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清朝官员和列强打交道,喜欢采取清朝官场的腐败做派——送礼和行贿。
例如,1840年8月英军攻打天津时,为阻止英军,直隶总督琦善赶紧给侵略军送去20头牛、200只羊和许多鸡鸭。1841年5月英军包围广州时,守城将军奕山为解除围城给英军白银600万两作为“赎城费”。现在耆英他们也是这个做法,派人与璞鼎查见面,主动提出:“我们可以给你们出一笔钱作为南京城的赎金,用以保全我们的南京城,希望你们不再进攻南京。”
耆英们小瞧了英国人的“宏伟”目标,英国人要的不是这点小小的赎城费,而是让中国割地赔款并打开门户,畅通无阻地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所以璞鼎查对耆英的小恩小惠根本不屑一顾,拒绝的同时驱兵4500人和80艘舰船,立即封锁了扬子江和运河水面,以攻城相要挟。
清朝代表初招无效,只有坐下来与英国人就实质问题谈判。但鉴于全国朝野对他们的不信任情绪,以及要真的承担丧权辱国所必然的压力,为了保护自己,谈判初期,他们三人都不愿出面,就先后派了几个级别较低的官员与英方接触。他们是:伊里布府上当差的张喜(临时授五品顶戴)、九品外委陈志刚、耆英心腹刘建勋、四品佐领塔芬布、太仓知州徐家槐等。
这些低级官员自然没有皇帝授予的全权证书,可想而知他们到对方去谈判,只能是与英国人磨嘴皮子消磨时间。
1842年8月12日上午,这几个清方谈判人员踏上了英舰。英方代表提出要看一看清方代表的全权证书,这几个临时凑起来的人哪拿得出?
双方只有勉强开始进行交涉,英方便拿出了他们单方面拟定的条约条款草案,让清方代表过目。
说起来,张喜他们这些级别较低的清朝官员,其发言还真有点谈判的味道。他们几个人敢说敢争,特别认真负责。尤其张喜,对英方提出的条款逐条逐项与之讨价还价,斗智斗勇,还就巨额赔款一事拼死力争,口气强硬,由开始英国人提出的白银3000万两,压成了2100万两。
但是英国人发现,好事他据理力争,不利的事他又做不了主。英方代表怒气冲冲,果断决定不再与他们进行这样费时费力的谈判,转而采取对清朝施压,扬言14日清晨炮轰南京城。
这一招吓坏了耆英。13日午夜过后,离英军炮轰南京还有3小时的时候,他赶紧给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送去一封信,要求14日早上双方开会见面,并表示提高清方代表级别,还保证让英方看到皇帝签署的全权证书。怕璞鼎查不允,在信中还恳求说:“您就是打我们南京城,也一定请在咱们见面之后再打行不行?”听了这话,英国人明白还是军事高压有作用。
由于张喜他们在谈判过程中言辞激烈,无所顾忌,敢于力争,耆英担心他们把事情搞坏。接下来的谈判耆英不再让张喜他们几人沾边,也抛弃了由张喜他们这些小官开创的谈判强硬态势。
转为委曲求全完全答应英国人要求的“抚夷”基调。即使如此,耆英还是不想亲自出面去谈,这次选的谈判人是江苏按察使黄恩彤和四等侍卫咸龄。
14日早上,清方提议的会见地点安排在南京城南门外靠近运河的一座庙内(今南京下关区静海寺)举行。清方准备得非常铺张和隆重。
清朝官吏们为显示庄重个个穿戴整齐,见英国人来到,纷纷弯腰鞠躬,伸手指示方向。黄恩彤和咸龄在大门口迎接。黄恩彤三十七岁,举止文雅,恭而有礼,文质彬彬。英国人说他“恰如其分,和其他中国人颇不相同”。咸龄已年届六十,胡须斑白,身体尚灵活。英方参加这次谈判的人员有麻恭少校、马礼逊等。
双方落座后,麻恭首先拿出自己的英政府委任状,又将璞鼎查的委任状也拿出,让清方人员审看。然后麻恭提出要看清方官员的委任状,清方由一位官员双手捧着用黄绸包着的一个盒子,打开取出委任状递给对方阅看。
这时在场的清方人员,一见那盒子,就像看见了皇上一样,个个表现得神情严肃,诚惶诚恐,英国人都感到好笑。英方马礼逊接过验看,认为真实后谈判即开始。
英方拿出了早已事先拟好的条款,分中英文誊写了一式两份。主要内容是:1、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清政府向英国赔款白银2100万两,包括600万两被焚鸦片费,1200万两英国到中国打仗的军费,300万两欠英国商人的损失费。4、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让英国自己管理使用。5、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等。
另外,草案还就英国侵略军撤除对南京等地的封锁,专条做了规定。即:中国交付第一批600万两赔款后,英军退出南京、镇江,同时自宁波外港镇海撤兵。待中国将2100万两全数交清,及实际开放了五口通商后,驻在定海、舟山及厦门鼓浪屿的英军才能撤退。彻底打消了清方代表急于解除封锁的要求。
这些条款,英方根本不与清方逐条讨论,文字也不许动。无奈黄恩彤和咸龄已有耆英的基调,只有表示完全接受,谈判完全走了个形式即告结束。
草案一份交黄恩彤带回转交耆英,一份由麻恭带回交璞鼎查。当大家起立要走时,清方咸龄无奈地说了一番感慨:“你们提的这些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可是我们有什么法呢?我们是失败方,你们有坚船利炮,我们承平繁盛日久,武备废弛,打不过你们呀。”英方代表得意的一笑而过,无意置词。
对黄恩彤带回的草案文本,耆英自然完全同意。然后就把皮球踢给了道光皇帝,派人赶紧给北京送去了。
由于江面封锁暂不解除,这严重影响了南京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经济活动。南京百姓对政府无能群情激奋,骂声鼎沸,不少人涌到官员驻地。驻地门口戴着圆锥形红帽的警察,手持皮鞭,不停地轰赶着来围观的众多百姓。
