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了,我的家》一部关于“原生家庭”的中国式启示录
最近,都市情感大剧《都挺好》掀起了一股关于“原生家庭”的全民热议。这部作品打破了“父慈母爱”的传统印象,把父母对子女造成的心灵创伤摆上台面,而后以放下与和解的方式,去探究融冰之道。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动辄提及“原生家庭”四个字,都觉得它略显沉重。有人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宿命,有些伤害,可能要靠一生去消化。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原生家庭留给一个人的精神滋养,可能会让其受益终生。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它颇像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中国式启示录。两季以来,节目以温润的情感基调、亲和的家常风格、厚重的文化涵养,走入百余个中华优秀家庭,聆听后辈讲述成长经历和与长辈有关的家族往事,从中挖掘家风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当众多嘉宾一次次向年迈或已离世的亲人表达“感恩”与“致谢”,听他们娓娓道来家庭、家风、家教的福泽之暖,相信广大观众也深刻感受着这档节目想要道出的真谛:家,是所有美好的根源所在。
播洒“亲情暖光”
描绘和谐社会的家庭人文景观
家庭,既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谢谢了,我的家》以朴素而细腻的舞美设计,勾勒了一个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家”的模样。
舞台运用大量的江南中式建筑设计景片,虚实结合,错落有致,每个景片上都开了一扇很小的窗户。当所有窗户都灯火通明的时候,观众足以感受到,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靠无数小家的温暖与和睦来达成的。
每位嘉宾上台之前,他们会推开一道“大门”,走过一条名为“家足迹”的通道,其中汇聚了家人们的照片、合影、图像,那是这个家族一路走过的脚印,也是历史前进的痕迹。而后,嘉宾进入仿如“家庭客厅”的中心舞台,落座于蓝色沙发,和主持人促膝交谈
访谈过程中,一位画家会从嘉宾所述家庭故事中抽取一个最为经典的瞬间,将之创作成一幅“家风画”,投射到“家风馆”的一块吊装 LED 屏上。诸如周恩来侄女周秉宜家风画《伯伯的怀抱》、秦沛家风画《炸酱面的味道》、田家炳长子田庆先家风画《一家人的周六之约》、詹天佑嫡长孙詹同伟家风画《铁路旁的家》、茅盾之孙沈韦宁家风画《安静的爷爷》、童第周之子童时中家风画《家庭学习会》……无不闪烁着亲情的暖光,铭刻着每个家庭最为平凡而又最为难忘的温柔记忆。
在讲述流程环节的最后,嘉宾将对家人的告白放在“时光瓶”里。借着庄重的仪式感,他们一面向前辈表示怀念和致谢,一面将祝福和期待传递给自家后人,寓意优秀家风的继往开来。
置放于舞台的一棵大树,象征着基业长青,绵延不绝。而家庭,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可以依靠的一棵大树,在这棵大树下,我们可以栖息身心,可以遮阳避雨,可以随时再出发。
在《谢谢了,我的家》节目中,“温暖”是情感底色,“感恩”是核心词汇,“传承”是终极诉求。它通过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家庭文化讲述,描绘出一道和谐社会的家庭人文景观,更触发所有观众由人及己、积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己的家庭建设,让家成为成长的源泉,而非命运的羁绊。
强调言传身教
捧献传播教育智慧的家风启示录
《颜氏家训》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这本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之所以影响至今,不光是靠文本的流传,更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体力行。
以往,我们提及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时候,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前辈对后辈的教诲,《谢谢了,我的家》更为深层的落点,是启迪为人父母者、为人长辈者如何做好示范,既重“言传”更重“身教”,先让自己真正成为家庭的精神榜样,进而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指引后辈的航向,滋养他们的成长。
“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一家三代接力续写“从牛到爱”,他教育孩子们“有为青年应该有更高尚的追求”;因为父亲在75岁高龄仍潜心学术,忍受眼疾写下40万字的著作,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也没有停下攀登的步伐,他始终记得父亲说过的“一个人要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东西,才算没有白活”;在父亲“永远不要做第二个上月球的人,因为你要做第一个”的鼓舞下,靳羽西成了一位坚持独立、冒险和探索的女性;“敦煌少女”常沙娜遗传了父亲在戈壁沙漠里“种菜”的精神,致力于将敦煌之美盛放于世人眼前;“中国空军战神”刘玉堤的家族中,一共有7位从事飞行或是与蓝天相关的工作,“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美德,在一家三代蓝天人身上闪闪发光。
如果说父亲的高度极大影响了子女的眼界和人生的站位,那么母亲的温度则直接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颜色是否足够饱和、精神是否足够丰润。
吴祖光与新凤霞之女吴霜从小就被爱意包围着,被浪漫感染着,被洒脱的人生观影响着,她和母亲一样爱我所爱,“我们家不兴后悔”;对中国交响乐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来说,正是“遗传”自母亲的倔强与自信,成就了她的生命的乐章;美国华裔部长赵小兰的母亲赵朱木兰在51岁时选择重返校园,刻苦攻读,女儿们说,“她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童第周、詹天佑、闻一多等家族的故事中,温柔而坚韧的女性形象同样令人动容。节目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夫妻恩爱的家庭,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是苦中有甜、泪中有笑的。
唯有把自己的人生活给孩子们看,如此,蕴藏于平和中的精神能量,会驱使后代子孙走向远大的格局。
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和人格底蕴的载体,家庭、家族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血脉相连。《谢谢了,我的家》剥茧抽丝展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细节,提炼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核心,既能打动人,也能教化人,进而达到传递家庭温情、传播家族智慧、传承家风文化的效果,兼具情感温度和道德高度。
培育文明风尚
开辟华人家风文化的全新传播语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为宗旨,其追求全球华人同根同源的频道特质和“家文化”高度契合。《谢谢了,我的家》肩负的天然使命,就是讲好中国家庭故事,弘扬优秀家风文化,增进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相比起一些文化节目偏重“美育”,《谢谢了,我的家》更追求“德育”。它对标时代高度、深入生活肌理,两季以来通过不断解锁全球优秀华人家庭的文化基因密码,令广大观众深刻体悟到:好家风不仅泽被家庭,更关系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在这一季节目中,周秉宜回忆伯父周恩来,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你多小,有什么事情不许求他们”,周总理从不搞特殊化,心中只有国家、民族和人民,一点一滴都是全党的楷模;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将艺术成就上升到精神表率的梅兰芳,时至今日仍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标杆;华罗庚一生争分夺秒,投身国家建设,直至最后一刻,“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的人生境界,蕴含在那封饱含爱国激情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至今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澎湃……
“丹青巨擎”徐悲鸿对国家、对人民、对艺术无比慷慨,却不给后代留任何物质财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制止儿子文凭造假的行为,教育他“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南开之父”张伯苓“允公允能”的醇厚家风,通过教育升华为南开的校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播撒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角落……
“家”是微观的一砖一瓦,也能砌成磅礴的万里长城。这些优秀家族渊源流传于世间的,从来不是地位、声望和财富,而是气节、风骨与信仰。他们在历史的丰碑上,留下了民族的浩然正气,也留下了广泛涉及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等的家风文化精华。有热心观众感慨:“当我们回归民族文化的源头,通过节目向外观照、向内自省,也就读懂了原生家庭,读懂了中华民族。”
如何才能让家成为“所有美好的根源所在”?相信《谢谢了,我的家》已经交出了一份极富诚意的厚重答案。
作者: 杨奉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节目部副主任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