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推荐:
一片|兹山鱼谱: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就按性情活着好了
最近正在召开COP26,联合国制作了一个创意视频:恐龙都看不下去了,苦口婆心地来给人类发出警告——不要选择灭绝!不要选择灭绝!不要选择灭绝!就来推荐一个应景的吧。一年前,网飞上线了《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通过年过九旬的大卫·爱登堡(以下简称“老爷子”)的个人讲述,让很多向我一样——此前对自然无感的人——与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生命产生了“共情”。最近,刚刚看了纪录片的同名书籍。影像传达了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文字让我看到了老人的忧思。所以这次推荐一片一书,没时间的可以看片,有时间的还是推荐看书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我一生的目击证词与未来憧憬》【英】大卫·爱登堡最近去了一个农场,我叫了“明日之路”播客的一位主播阿念一同前往。我们是包车过去的,一坐到座位上,她就系好了安全带,还给我讲:飞机上那些安全须知的视频太文雅了,大家都不会认真听。不像我出差坐的那些大巴,一上来就是各种爆炸、翻车的血腥视频。这是个很有启发的小故事。所以,我打算先介绍书中最震撼的部分。科学家们研究出一个“星球界限”模型,共包含9个界限(如下图),而我们已经突破了其中的4条。
“星球界限”模型图,图片来自《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我一生的目击证词与未来憧憬》一书在接下来的100年,如果我们还不行动,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2030s :亚马孙流域干旱化;北极失去制冷能力; 2040s :永久冻土开始融化,引发大规模泥石流和大洪水,并释放1.4万亿吨碳; 2080s :土壤地力耗尽,水土流失引发洪涝,昆虫的损失将影响粮食作物的3/4;估计大家看完后,可能在算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了。也有人会质疑危言耸听,但如果你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恐怕就会认真点了。开创了自然纪录片的爱登堡老爷子,在书里讲述了从他出生起,他所见证的地球变化。可能在目前的人类里,最有发言权的就是他了。
1978年,年轻的老爷子拍摄大猩猩的场景。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不得不说,书名里“目击证词”(witness statement)这个词太精准了,这不是一般的讲述,而是某种委婉的控诉。和纪录片一样,老爷子选择把切尔诺贝利作为开篇,来传达迫切的证词: 我们过得舒舒服服,头上却笼罩着我们自己制造的灾难的阴影。”
老爷子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里。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在他60多年的拍摄生涯中,他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人类有了新的认知。就如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拍到了地球的照片时,宇航员安德斯说: “我们大老远来探索月球,但最重要的却是我们发现了地球。” 老爷子对世界的认知就是: “我们的家园不是无限的,我们的存在是有边界的。” 这句话几乎是老爷子的基本价值观,理解了这句话,你就能理解他说: “我们总想让世界经济永久增长,但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东西能永久增长。”
“我们的家园,脆弱而孤独”。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老爷子给出的解释是——基线移动综合症(shifting baseline syndrome),就是每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历来界定什么是常态。简单来说,就是目光短浅,看不到历史和未来。而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碎片化信息更是让人类的目光愈发短浅。与“永久增长”对应,老爷子提出了“蓬勃发展”的概念。“蓬勃发展”不一定意味着变大,而是在生长过程中一旦到达某个点,就会在那个位置上,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但其方式是可持续的。他把那个点称为高度发展的平稳期,类似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内部会有物种更替,但不会向外部索取更多原始资源。这样的系统足够成熟,只要持续就可以了。然而,“人类似乎并不想到达这种成熟的高级平稳期”。老爷子认为,人类尚未成熟,就像亚马孙雨林中一棵急切地抢占空地的小树,迄今为止将一切精力都放在增长上面。
一只即将失去家园的红毛猩猩。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他认为,人类如果要发展下去,必须要遏制住增长的热情,平均分配资源,开始准备做一棵成熟的遮阴大树。在之前的“星球界限”模型上,牛津大学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斯(KateRaworth)提出了“甜甜圈模型”(如下图)——人人享有安全正义的未来。
甜甜圈模型图,图片来自《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我一生的目击证词与未来憧憬》一书模型的外环是生态界限,内环是代表人类福祉的社会界限。这个模型不再让环境和社会经济/人类福祉对立,而是融为了一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减少对自然世界的冲击。以甜甜圈模型为理论基础,在书的后半部分,老爷子还是积极地介绍了很多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案例非常多,基本原则就是:把人类当作地球上的一个物种来考虑,多向自然学习,用自然的逻辑解决问题。我比较感兴趣食物方面的内容。除了减少食物浪费,完善食物循环经济。书中还提到了“野化种田方式”,比如林牧复合,让农场回归自然。如今的农业景观鸟瞰图。图片来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
“不仅生产食物,还能修复土壤、从事碳贸易、做护林员、当导游、生产能源、照料大自然——总之,做善于发掘土地的自然潜力,利用其可持续价值的土地监护人。” 最后,我想引用老爷子的一句话结尾,这句话也是我过去一年才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利他终究还是为了利己,那就好好利己吧,不过要抓住时机哦。 “我们常说要拯救地球,但其实我们必须做的这些事是为了拯救自己。文/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纪录片《明日之食》总策划和制片人)
何为《明日之食》
一部探索人与食物美好未来的影响力纪录片。
人如其食——我们每天吃的是什么,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状态;
而食物背后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则勾勒出当下社会的痛点和趋势。
食物,不仅维系着我们的生命,
也许还是解决个人及社会问题的一个入口,
更是重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起点。
新冠疫情提供了一个改变的契机,
在内卷日趋加重的后疫情时代,
一群年轻人将带着普通人的困惑,
踏上寻访全国各地“食物行动者”的改变之旅。
何为“明日之路”
“明日之路”行动小组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行动团体,
聚集了一些关注可持续生活的年轻人,
我们想以共创的形式一起探寻“明日之路”。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制作纪录片《明日之食》,
如果你愿意成为“明日之路”行动小组的志愿者,
欢迎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