迫于巨大舆论压力,又害怕生出其它事端,耆英就想通过私下求情使英国人通融一下,就赶紧捎信对璞鼎查保证说:“皇上同意这些条款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给你们的赔偿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你们就放心吧,我们想求你们暂时先解除封锁行不行?”璞鼎查回信坚决不允。
为了达到目的,8月18日,耆英绞尽脑汁,又心生一计,想用提前交点赔款的方式打动英方。耆英便给璞鼎查传信过去:“为表示诚意我们先给你们送150万两去,你们撤除封锁可以吧。”其焦急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璞鼎查鄙夷地传回信来说:“你们好像我们现在惟一考虑的就是钱,不是的,我们考虑的是整个条约的签订,条约未生效之前,也绝不解除封锁。”耆英自讨没趣,只有安心等待。
显然,英国人对赢得这场谈判很自信,看到清方着急的样子,这自信更增强了。他们对于中国皇帝对草案的批准,心中也是有把握的。他们的把握就是清朝国防的废弛以及军队的无能,他们带来的军队虽然只有清朝军队的九十分之一,但只要开战,他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到北京去,威胁道光的皇位。
其实耆英对道光皇帝的批准也很自信,这一则是因为他知道道光现在已经走投无路,所以才派他们几个来向英国求和,对条约草案他不敢不批准;二则上报条约草案的同时,为了草案能让道光顺利同意,他给道光还附去了一封重要的信件(奏折)。
这封信的内容确实很关键。在信中耆英大谈批准这个条约的重要性,为促成道光尽早同意英方提出的条件,甚至不掩饰自己的恐惧。
他谎报军情,夸大江宁军事形势的严重性,“夷炮已架设钟山之巅,江宁全城民众命在呼吸之间”,“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偿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准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还说,即使给英国割一块地,多赔些款,也比用这些钱养军队徒有国防虚名好。并说,答应英国人五口通商怕什么?这些城市还是我们的嘛?
后来,有英国人评论说:“耆英的这封信通篇贯穿着一种深深的屈辱及对英国忍气吞声的心情。”
正因为中英双方对皇帝批准条款都有把握,都有自信,在等侯皇帝审批的这段时间,双方代表都有了闲情逸致。
一贯热衷于繁文缛节的清方官员,主动提议双方谈判代表们在此期间搞些互相拜访的礼仪活动,这一提议得到了英方代表的响应。8月18日下午,英方代表即传来消息,说璞鼎查对这种拜访有两个安排打算:一是订于19日邀请清方代表到英国军舰上来做客;二是20日璞鼎查再进南京城对清方进行回拜。
清方代表听到第二点时十分恐慌,马上拒绝。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软骨外交和卖国行径早已引起民愤,再加南京城还被英国人封锁着,璞鼎查如果此时进南京城,愤怒的南京军民会群情激奋而攻击他,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条约按时签订,还会惹出大祸。所以此时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进南京。
但是清方代表对璞鼎查的第一项安排非常感兴趣。他们出于好奇,实在愿意到英军舰上看一看。挟胜利余威成功在望的英方代表,也乐得热情接待这帮窝囊的清方代表到他们的军舰上来,以便炫耀一下自己的军事装备和科技水平。所以他们连夜做了刻意的安排和准备。19日这天,旗舰的甲板上弥漫着热烈气氛,士兵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蓝紫色军装,卫队持枪列队挺立两旁,还按照中国的礼节准备了礼炮。
清方代表们讲排场惯了,见英国人准备这样周到,个个十分受用。耆英、伊里布、牛鉴一干人穿着笨重宽大的官服走近了英国军舰,英军连放三声礼炮。为了摆出自己的官派,耆英们目不斜视,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前行,夹道接受英国人的迎接。英舰上的卫队迅速举起兵器致敬,军乐声大奏。英国全权大使璞鼎查在舱门口迎接。
到船舱后双方人员落座,璞鼎查和耆英并排而坐。但是英国人的傲慢有了体现,按中国左为上的礼节,璞鼎查坐在了左边,有意安排耆英坐在了右边。耆英并未表现对对方轻慢自己的不满,也自然接受了。
英国人摆上了咖啡、茶、酒、糖果与樱桃白兰地。清方代表们对樱桃白兰地非常欣赏,个个品尝不停,尤其是牛鉴,每喝一口就以赞美的表情点头咂嘴。但是耆英不敢完全表现出来,虽然他对英国的东西都发生兴趣,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每品尝一样东西都不动声色。
七十老翁伊里布非常疲倦,勉强应酬着,看样子他有些发冷发烧,当场提出请英国医生帮他看一看。医生诊断后,提出让清方派一个人与他同去下船取药,清方便派了一个嗜酒如命的张姓酒徒跟去了。
接下来双方开始闲聊,耆英一贯话多,此时开始放下矜持,露出本相,滔滔不绝起来。对英国的武器、乐队、服装、食品,漫无边际,无不问到,以显示他的场面主角意识和掌控能力,以及自己的潇洒自然,见过世面。
茶点用过,英海军司令为了炫耀,提议让清方代表到甲板上去参观。清方人员一听喜出望外,因为他们早就想登舰看看了。
走出船舱,清方的低级随员们在甲板上大声说话,摸这摸那,很是喧闹。及至偶然看到英国士兵随便放在铁架子上的一个捡来的小佛像时,才因肃然起敬而安静下来——这使英国士兵感到很好笑。
处于自尊,耆英参观中对英国人的科技水平,故意不表示惊讶。而他表现出惊讶的却是那些还是孩子的海军实习生,口中一再说:“你们这么小,应该在学校里念书,怎么这么早就学习打仗呢?”
