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浪 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关键词]东北亚丝绸之路; 朝贡道与交通; 廊道与流域文明; 虾夷锦[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856(2022)05—0005—07[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隋唐时期黑水靺鞨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18BZS122。
01
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概述
徐苹芳先生曾系统指出我国境内存在的四条丝绸之路: 一是汉唐长安和洛阳两京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 二是中国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 三是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西藏的西南丝绸之路; 四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5]刘庆柱先生延续了这一基本观点,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论证了四条主要丝绸之路的内涵与价值。[6]然而,徐、刘两位先生均忽略了20 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学者提出的“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讨论,或许没有考略中国东北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和交通路网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首提“民族走廊”的概念,他认为“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来看,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的概念了”。[7]其所引发的国内外学术界对藏彝走廊(茶马古道)、河西走廊、南岭走廊、辽西走廊及东北亚走廊等廊道文化的研究与关注,亦成为丝绸之路内涵的重要补苴罅漏和延伸。而“东北亚丝绸之路”概念则是中国学者傅朗云、杨旸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的。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迹于东北古族的肃慎氏。《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早在五帝时期满族族系源流最早的先民肃慎族便向舜朝贡“弓矢”的历史。大抵在秦汉以前,肃慎族以朝贡“楛矢石砮”的边裔少数民族形象不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典籍中。这表明,肃慎与中原王朝政权存在较为频繁的沟通,东北腹地与中原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人群往来的稳定路线。战国以后,燕秦汉相继于辽东、辽西地区设置郡县,对东北边疆予以统辖,并渐次开启了大一统时代这一地区的“郡县化”进程。吉林市帽儿山墓地出土的“帛画地图”残卷及20余件丝织品,这是夫余人开启东北亚丝路中最早的丝织品的历史见证。②战国至两汉时期,中原文化沿着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地西麓进入松花江流域。东北南部诸郡县与中原的沟通更加紧密,海陆交通在东北亚早期丝绸之路已基本建构完成。由此而来,大量汉文化元素通过夫余人等族形成了东北亚早期丝绸之路,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东北亚腹地。这一过程不仅使辽南地区及东半岛完成了汉化,还进一步远播松嫩平原和朝鲜半岛北部、白山黑水地区,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引发了东北亚腹地文明演进的深刻变异。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西部存在一条始自中原、经今辽西地区至嫩江流域室韦聚居地的室韦朝贡道。中原王朝的文化亦通过此要道输入室韦聚居地,促进了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中游及更北地域与中原汉文明的接触与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三江平原的勿吉(沃沮)多次朝贡中原王朝,形成了一条自三江平原至和龙(今辽宁朝阳)的勿吉朝贡道。隋唐时期,由黑水都督府(治所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江岸古城[8])管控的黑水靺鞨道,则是唐朝实行羁縻统治、节制渤海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将隋唐文化远播黑龙江下游。渤海国则通过营州道和通向中原的朝贡道,全面系统地吸收盛唐文明,使渤海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均呈现出与唐朝“疆里虽重海,书车本一家”的局面。特别是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可经图们江口和波谢特湾渡日本海由能登半岛登陆,经过日本北陆地区直达京都。鹰路是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③而开辟的由辽上京临潢府通往黑龙江下游五国部直到鄂霍次克海的交通路线。这条交通线延至金代继续得以发展成为金代通往黑龙江下游乃至库页岛的站铺交通线,并为元代的水达达路所辖军民万户府、站赤和狗站,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明清虾夷锦丝绸之路、黑貂之路、山丹贸易等奠定了东北亚丝路的基础,可视作渤海的朝贡道与辽代鹰路交通的延续。
金代自燕京(今北京)始,经金上京(哈尔滨阿城区)、蒲与路④至火鲁火疃谋克同样是东北亚丝路另一条通往极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松嫩平原沟通今俄罗斯结雅河、布利亚河平原、外兴安岭、黑龙江上中游及嫩江流域的“黑貂之路”。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郊区小城子村出土的素有“北方马王堆”之称的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夫妇合葬墓,墓葬内出土了丰富的丝织品。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在东北亚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上发现的唯一的最为丰富多彩的丝绸制品,其丝织品的来源均为苏杭地区。[9]王禹浪教授为此撰写了《东北亚丝绸之路与金代完颜晏夫妇合葬墓的发现与研究》一文,并参加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四届“丝路青年论坛”与上海师范大学丝路研究所的学术报告会。元代通往黑龙江下游征东元帅府的水达达路更是通往勘察加半岛、库页岛的东北丝路的重要交通线。明代在东北设置的卫所制度通往奴儿干都司的交通线也是沿用辽金元三朝的鹰路、站铺、水达达路东北亚丝路,其中在黑龙江下游明永乐年间敕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东北亚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六字真言”的碑铭。