问题分析与解决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之一。图书情报学科应不断把握国家发展需求,关注社会问题,从学科角度探究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如在数字经济时代中,数字鸿沟愈发严重,平等的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是学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所坚持的目标。对特殊群体的分析和探讨成为当前研究的趋势之一,对国内发展不平衡暴露的社会问题讨论声音日益高涨。而对于数字经济下萌生的新问题如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数据安全问题以及隐私问题同样值得研究和关注,当前我国相关保护措施并不完善,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数据与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还需要学界共同努力,建言献策。由于当前社会面临COVID-19的疫情问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应急舆情分析与管理应对、公共文化机构应急信息服务、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等相关研究大量出现,这也将进一步增强学界的危机意识,提高学科服务于突发公共事件和国家安全的水平。


5.4.2 开展新环境下的特色国际交流

战略报告对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殷切希望。实际上,我国图书情报学科一直探索如何融入国际发展潮流,并不断扩大交流。虽国际形势趋于复杂,但学科国际交流仍需继续保持。要在探究国外教学手段与方式、分析国外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学科教育发展进行剖析,及时优化调整,切合时代发展需求。我国的国际合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如扩大国际化交流规模,提高师生国际化水平,推动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知名大学的科研合作,助力我国“双一流”建设。同时,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应关注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提高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努力。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运用先进的学科知识对中华文化进行解读和介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风貌,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6 结语

图书情报学科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与规划意识,对时代背景中的机遇与挑战具有清晰的辨别力,这也是当前学科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全球战略蓝图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指导与建议,本文基于当前报告进行思考,认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新技术应用与实践、数据治理与赋能、国家发展需求中寻找到新的生长点与发力点。多部战略蓝图文件的颁布也说明在新时代中,世界范围内都在认真谋划社会的新走向与新目标,而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科也需保持既往敏锐的洞察力。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我们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准确把握自身特点,秉持一份信心与勇气去面对未来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梳理发展趋势,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社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贡献力量,牢牢树立起学科话语权,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贡献说明

吴 丹:提出研究思路和论文大纲;

郭清玥: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并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制版编辑 | 卢慧质


--END--


相关阅读

网络首发 | 建立具有社会可见度与广泛影响力的图情档共同体:“十四五”时期图情档领域创制大型基线与追踪调查项目的战略思考

往期荐读

网络首发 | 国内外LIS学科主题热度演化分析与预测

网络首发 | 计算档案学:档案学科的新发展

当期荐读 2021年第1、2期 | 专题前言 数据赋能的治理创新研究

当期荐读 2021年第1期 | 社会治理何以智慧化? 回顾、思考与展望

当期荐读 2021年第1期 | 数据赋能视角下应急情报服务价值共创过程及能力提升 ——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