清方代表受请之后,作为回礼,8月24日回请英方代表。回请的地点不敢在城内,仍然在南京城外那座庙内。
这天,英方作为胜利者显然有些以势压人,他们带去了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军官,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卫队护送,代表和军官们分坐40只小艇,浩浩荡荡,像是去参加战斗。英方从全权代表到军人,个个着装整齐,精神抖擞。
到岸时,见清方早已在岸边特制好了木质码头,清方遂鸣礼炮三响。英方代表主要人员坐上清方准备好的轿子,由清方人员陪同向大庙走去。
到大庙门口,耆英等人已经等在那里迎接。清军仪仗列队相迎,但都没有佩带武器。英国的随行军人130余人则全副武装,鱼贯而入。这时英军乐队开始演奏《加利欧文》乐曲,清方见状,也赶紧喇叭锣鼓大作,声音极大,英国的乐器声音就一点也听不到了。
进入大厅之后,英国人见清方人员这次均未着官服,服装五花八门,很不整齐,甚至有的还有些破烂。这使璞鼎查十分不解,如此热烈场合,为何这样?便问清方人员:“你们今天怎么穿的这样简朴呀?”清方人员回答:“来时匆忙,衣服都在箱子里,忘记带来了。”
这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清方官员谈判不是高手,但礼仪却是十分在意的,作为战败国,他们是想用这种方式给征服者一点虚弱的颜色看看。但仅就这一点,清方人员并不敢承认,连忙说:“实在抱歉,实在抱歉。”如此小玩闹的“颜色”,实在显得有点滑稽。
但是,他们对英国人的接待在其它方面是很当回事的。会场布置得非常热烈:在两间布置整齐的大厅中,椅子环绕桌子排列成马蹄形,中间的椅子稍高,是让英国全权代表坐的。椅子和桌子都用绣花紫绸铺盖着。桌子上摆满果品、茶杯之类。大厅顶部,悬挂着巨大的宫灯和彩绸,彩绸上绣着精美的图画,自屋顶垂下来。地面则铺上了猩红毛地毯。
这次见面,与上次到英舰上一样,仍然是礼节和休闲式的,双方就是饮茶、谈话和客气的寒暄。既无冲突,也无工作压力,双方代表们此时简直是一种轻松的享受。大家做足形式,讲够派头,客气异常,就像是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老亲戚相聚。
第二天,画蛇添足的清朝代表们又突发奇想:我们是“礼仪之邦”,英国人虽然是我们的仇人,但他们万里迢迢越洋过海来我大清国土,停泊江上,一切不便,我们应尽地主之谊,给他们提供些方便。当天他们就筹集了大批礼品和食物,包括许多精选的肥牛、鸡鸭和米面,给英国侵略军送去了。
第三天,8月26日,清方代表的热情不减,又提出招待英方代表及随从人员,地点在南京上江县考棚。
接待规格照样是豪华靡费,隆重热烈。英国人来时,还是仪仗迎接,军乐大作,旗帜飘扬。为了防止太阳晒着英国人,考棚院子的上空,用方格的绸子遮住天空。室内桌子上,糖果点心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不可名状。服务更加周到,年轻的戴白顶子的服务官吏跑前跑后,端茶送水,忙得不亦乐乎。茶水每隔二三分钟就换新水,不管喝过没有。清朝的代表们热情地与英国人没话找话,谈天说地。
客套一会儿后,众人走进宴会厅。宴会厅里的所有桌椅都蒙盖着紫绣靠垫和桌布,地下仍是猩红毛地毯。从始至终演奏着优雅的中国音乐。餐桌上的菜品极其丰盛,稀奇古怪,精致异常,种类繁多。这些菜都盛在小瓷碗中,并置于银碟之上。
宾主入座之后,清方代表开始夹菜让菜介绍菜。斛光交错,喜气洋洋。各种菜品不停地上,不停地撤,其奢华热烈,就像款待国家最大的功臣。
此刻,正如后来有英国人回忆说:“这里的每一个英国人都在享受着一生都未曾有过的盛宴。”英国人大口大口尽情地吃着,常常是每吃完一个菜,就博得在场代表和服务人员热烈的喝彩。因为这些中国人认为,英国人这样尽情地吃下他们热情准备的美食,是对他们的高看和奖赏。
忽然,钦差大臣耆英为了进一步讨好璞鼎查,他临时神秘地提议璞鼎查张开嘴。
璞鼎查很是狐疑和纳闷,但又不好拒绝,便把嘴张开,在场的人也不知耆英要出什么节目。只见耆英用手抓起几粒糖饯梅子,用灵巧的手法,一个一个很准确的远距离投入璞鼎查被迫张开的口中,是那样的灵活和精准。真不知这样一个清政府高官,平时日理万机,是何时练就了这样一番技艺。璞鼎查笑着拒绝这种吃法,耆英说:“您不这样就是不给我面子。”无奈璞鼎查只有继续笑着忍受。