由清末在黑龙江中游流域开采出的“黄金之路”则成为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凤鸣先生的著作《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海上丝路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正如耿升先生所言: “刘凤鸣先生立意鲜明地论述了山东半岛与东方丝绸之路,在时代上可谓远源流长。作者以历史为经,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着眼,全面论述了中朝日之间两千多年政治、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国内外学术界过去的弱点,也是该书的重点,当然会形成一大亮点。”[10]( P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丝绸之路区域项目技术总顾问侯伟泰先生对刘凤鸣的这部著作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揭示了丝绸之路这一恒久模式在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和平共存以及文化交流中的新形象。在形形色色的对峙已经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灾祸根源的当今时代,这样的例子和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王禹浪教授等的《东北稻作的传播路线与五常大米由来》一文,从稻作文化由南向北的传播路线上揭示了东北亚丝路研究的新内容。[11]02
东北亚丝绸之路提出的缘起与研究历程
“东北亚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缘起于20世纪80—90年代,最初由东北师范大学傅朗云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杨旸研究员等中国学者与日本北海道大学中村和之、菊池俊彦、申村和之蕃等日本学者对明清虾夷锦与山旦等贸易问题展开合作研究,这在当时掀起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期间,中国驻日本北海道总领事馆陈抗先生也积极推动中国东北与日本北海道之间的文化传播的纽带与路径,同时中国长春新闻媒体和吉林日报社、旅游部门及日本的《西日本新闻》、北海道新闻社都参与了有关东北亚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的讨论和磋商。中国学者出版了多部专著、编著和研究论文,如杨旸、袁闾琨、傅朗云编著的《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一书,详细考究了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属下一百八十八个卫所建置的历史背景(辽东都司的设置)及其地理位置、明朝政府对奴儿干都司下属卫所的羁縻政策、沿线交通驿所和城镇的设立、明清女真人在这一地区的民族历史地理及其文化等问题,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奴儿干都司问题研究的专门著作。[12]日本北海道大学中村和之教授还专门撰文对此书进行了评述。[13]傅朗云和杨旸在其随后出版的《东北民族史略》中融入了有关明代奴儿干都司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14]傅朗云、杨旸、曹泽民(曹廷杰之子)合著的《曹廷杰与永宁寺碑》,对时任候选州判的曹廷杰前往黑龙江流域和锡霍特山区,特别是调查和考索特林永宁寺碑的历史经纬进行了详实的考述,对其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及《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偏东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等代表作的学术价值作了详细叙述。[15]该书对永宁寺碑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尤其具有重要价值。杨旸在台湾出版的《明代东北史纲》对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以及明中期等不同时期明朝对东北的行政管辖作了详细研究,论证了以奴儿干都司为代表的明代东北交通驿站的设立( 主要为海西东水陆城站、海西西陆路等) 以及奴儿干都司辖境女真社会的经济形态。[16]李健才的《明代东北》早于《明代东北史纲》出版数年,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但该书对明末清初兀良哈三卫和女真各部的南迁、辽东边墙及互市贸易、后金的建立与清军入关等问题所着笔墨颇多。[17]1990年5月,傅朗云先生为日本北海道新闻社中国北京分社提出了“东方丝绸之路”的设想。辽宁丹东文史工作者领时代风气之先,首次集体对“东方丝绸之路”之说予以积极回应。1992年6月下旬,时任丹东市社科联副主席的白松年接到市政府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丹东古今的柞蚕丝绸业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关系开展研究。时任丹东市副市长张忠指示: “要尊重历史,历史绝不能编造,每一项史实都要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基于这样的思路,由丹东市社科联牵头、丹东师专和丹东纺专(今辽东学院)、丝绸研究所(今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院)、丹东市委党校、丹东市经济研究中心、丹东市图书馆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组成专项课题组,对丹东与东方丝绸之路进行考证。最终得出结论: 丹东是古丝绸之路历史中延伸到辽东的一个重要枢纽,既是古丝路东端的终点,也是我国丝绸向域外传播的东部起点; 丹东柞蚕业则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柞蚕之乡。[18]其研究成果最终结集为《丹东与东方丝绸之路》一书,[19]这一研究至今在学界仍方兴未艾。张玉清从丹东的地理位置与地缘特点出发论述丹东与东方丝路的联系,并着重阐述丹东丝绸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东方丝路交往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0]
