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罗斯:什么是“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俄罗斯:什么是“新型大国关系”?
今天的俄中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特别现象。两国的官员学者们常常谈及这种关系的独特性,评价俄中合作在当代世界政治实践中是独一无二的,取得了中美或俄欧合作中都未曾达到的成果——将符合21世纪国际现实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付诸实践。评价它是史无前例的特别存在是否公允?现尝试分析当代俄中关系的一些具体特征,以证实此说法,同时探究这一关系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这并非唱衰双边关系前景,而是要指明仍待解决的关键任务。
一、主权原则。国际上双边和多边伙伴关系通常涉及对国家主权的限制,可以是欧盟或东盟成员国之间那种对称的限制,也可能是美国及其盟国的大多数军事政治协议那种不对称的。对各自国家主权的完全保留是俄中关系的基本特点,具有重大意义。双方都认识到主权问题对彼此的敏感性,避免采取任何可能被对方理解为干涉内部事务或限制在世界政治中自由的行动。
充分保留主权的原则在某些方面的确限制了两国合作的发展。俄中目前均无意建立军事政治联盟或将部分主权让渡给某个超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因素或将抑制俄中两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相互依存度的增长。很难想象,未来几十年里俄中的互动能达到20世纪末法德互动的水平。显然,某些时候俄罗斯和中国关于国家主权边界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灵活性和包容不同立场。由于充分保留各自国家主权,且两国利益不尽相同,俄中在世界政治的某些具体问题(例如在印度或乌克兰问题)上存在立场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对此俄中愿意采取灵活态度,“同意不同意见”。这里指的不是对对方意图可能的误解或误读,而是客观上两国实质性利益的分歧。
这种包容令两国关系更趋稳定,那么相应的,从一国自己的问题到破坏互信基础的原则性分歧之间那条“红线”在哪里?比如说,在什么情况下俄印的军事合作会被中方视为对国家利益的直接威胁,中国在北极地区日益活跃会被俄方看作对其在该地区地位的挑战?当前不断激化的国际局势向俄中提出了问题:在全球(如战略军备控制)和区域(如中东局势)问题上的立场需要协调得更加明确、一致。维持“同意不同意见”做法的空间正在收缩。俄中是否准备提高外交政策立场的协调水平,这仍是一个问号。
三、利益平衡,而非力量平衡关系。世界政治中的关系一般建立在参与者之间力量平衡的基础上,主要是军事能力的相互关系。俄中之间则存在多重不对称:例如,在核导弹潜力方面,俄明显超过中国,而在大多数经济指标上,中国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这种不对称并不妨碍双边合作,因为在每个特定领域,双方寻求的不是力量平衡,而是利益平衡。俄中关系正在发展为平等伙伴关系,能够在双边关系大背景下成功消除的诸多特定的不对称性。
当然,利益平衡只有在双方不仅考虑客观可能性,而且考虑到彼此的主观意图时才有效。如果对意图没有这种信任,那势必会退回到过去大国关系特有的传统力量平衡模式。相应的问题是,当代俄中信任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源自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间的个人友好关系。批评人士指出,这些关系的制度基础仍相当脆弱,国家政治领导人的更替可能成为当前关系的严峻考验。
四、合作的全面性。双方官员都强调了俄中合作的全面性,覆盖领域广泛——从地缘政治、外交和军事技术合作到教育、科学和人文项目。事实上,俄、中与其他国家都没有类似的关系。合作的综合性产生了重要的协同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各领域的互动。
通常,全面合作包括自上而下(从国家到社会)和自下而上(从社会到国家)同步来开展。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俄中合作更多还是以自上而下,两国深化双边合作的愿望强烈,但公众对这种合作的广泛需求较弱。目前来看,这归因于当前经济合作模式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国家机构主导的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在能源部门、交通基础设施和军事技术领域的这些项目固然重要,但并不总能产生真正的全面性关系所必需的广泛社会和人文联系。两国中小企业经济合作的增长(比如俄意经贸关系的发展)将加强公众对社会和人文互动的需求。
五、不针对第三方。俄中领导人常强调,两国关系具有自己的基础和发展逻辑,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可以设想,即使有一天中美或俄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大大缓解,也不会导致俄中对与彼此合作的兴趣随之下降。以此推论,俄中关系不再是两国分别与欧盟合作的被动替代选项。
不能否认,共同地缘政治对手的存在进一步巩固了俄中伙伴关系,至少在政治和军事技术领域是如此。这种关联在经贸、投资和科技领域本来不太明显,但现在也愈发清晰。例如,2021年3月,由于双边政治关系恶化,中国完全停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这一决定当然为俄出口商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出口炼焦煤。如果中澳政治关系改善,又将如何呢?若俄欧关系好转,欧盟想把俄对中国市场的部分液化天然气供应拉过来,会发生什么?概言之,俄中关系中的经贸决策今后将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而非单纯权衡经济利益?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俄中未来几年双边合作的发展走向与优先方向。
六、双、多边相结合。寻求在其他国家参与下的多边互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补充双边合作是俄中关系的一大特点。这种补充避免了关于俄中要建立某种双边“轴心”,意图以周边小国为代价分割“势力范围”的指责。近年来,在西方诸多多边机制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双、多边形式的结合成为俄中合作的一张名片。
应当注意,由于历史原因,俄中缺乏参与完全意义上的多边平台工作的经验。两国似乎仍有以提前双边磋商好的决定代替多边讨论结果的倾向,在上合组织扩员和“金砖+”模式实施的背景下,这可能导致第三国参与多边合作的兴趣下降。
七、合作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俄中伙伴关系中有一个特点,即在这种合作中,双方不仅追求国家利益,同时顾及整个国际体系的利益。俄中都致力于提升国际体系于安全和发展领域的可控性,故而围绕提高联合国、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效率联合或平行地提出一些共同建议,围绕区域问题(东北亚、中东、北非)提出相关倡议,还提出了关于提高全球资源(信息、能源、气候、太空、移民等)管理效率的设想。
俄中合作的这一重要维度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未来,两国在实施项目时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或重复建设非常重要,比如在非洲或巴尔干地区。这对协调两国各层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对新兴全球议程的概念解读到为实施具体倡议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必须再度强调多边主义原则的重要性:俄中在全球公共产品方面的合作不应被视为两国间某些排他性协议的产物,应对世界政治的其他参与者尽可能开放。
八、长期战略的可能性。历史经验表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限制了长期外交战略的实施(近期美国政府更迭后再次证实这一点)。俄、中在这方面相比西方对手具有明显优势:政治和国家领导层的稳定使俄中能够扩大外交政策规划的时间线,制定双边层面在内延伸至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战略。
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风险:外交政策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另一面可能导致惰性思维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足。稳定与停滞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清晰可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不会等待莫斯科和北京。因此,一方面,俄中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这一论断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不断寻求进一步改善俄中关系现有模式的路径仍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执行主席
来源:2021年7月4日载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网站,地址:
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rossiya-kitay-chto-takoe-otnosheniya-velikikh-derzhav/
翻译整理:王炎,俄罗斯问题专家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