耆英投一颗,璞鼎查就吃一颗,中国人就轰然一声喝彩。其他英国人个个惊讶异常,有位英国人曾在日记中写到:他们“不可理解,何以这位清朝政府代表国家与他们谈判的一个最高首领,如此忘情的讨好打败自己的侵略者”。
耆英不愧是一个陪客高手,他创意的这一节目将宴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但英国人并不像清朝人这样宠辱皆忘。他们头脑非常清醒,在他们看来一切事都大不过条约的签订,他们好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所以吃完饭,英国人又挑头提到了条约之事。清方人员很不耐烦,一笑而过,纷纷拒绝谈论此事。
当然这可以理解,条约草案已送皇帝审批,一切听皇帝的,什么屈辱不屈辱,什么丧权不丧权,与他们都无关紧要。清方人员对国家大事的态度,让英国侵略者既不可理解,又感到好笑,还无可奈何,就只有客随主便了。
8月28日,道光皇帝对于条约各款同意的消息终于传回,道光用的仍是“恩准”字眼。都让英国人逼成这样了,还不忘摆出皇帝的“架子”。
清方代表急不可耐,立即通知英方,说条约正式签字仪式可以马上举行,而且越快越好,地点可以选在英国的军舰上。
很显然,清方代表已经不再掩饰他们的焦急心情。后经双方商议,决定于29日举行,地点定在英军舰“皋华丽”号上。
8月29日上午11点,耆英、牛鉴准时赶到了英国军舰,伊里布因身体不好未一起前来。听说中英双方要签订条约了,停泊在吴淞海口的法国军舰“爱里贡”号舰长舍西尔,也乘民船赶来参观,观摩旁听,其目的十分明显,得到了英方允许。
由于上次双方见面,清方人员未穿正装,璞鼎查耿耿于怀,这次正式签约他命令英方人员一律穿便装,就连出迎仪式都不穿礼服。耆英、牛鉴自然也不计较也不在意这些了。
刚刚进舱,重病中的伊里布也乘一条大船从后面赶来,用以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使命。伊里布十天来虽然吃了英国人开的药,但病是明显加重了,那次他派的那个取药的张姓酒徒,取药回来的路上就喝了个酩酊大醉,把记录服药方法的单子丢了。酒徒不敢给伊里布承认,只有瞎说:“一块儿吃下即可。”让这样一个病重的老人一下吃下应该分先后的药,结果可想而知之。他是被抬进船舱的,安置于沙发之上,整个签字过程他一直躺在那里。口中还连说:“没事,这药反应大,说明药性猛,药性猛药效才能大,谢谢你们了。”
英国人将条约用中英文各复制两份,共四份,全部用火漆将装订丝带封牢,以防中国人从中扯下纸页。然后英国人将条约递给清方代表再看一下,清方代表根本不看,一览即了。
璞鼎查见状,便声言:既然如此,双方签字盖印吧。黄恩彤从一个黄绸包着的方盒子中取出笔墨和官印,耆英、牛鉴、伊里布分别签字盖印。英方代表也签了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正式缔结。签约完毕,英方官兵一片欢腾,连放礼炮21响,以示庆贺。
关于这一幕,在场的英国人利洛在他后来写的文章里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离中国最大的河流人海口二百英里,在它的古都城垣之下,在一个具有74座炮位的英国军舰上,中国第一次被迫缔结了这个条约,并由三个中国的最高贵族,在英国的国旗之下代表中国天朝签了字。”
另一位在场的英国人柏纳德后来也感慨说:“英国历史上的每次对外战争都花费巨大,唯有这次与中国的战争,所花费的钱却全部由中国人承担了。”
签完字后,双方代表都表现出不同的轻松。
对英国代表来说,毕竟得到了高额赔偿,最重要的是他们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今后可以放心地自由地来中国做生意,大挣中国人的钱;对清朝代表来说,虽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让鸦片继续毒害中国人民,但他们挽救了大清政权,同时也保住了道光皇帝的王座。