1990年7月21日,傅朗云先生正式提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认为在东北亚的广大区域内,历史上存在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因而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21]自此,中外媒体和学术界(外国学术界主要是日本)对“东北亚丝绸之路”这一新兴的“丝路”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连载和研究。“东方丝绸之路”正式被“东北亚丝绸之路”所替代和统合,成为当时东亚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初期以傅朗云、杨旸等学者为代表。1991年,傅朗云编著《东北亚丝绸之路》得以内部出版,成为国内首部冠以“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专题研究著作。1999年,傅朗云主编《东北亚丝绸之路历史纲要》被列入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研究系列,并正式出版。[22]在此期间,傅朗云以宏观大视野入手,先后发表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初探》《东北亚丝绸之路与吉林古代贸易》《东北亚丝绸之路考述》《关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探索》《“丝绸之路”与“山丹贸易”之研究》等文章。[23-27]其中对日本虾夷锦的来源、辽金贡鹰道、山丹贸易等问题进行了考索,并提出肃慎人开通了东北亚第一条丝绸之路。杨旸也先后独立或与人合作发表了数篇论文,如《明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与“虾夷锦”文化现象》《明代通往东疆的丝绸之路———“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清代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噶珊制度与虾夷锦》《清代黑龙江下游与北海道物品贸易》等。[28-31]上述内容重新整合扩容后编为《明清东北亚水陆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一书,成为目前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中学术水平较高的一部专著。[32]《明代东北疆域研究》则从边疆史的角度对上述问题继续展开了讨论,成果斐然。[33]
除上述研究成果外,吕光天、古清尧著《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王绵厚、李健才合著的《东北古代交通》对明清时期东北亚驿路交通进行了梳理。[34-36]该书后来经王绵厚等人进一步扩充为《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37]张嘉宾的《北方丝绸之路》概述了北方丝路的基本内涵。[38]阎质杰的《我国历史上的“东北亚丝绸之路”》,[39]侯江波、林杰的《试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巩生勤、孟庆梅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均对以虾夷锦、贡貂赏乌绫为基本内涵的东北亚丝绸之路予以概述和评析。[40-41]此外,陈鹏《路途漫漫丝貂情: 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42]被收入“欧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其从明清以来东北流人、贡貂贸易等角度对东北亚丝路进行了有趣的研究,其内容大多重复傅朗云、杨旸的成果。
03
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对该问题热度逐渐降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再度复苏。
(一)以渤海大学为代表的辽西走廊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21世纪初,渤海大学成立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构建起以辽西走廊为核心的东北亚区域史。渤海大学崔向东教授的研究团队以东北亚走廊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概念的延伸为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性地推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研究。崔向东教授认为,东北亚走廊是一个学界关注的新领域,具有巨大学术发展空间。东北亚走廊是族群迁徙、文明传播、经贸交流、诗书传递和边疆控制等重要通道,以民族—文化—经贸走廊为视角对东北边疆与民族、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方法论意义。同时,以问题意识整合诸学科,有助于进行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研究,为我国东北振兴和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目前,在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应从拓展视野实现跨学科研究、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与方法、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加强对民族走廊的研究。在此期间,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先后主办了“民族—文化走廊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2014年10月16日)、“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2016年6月29日)等,多次开展“重走辽西古道,探寻诗书之路”的田野实地考察活动,加深了对东北亚走廊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的认识。
近年来,崔向东、穆崟臣、王海等东北亚走廊研究学者发表了大量论著,如: 王绵厚著《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崔向东主编《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曲枫著《图像时代的精神寓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神话艺术与思想》,刘九令著《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王辉、陈光合著《辽西走廊遗产旅游空间多维建构与融合路径研究》,王海著《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社会研究》等,⑤并出版“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渤海大学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期开设“‘一带一路’与东北亚走廊研究”专栏,刊发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陈鹏的《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是继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陆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之后出版的有关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研究专著。陈鹏在该书中归纳了11条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专门对东北亚民族的族称、源流分布状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曹保明的《东北亚丝绸之路》主要侧重于对与东北亚丝路有关的各类贡赋品史实的研究,特别是介绍了长白山与黑龙江流域地区的各种贡品。[43]穆崟臣等的《“驿路”与“国家化”———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丝绸古道》则是着眼于历史时期某个历史片段予以具体分 析,主要内容仍是围绕明清东北亚民族、交通、朝贡与贸易等问题。[44]
