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 李旻:韩国对外科技合作的意识形态阴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世界知识 Author 唐晓 李旻
作者:唐晓、李旻,分别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来源:《世界知识》2023年2月16日,第4期
2022年韩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6月21日,韩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世界”号发射成功,韩国正式成为第七个通过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将1吨以上的实用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7月19日,韩国自主研制的超音速战机KF-21原型机首飞成功。12月27日,韩国首架月球轨道探测器“Danuri”(赏月)号成功进入绕月飞行预定轨道,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将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的国家。
2022年8月4日,韩国首个月球轨道探测器“赏月”号搭乘美国“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2月27日,“赏月”号成功进入绕月飞行预定轨道。
尹锡悦政府的科技雄心
韩国科技创新能力之所以能节节攀升,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密切相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调整了国家发展策略,由“工业立国”转变为“科技立国”,将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活动的支持。2022年5月尹锡悦就任总统后延续这一传统,尤为重视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只有通过科技和创新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力促有关部门着手制订科技发展目标及具体路线规划。
2022年7月,尹锡悦政府正式对外公布120项“国政课题”,其中科技方面的课题有10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支持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通过官民合作实现数字经济霸权、构建世界一流网络、加快国家数字化转型、建设世界领先的数字平台政府、提高国家网络安全应对能力、实现向太空强国的飞跃等。
9月,尹锡悦借出访美英加三国之机进一步锚定“数字秩序主导国”和“人工智能强国”两大发展目标,强调提升韩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争取早日跻身人工智能三大强国行列;持续扩大数据市场规模至50万亿韩元以上,集中所有力量重点培养数字人才。
10月,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定了半导体和显示器、动力电池、高科技出行、新一代核能、高科技生物技术、太空及海洋、氢能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高科技机器人及制造技术、量子技术等12项战略技术,并计划将上述战略技术的研发投资额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10%,提高至4.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0亿元)。
韩国的对外科技合作
韩国能在短短数十年间从贫穷农业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对外科技合作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韩国早期通过对外科技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对美合作方面,韩美两国于1976年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主要着眼于航天、保健医疗、核能、生物等领域的联合研究与人才交流。拜登政府强调加强韩美在清洁能源、航天、量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双边合作。2021年韩美首脑峰会商定对5G、6G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进行联合投资,其中美国投资25亿美元、韩国投资10亿美元。同时,两国约定在Open-RAN(Radio Access Network,开放式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的开发和标准化方面进行合作,在量子电脑、通讯及传感器领域进行联合研究和专家交流,并扩大ICT(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及研究生交流项目。2021年5月25日,韩美签署《韩美卫星导航合作共同声明》,以加强韩国型卫星导航系统(KPS)和全球定位卫星系统(GPS)之间的相容性和互操作性。此外,韩国决定在2021~2025年间投入100亿韩元用于推动和美方共同进行6G研究。
对欧合作方面,自1999年起,韩国与欧盟共举办了五次科技联合研讨会,并于2007年签署《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约定每两年举办一次科学技术共同委员会。最近一次会议于2022年2月14日在首尔召开,会上韩欧双方商讨于2023年重启“韩国—欧盟信息通讯技术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涉及5G、物联网、云技术等领域的六个课题,韩国政府累计投入300亿韩元。韩国与欧盟于2007年启动韩国—欧盟联合研究支援事业,该项目资助将向参与EU Horizon2020(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和Horizon Europe(“欧洲地平线”科研资助计划)的韩国研究者提供资助,以构建多边国际合作网络。此外,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市设立了欧洲研究据点——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欧洲研究所(KIST-EUROPE),希望通过韩欧科技合作提高韩国科技国际化水平并帮助韩国企业顺利进军欧洲市场。据统计,2015~2019年间,韩国与德国、法国及维谢格拉德集团(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共进行了414项联合研究,韩国政府为此投入超过3687亿韩元。
对俄合作方面,韩俄两国从政府层面签署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协议,1990年签署《科技合作协定》,1994年签署《电器与通信领域合作备忘录》,1999年签署《原子能合作协定》,2006年签署《航天技术合作协定》等。2019年10月,韩国京畿道在汉阳大学成立了“京畿—俄罗斯技术合作中心”,为韩国中小企业将俄罗斯技术本土化、商用化提供支持。该中心有俄语专业人才常驻,并入住有俄罗斯技术公社及韩国的金融、咨询企业。从合作领域看,韩俄两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合作成果尤为突出。韩国首个发射成功的火箭“罗老号”采用了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NPO Energomash)提供的RD-151引擎,其发射台也使用了从俄罗斯引进的图纸。
将意识形态因素引进科技合作
尹锡悦政府上台后,韩美、韩欧科技合作如火如荼。尹锡悦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更加重视意识形态、规则和人权等理念因素,向美国等西方国家靠拢的倾向明显。尹锡悦曾在其就职演讲中主张“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必须与那些尊重自由和创新而取得科技进步的国家加强团结合作”,侧重强化与“共享价值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022年5月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中,尹锡悦和拜登承诺共同开发、使用、发展符合共同民主主义原则和普遍价值的技术,在尖端半导体、动力电池、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造、自主机器人等核心及新兴技术领域加强政府及民间合作,并积极支持专业人员交流互动等。2022年6月底,尹锡悦借出席北约峰会之机,与荷兰、西班牙、丹麦、捷克、法国等欧洲国家首脑举行双边会谈,共商核电、半导体、航空技术、动力电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方案。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韩科技合作略显冷清。双方签订的不少合作协定停留在纸面,一些联合研究中心处在休眠状态。这里既有疫情因素,也有韩方的心态问题的因素。随着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中韩科技实力对比开始从“垂直型”转变为“水平型”。在韩国的诸多支柱产业中,中韩技术差距不断缩小,不少领域的技术代差已不到一年,而在大多数新兴技术领域,中国科技竞争力已领先于韩国。韩国社会心态随之发生微妙变化,在半导体、电子、造船等支柱产业保持对华技术差距成为重要的考虑事项。这种警惕心理显然影响了对华合作的积极性。此外,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迫使韩国在技术和市场之间进行“二选一”,导致中韩科技合作空间不断被挤压。尹锡悦政府在意识形态、供应链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倾向于认为市场的可替代性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宁可牺牲部分中国市场也要维系与美欧国家的技术纽带。
应该看到,中国对韩国的技术赶超,一方面意味着两国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双方拥有更多研究领域重合且水平相近的“同行”,后者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从市场和技术的关系看,韩国能否实现通过搭乘美欧“技术便车”维持自身技术优势的如意算盘,并不确定。市场和技术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企业往往需要利用规模化的成熟中端技术占领市场才能得到支撑技术进步的资金积累。韩国企业若失去广阔的中国市场,将对其资金积累造成负面影响,恐难以支撑下一步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扩展,甚至会逐渐丧失已有的技术优势。无论如何,以市场为代价换取技术进步并非明智之举。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 章百家:国际环境的变迁与中国的发展——基于历史考察的若干思考✧ 霍淑红: 精英知识网络与改革开放后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