轻松的心情促使双方开始了愉快的聊天。这时璞鼎查意犹未尽,说他想再趁这个机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说:“我再次申明一下,引起这次贵我两国战争的原因,是鸦片贸易的问题。”话还没说完,清方代表赶紧制止,不愿让他再提曾引起两国不愉快的鸦片之事,说过去了就算过去了。璞鼎查赶紧解释:“我只是作为私人话题说说而已,没别的意思。”
接着璞鼎查还是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认为:“鸦片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引起这场不愉快,责任不在英国,而在中国。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素质太低,道德品质不好,有喜欢吸食鸦片的恶习,即使不吸食英国的鸦片,也会吸食别国的;二是清朝各级官员腐败,为了谋私有意给走私鸦片开了方便之门,如果没有中国官员的默许,我们的鸦片是不可能进入中国的。”可笑的是,对这番倒打一耙的强盗话语,清方代表都不敢做任何反驳。
璞鼎查见中国代表友好和气,便又忽然说了一件随便的事:“现在条约已经签字,等我们的女皇和你们的皇帝批准生效之后,我们要派一位公使到北京去见皇帝,中国皇帝会热情接待给以相当的尊敬吗?”耆英马上打包票回答:“我敢肯定,我们皇上一定会很喜欢接待你们的代表。”
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说着闲话。英国人随即留饭宴请清方代表。耆英一行兴致不减,高兴地接受了邀请。进入宴会厅时,英国人还是放三声礼炮向清方代表致敬。席间,英方代表提议为英国女皇陛下和中国皇帝陛下的健康而干杯。宴会后,英方又鸣礼炮相送。
第二天,清方代表又提出再宴请英方代表。遂在静海寺内摆下酒宴,犒劳英方谈判代表,口口声声说对方为谈判成功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耆英还专门为在南京江面军舰上值班的英国侵略军送去大量酒食,以“慰劳”他们日夜坚守战斗岗位的辛苦。
进行到此,清朝的代表们才算长出一口气,怀着“成功的喜悦”,手里抱着写着奇耻大辱的《南京条约》,与侵略者们告别,心满意足地回北京复命去了。
其他
南京条约谈判过程:满清官员的不堪表现
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二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南京条约谈判过程:满清官员的不堪表现
作者:李占才
来源:《文史天地》2010年第3期
1841年8月,英军又从广州沿海出发北上,于1842年8月5日抵达南京。道光皇帝闻讯大惊,急派人前去议和谈判。
清朝官员和列强打交道,喜欢采取清朝官场的腐败做派——送礼和行贿。
例如,1840年8月英军攻打天津时,为阻止英军,直隶总督琦善赶紧给侵略军送去20头牛、200只羊和许多鸡鸭。1841年5月英军包围广州时,守城将军奕山为解除围城给英军白银600万两作为“赎城费”。现在耆英他们也是这个做法,派人与璞鼎查见面,主动提出:“我们可以给你们出一笔钱作为南京城的赎金,用以保全我们的南京城,希望你们不再进攻南京。”
耆英们小瞧了英国人的“宏伟”目标,英国人要的不是这点小小的赎城费,而是让中国割地赔款并打开门户,畅通无阻地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所以璞鼎查对耆英的小恩小惠根本不屑一顾,拒绝的同时驱兵4500人和80艘舰船,立即封锁了扬子江和运河水面,以攻城相要挟。
清朝代表初招无效,只有坐下来与英国人就实质问题谈判。但鉴于全国朝野对他们的不信任情绪,以及要真的承担丧权辱国所必然的压力,为了保护自己,谈判初期,他们三人都不愿出面,就先后派了几个级别较低的官员与英方接触。他们是:伊里布府上当差的张喜(临时授五品顶戴)、九品外委陈志刚、耆英心腹刘建勋、四品佐领塔芬布、太仓知州徐家槐等。
这些低级官员自然没有皇帝授予的全权证书,可想而知他们到对方去谈判,只能是与英国人磨嘴皮子消磨时间。
1842年8月12日上午,这几个清方谈判人员踏上了英舰。英方代表提出要看一看清方代表的全权证书,这几个临时凑起来的人哪拿得出?