(二)以黑河学院为代表的东北流域文明与东北亚丝路研究
近年来,以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王禹浪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对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研究,其研究从东北流域文明有古代民族筑城文化角度入手,与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学术机构合作进行流域文明遗存遗迹的实地调查,开展了密切的国际合作。
王禹浪教授从事东北流域文明研究四十余年,长期致力于以流域文明和流域史为研究范式进行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先后提出和完成了哈尔滨地名“天鹅论”、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东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高句丽渤海古城分布研究、辽代古城分布与研究、东北辽金契丹女真遗迹遗物考、东北五大流域⑥文明等诸多研究课题,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互动。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北流域文明的研究已集腋成裘。
围绕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有关的学术议题,黑河学院先后主办召开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2016年9月,由黑河学院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后整合为远东研究院)与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黑龙江流域文明暨俄罗斯远东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论坛”在黑河召开。本次会议首次将分别作为“流域”和“区域”概念的黑龙江流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更加宏观和整体化的学术视野审视了黑龙江流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深化了以黑龙江流域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史研究,并推动了黑河地方史研究,成为开拓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视野、整合中俄研究力量的一次重要会议。2019年6月,首届“丝绸之路视域下东北与西北高端论坛”暨第六届远东问题学术报告会在黑河学院召开。报告会由王禹浪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针对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东北与西北诸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深刻展示了学者们的新视野、新材料、新观点,将丝路文明研究在“东北与西北”的大格局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王禹浪教授组建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所,组成了由一批年青博士参加的课题组,并撰写了多篇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研究文章。如《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论纲》《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早期发展———兼论室韦“朝贡道”》《辽金时代东北亚丝绸之路考索》《元明清时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考论》《东北亚丝绸之路金上京研究综述》《丝路视域下渤海上京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全面梳理和勾勒出东北亚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的时空脉络、区位交通、社会文化、族群风貌。这亦是目前学术界对东北亚古今丝绸之路概述全面、系统的成果。上述部分文章被编入杨富学主编的《丝路五道全史》一书。在以东北亚丝绸之路为视角的众多研究中,当属卢伟的《浅析“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以明代亦失哈开辟东北亚“丝绸之路”为视角》和万明的《明代永宁寺碑新探———基于整体丝绸之路的思考》两篇文章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这两篇文章运用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分析亦失哈巡视黑龙江流域的重大意义与明代所建永宁寺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卢伟在文章中将“东北亚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他回顾了明代以前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拓,又以明初亦失哈巡视奴儿干为视角,考察这条北抵奴儿干城,南接辽东,通向关内的交通主干线,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东北亚丝绸之路,保障了明朝对松花江与黑龙江下游流域的治理,促进东北地区与中原的交往。而万明先生则通过对碑文的剖析,指出其时文化招抚政策的实施开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纪元。亦失哈家族新资料的发现,永宁寺碑四种文字等确证了亦失哈七上北海,永宁寺碑体现多元文化特征,并提出以北京为起点的明代卫所网络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样态。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研究中虽提及驿站的交通作用,但皆以陆路为主,而万明先生将视野扩展至水陆、海陆,进一步丰富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实际表现形式,凸显出东北亚丝绸之路水陆联运的特点。注释与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注释]①2014年4月,黑龙江省委提出了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②作者注: 帽儿山古墓群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墓中出土了27件丝织物。经过鉴定,这些丝织物的种类有胡绸、绢、纱、锦绮等,上面的纹饰有墨画和刺 绣,可以看出夫余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③海东青,鹰的一种,俗名“海东青”。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载: “海东青者,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又言女真未崛起时曾“为大辽市海东青于海上”。④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乌裕尔河左岸的金城乡古城村。⑤辽西走廊是指位于今华北北部和辽东之间、经过今辽西地区的多条地理交通孔道的总称,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北口—平刚—柳城道、卢龙—平冈—柳城道、无终—平刚—柳城道、傍海道等。⑥作者注:东北五大流域指黑龙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大、小凌河。