双方只有勉强开始进行交涉,英方便拿出了他们单方面拟定的条约条款草案,让清方代表过目。
说起来,张喜他们这些级别较低的清朝官员,其发言还真有点谈判的味道。他们几个人敢说敢争,特别认真负责。尤其张喜,对英方提出的条款逐条逐项与之讨价还价,斗智斗勇,还就巨额赔款一事拼死力争,口气强硬,由开始英国人提出的白银3000万两,压成了2100万两。
但是英国人发现,好事他据理力争,不利的事他又做不了主。英方代表怒气冲冲,果断决定不再与他们进行这样费时费力的谈判,转而采取对清朝施压,扬言14日清晨炮轰南京城。
这一招吓坏了耆英。13日午夜过后,离英军炮轰南京还有3小时的时候,他赶紧给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送去一封信,要求14日早上双方开会见面,并表示提高清方代表级别,还保证让英方看到皇帝签署的全权证书。怕璞鼎查不允,在信中还恳求说:“您就是打我们南京城,也一定请在咱们见面之后再打行不行?”听了这话,英国人明白还是军事高压有作用。
由于张喜他们在谈判过程中言辞激烈,无所顾忌,敢于力争,耆英担心他们把事情搞坏。接下来的谈判耆英不再让张喜他们几人沾边,也抛弃了由张喜他们这些小官开创的谈判强硬态势。
转为委曲求全完全答应英国人要求的“抚夷”基调。即使如此,耆英还是不想亲自出面去谈,这次选的谈判人是江苏按察使黄恩彤和四等侍卫咸龄。
14日早上,清方提议的会见地点安排在南京城南门外靠近运河的一座庙内(今南京下关区静海寺)举行。清方准备得非常铺张和隆重。
清朝官吏们为显示庄重个个穿戴整齐,见英国人来到,纷纷弯腰鞠躬,伸手指示方向。黄恩彤和咸龄在大门口迎接。黄恩彤三十七岁,举止文雅,恭而有礼,文质彬彬。英国人说他“恰如其分,和其他中国人颇不相同”。咸龄已年届六十,胡须斑白,身体尚灵活。英方参加这次谈判的人员有麻恭少校、马礼逊等。
双方落座后,麻恭首先拿出自己的英政府委任状,又将璞鼎查的委任状也拿出,让清方人员审看。然后麻恭提出要看清方官员的委任状,清方由一位官员双手捧着用黄绸包着的一个盒子,打开取出委任状递给对方阅看。
这时在场的清方人员,一见那盒子,就像看见了皇上一样,个个表现得神情严肃,诚惶诚恐,英国人都感到好笑。英方马礼逊接过验看,认为真实后谈判即开始。
英方拿出了早已事先拟好的条款,分中英文誊写了一式两份。主要内容是:1、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清政府向英国赔款白银2100万两,包括600万两被焚鸦片费,1200万两英国到中国打仗的军费,300万两欠英国商人的损失费。4、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让英国自己管理使用。5、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等。
另外,草案还就英国侵略军撤除对南京等地的封锁,专条做了规定。即:中国交付第一批600万两赔款后,英军退出南京、镇江,同时自宁波外港镇海撤兵。待中国将2100万两全数交清,及实际开放了五口通商后,驻在定海、舟山及厦门鼓浪屿的英军才能撤退。彻底打消了清方代表急于解除封锁的要求。
这些条款,英方根本不与清方逐条讨论,文字也不许动。无奈黄恩彤和咸龄已有耆英的基调,只有表示完全接受,谈判完全走了个形式即告结束。
草案一份交黄恩彤带回转交耆英,一份由麻恭带回交璞鼎查。当大家起立要走时,清方咸龄无奈地说了一番感慨:“你们提的这些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可是我们有什么法呢?我们是失败方,你们有坚船利炮,我们承平繁盛日久,武备废弛,打不过你们呀。”英方代表得意的一笑而过,无意置词。
对黄恩彤带回的草案文本,耆英自然完全同意。然后就把皮球踢给了道光皇帝,派人赶紧给北京送去了。
由于江面封锁暂不解除,这严重影响了南京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经济活动。南京百姓对政府无能群情激奋,骂声鼎沸,不少人涌到官员驻地。驻地门口戴着圆锥形红帽的警察,手持皮鞭,不停地轰赶着来围观的众多百姓。
迫于巨大舆论压力,又害怕生出其它事端,耆英就想通过私下求情使英国人通融一下,就赶紧捎信对璞鼎查保证说:“皇上同意这些条款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给你们的赔偿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你们就放心吧,我们想求你们暂时先解除封锁行不行?”璞鼎查回信坚决不允。
为了达到目的,8月18日,耆英绞尽脑汁,又心生一计,想用提前交点赔款的方式打动英方。耆英便给璞鼎查传信过去:“为表示诚意我们先给你们送150万两去,你们撤除封锁可以吧。”其焦急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璞鼎查鄙夷地传回信来说:“你们好像我们现在惟一考虑的就是钱,不是的,我们考虑的是整个条约的签订,条约未生效之前,也绝不解除封锁。”耆英自讨没趣,只有安心等待。
显然,英国人对赢得这场谈判很自信,看到清方着急的样子,这自信更增强了。他们对于中国皇帝对草案的批准,心中也是有把握的。他们的把握就是清朝国防的废弛以及军队的无能,他们带来的军队虽然只有清朝军队的九十分之一,但只要开战,他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到北京去,威胁道光的皇位。
其实耆英对道光皇帝的批准也很自信,这一则是因为他知道道光现在已经走投无路,所以才派他们几个来向英国求和,对条约草案他不敢不批准;二则上报条约草案的同时,为了草案能让道光顺利同意,他给道光还附去了一封重要的信件(奏折)。
这封信的内容确实很关键。在信中耆英大谈批准这个条约的重要性,为促成道光尽早同意英方提出的条件,甚至不掩饰自己的恐惧。
他谎报军情,夸大江宁军事形势的严重性,“夷炮已架设钟山之巅,江宁全城民众命在呼吸之间”,“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偿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准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还说,即使给英国割一块地,多赔些款,也比用这些钱养军队徒有国防虚名好。并说,答应英国人五口通商怕什么?这些城市还是我们的嘛?
后来,有英国人评论说:“耆英的这封信通篇贯穿着一种深深的屈辱及对英国忍气吞声的心情。”
正因为中英双方对皇帝批准条款都有把握,都有自信,在等侯皇帝审批的这段时间,双方代表都有了闲情逸致。
一贯热衷于繁文缛节的清方官员,主动提议双方谈判代表们在此期间搞些互相拜访的礼仪活动,这一提议得到了英方代表的响应。8月18日下午,英方代表即传来消息,说璞鼎查对这种拜访有两个安排打算:一是订于19日邀请清方代表到英国军舰上来做客;二是20日璞鼎查再进南京城对清方进行回拜。
清方代表听到第二点时十分恐慌,马上拒绝。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软骨外交和卖国行径早已引起民愤,再加南京城还被英国人封锁着,璞鼎查如果此时进南京城,愤怒的南京军民会群情激奋而攻击他,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条约按时签订,还会惹出大祸。所以此时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进南京。
但是清方代表对璞鼎查的第一项安排非常感兴趣。他们出于好奇,实在愿意到英军舰上看一看。挟胜利余威成功在望的英方代表,也乐得热情接待这帮窝囊的清方代表到他们的军舰上来,以便炫耀一下自己的军事装备和科技水平。所以他们连夜做了刻意的安排和准备。19日这天,旗舰的甲板上弥漫着热烈气氛,士兵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蓝紫色军装,卫队持枪列队挺立两旁,还按照中国的礼节准备了礼炮。
清方代表们讲排场惯了,见英国人准备这样周到,个个十分受用。耆英、伊里布、牛鉴一干人穿着笨重宽大的官服走近了英国军舰,英军连放三声礼炮。为了摆出自己的官派,耆英们目不斜视,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前行,夹道接受英国人的迎接。英舰上的卫队迅速举起兵器致敬,军乐声大奏。英国全权大使璞鼎查在舱门口迎接。
到船舱后双方人员落座,璞鼎查和耆英并排而坐。但是英国人的傲慢有了体现,按中国左为上的礼节,璞鼎查坐在了左边,有意安排耆英坐在了右边。耆英并未表现对对方轻慢自己的不满,也自然接受了。
英国人摆上了咖啡、茶、酒、糖果与樱桃白兰地。清方代表们对樱桃白兰地非常欣赏,个个品尝不停,尤其是牛鉴,每喝一口就以赞美的表情点头咂嘴。但是耆英不敢完全表现出来,虽然他对英国的东西都发生兴趣,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每品尝一样东西都不动声色。
七十老翁伊里布非常疲倦,勉强应酬着,看样子他有些发冷发烧,当场提出请英国医生帮他看一看。医生诊断后,提出让清方派一个人与他同去下船取药,清方便派了一个嗜酒如命的张姓酒徒跟去了。
接下来双方开始闲聊,耆英一贯话多,此时开始放下矜持,露出本相,滔滔不绝起来。对英国的武器、乐队、服装、食品,漫无边际,无不问到,以显示他的场面主角意识和掌控能力,以及自己的潇洒自然,见过世面。
茶点用过,英海军司令为了炫耀,提议让清方代表到甲板上去参观。清方人员一听喜出望外,因为他们早就想登舰看看了。
走出船舱,清方的低级随员们在甲板上大声说话,摸这摸那,很是喧闹。及至偶然看到英国士兵随便放在铁架子上的一个捡来的小佛像时,才因肃然起敬而安静下来——这使英国士兵感到很好笑。
处于自尊,耆英参观中对英国人的科技水平,故意不表示惊讶。而他表现出惊讶的却是那些还是孩子的海军实习生,口中一再说:“你们这么小,应该在学校里念书,怎么这么早就学习打仗呢?”
清方代表受请之后,作为回礼,8月24日回请英方代表。回请的地点不敢在城内,仍然在南京城外那座庙内。
这天,英方作为胜利者显然有些以势压人,他们带去了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军官,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卫队护送,代表和军官们分坐40只小艇,浩浩荡荡,像是去参加战斗。英方从全权代表到军人,个个着装整齐,精神抖擞。
到岸时,见清方早已在岸边特制好了木质码头,清方遂鸣礼炮三响。英方代表主要人员坐上清方准备好的轿子,由清方人员陪同向大庙走去。
到大庙门口,耆英等人已经等在那里迎接。清军仪仗列队相迎,但都没有佩带武器。英国的随行军人130余人则全副武装,鱼贯而入。这时英军乐队开始演奏《加利欧文》乐曲,清方见状,也赶紧喇叭锣鼓大作,声音极大,英国的乐器声音就一点也听不到了。
进入大厅之后,英国人见清方人员这次均未着官服,服装五花八门,很不整齐,甚至有的还有些破烂。这使璞鼎查十分不解,如此热烈场合,为何这样?便问清方人员:“你们今天怎么穿的这样简朴呀?”清方人员回答:“来时匆忙,衣服都在箱子里,忘记带来了。”