[参考文献][1]阿努钦.十七世纪俄国人对满洲的研究与欧洲制图学———《俄国人对满洲的地理研究》之三[J].宋嗣喜,译.黑河学刊,1985(3) .[2]鸟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记[M].汤尔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民国十五年).[3]霍巍.“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家,2017(11).[4]霍川,霍巍. 汉晋时期藏西“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徐苹芳.丝绸之路考古论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6]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2).[7]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8]王禹浪,王俊铮.唐代黑水都督府的历史地理学考察[J].历史地理研究,2020(4).[9]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10]刘凤鸣.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王禹浪,谢春河,王俊铮.东北稻作的传播路线与五常大米由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12]杨旸,袁闾琨,傅朗云.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M].郑州: 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13]中村和之.评《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J].顾铭学,译.北方文物,1990(4).[14]傅朗云,杨旸.东北民族史略[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15]傅朗云,杨旸,曹泽民.曹廷杰与永宁寺碑[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6]杨旸.明代东北史纲[M].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93.[17]李健才.明代东北[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8]王玉.丹东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N].丹东日报,2017-08-02(6).[19]张忠.丹东与东方丝绸之路[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20]张玉清.论丹东丝绸在东方丝路交往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D].延边大学,2010.[21]傅朗云.东北亚丝绸之路[M].内部版.长春: 吉林省旅游局国际市场开发处,1991.[22]傅朗云.东北亚丝绸之路历史纲要[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23]傅朗云.东北亚丝绸之路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91(4).[24]傅朗云.东北亚丝绸之路与吉林古代贸易[N].吉林日报,1991-09-05(3).[25]傅朗云.东北亚丝绸之路考述[N].黑龙江日报,1992-01-23(6).[26]傅朗云.关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探索[J].北方论丛,1995(4).[27]傅朗云.“丝绸之路”与“山丹贸易”之研究[J].北方文物,1997(4).[28]杨旸.明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与“虾夷锦”文化现象[J].社会科学战线,1993(1).[29]杨旸.明代通往东疆的丝绸之路———“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J].文史知识,1994(6).[30]杨旸,徐清.清代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噶珊制度与虾夷锦[J].清史研究,1994(1).[31]杨旸,赫文,敬知本.清代黑龙江下游与北海道物品贸易[J].北方民族,1996(1).[32]杨旸.明清东北亚水陆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M].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1.[33]杨旸.明代东北疆域研究[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34]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M].修订版.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35]丛佩远,赵鸣岐.曹廷杰集(上、下)[M].北京: 中华书局,1985.[36]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M].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0.[37]王绵厚,朴文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38]张嘉宾.北方丝绸之路[J].丝绸之路,1996(1).[39]阎质杰.我国历史上的“东北亚丝绸之路”[J].中国地名,2000(2).[40]侯江波,林杰.试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辽宁丝绸,2000(4).[41]巩生勤,孟庆梅.东北亚丝绸之路[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42]陈鹏.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M]/ /余太山.欧亚历史文化文库.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43]曹保明.东北亚丝绸之路[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44]穆崟臣,潘彩虹.“驿路”与“国家化”———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丝绸古道[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热点分析
✧ 王鹏:美国“印太战略”与中国周边安全——世界知识论坛2023·夏季号之五✧ 俄乌冲突触发亚太深层次问题,亚太“北约化”和北约“亚太化”趋势更加明显✧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发声✧ 刘牧琳:与美强化延伸核威慑,对韩国意味着什么✧ 郑载兴:布林肯访华及中美关系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