这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清方官员谈判不是高手,但礼仪却是十分在意的,作为战败国,他们是想用这种方式给征服者一点虚弱的颜色看看。但仅就这一点,清方人员并不敢承认,连忙说:“实在抱歉,实在抱歉。”如此小玩闹的“颜色”,实在显得有点滑稽。
但是,他们对英国人的接待在其它方面是很当回事的。会场布置得非常热烈:在两间布置整齐的大厅中,椅子环绕桌子排列成马蹄形,中间的椅子稍高,是让英国全权代表坐的。椅子和桌子都用绣花紫绸铺盖着。桌子上摆满果品、茶杯之类。大厅顶部,悬挂着巨大的宫灯和彩绸,彩绸上绣着精美的图画,自屋顶垂下来。地面则铺上了猩红毛地毯。
这次见面,与上次到英舰上一样,仍然是礼节和休闲式的,双方就是饮茶、谈话和客气的寒暄。既无冲突,也无工作压力,双方代表们此时简直是一种轻松的享受。大家做足形式,讲够派头,客气异常,就像是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老亲戚相聚。
第二天,画蛇添足的清朝代表们又突发奇想:我们是“礼仪之邦”,英国人虽然是我们的仇人,但他们万里迢迢越洋过海来我大清国土,停泊江上,一切不便,我们应尽地主之谊,给他们提供些方便。当天他们就筹集了大批礼品和食物,包括许多精选的肥牛、鸡鸭和米面,给英国侵略军送去了。
第三天,8月26日,清方代表的热情不减,又提出招待英方代表及随从人员,地点在南京上江县考棚。
接待规格照样是豪华靡费,隆重热烈。英国人来时,还是仪仗迎接,军乐大作,旗帜飘扬。为了防止太阳晒着英国人,考棚院子的上空,用方格的绸子遮住天空。室内桌子上,糖果点心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不可名状。服务更加周到,年轻的戴白顶子的服务官吏跑前跑后,端茶送水,忙得不亦乐乎。茶水每隔二三分钟就换新水,不管喝过没有。清朝的代表们热情地与英国人没话找话,谈天说地。
客套一会儿后,众人走进宴会厅。宴会厅里的所有桌椅都蒙盖着紫绣靠垫和桌布,地下仍是猩红毛地毯。从始至终演奏着优雅的中国音乐。餐桌上的菜品极其丰盛,稀奇古怪,精致异常,种类繁多。这些菜都盛在小瓷碗中,并置于银碟之上。
宾主入座之后,清方代表开始夹菜让菜介绍菜。斛光交错,喜气洋洋。各种菜品不停地上,不停地撤,其奢华热烈,就像款待国家最大的功臣。
此刻,正如后来有英国人回忆说:“这里的每一个英国人都在享受着一生都未曾有过的盛宴。”英国人大口大口尽情地吃着,常常是每吃完一个菜,就博得在场代表和服务人员热烈的喝彩。因为这些中国人认为,英国人这样尽情地吃下他们热情准备的美食,是对他们的高看和奖赏。
忽然,钦差大臣耆英为了进一步讨好璞鼎查,他临时神秘地提议璞鼎查张开嘴。
璞鼎查很是狐疑和纳闷,但又不好拒绝,便把嘴张开,在场的人也不知耆英要出什么节目。只见耆英用手抓起几粒糖饯梅子,用灵巧的手法,一个一个很准确的远距离投入璞鼎查被迫张开的口中,是那样的灵活和精准。真不知这样一个清政府高官,平时日理万机,是何时练就了这样一番技艺。璞鼎查笑着拒绝这种吃法,耆英说:“您不这样就是不给我面子。”无奈璞鼎查只有继续笑着忍受。
耆英投一颗,璞鼎查就吃一颗,中国人就轰然一声喝彩。其他英国人个个惊讶异常,有位英国人曾在日记中写到:他们“不可理解,何以这位清朝政府代表国家与他们谈判的一个最高首领,如此忘情的讨好打败自己的侵略者”。
耆英不愧是一个陪客高手,他创意的这一节目将宴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但英国人并不像清朝人这样宠辱皆忘。他们头脑非常清醒,在他们看来一切事都大不过条约的签订,他们好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所以吃完饭,英国人又挑头提到了条约之事。清方人员很不耐烦,一笑而过,纷纷拒绝谈论此事。
当然这可以理解,条约草案已送皇帝审批,一切听皇帝的,什么屈辱不屈辱,什么丧权不丧权,与他们都无关紧要。清方人员对国家大事的态度,让英国侵略者既不可理解,又感到好笑,还无可奈何,就只有客随主便了。
8月28日,道光皇帝对于条约各款同意的消息终于传回,道光用的仍是“恩准”字眼。都让英国人逼成这样了,还不忘摆出皇帝的“架子”。
清方代表急不可耐,立即通知英方,说条约正式签字仪式可以马上举行,而且越快越好,地点可以选在英国的军舰上。
很显然,清方代表已经不再掩饰他们的焦急心情。后经双方商议,决定于29日举行,地点定在英军舰“皋华丽”号上。
8月29日上午11点,耆英、牛鉴准时赶到了英国军舰,伊里布因身体不好未一起前来。听说中英双方要签订条约了,停泊在吴淞海口的法国军舰“爱里贡”号舰长舍西尔,也乘民船赶来参观,观摩旁听,其目的十分明显,得到了英方允许。
由于上次双方见面,清方人员未穿正装,璞鼎查耿耿于怀,这次正式签约他命令英方人员一律穿便装,就连出迎仪式都不穿礼服。耆英、牛鉴自然也不计较也不在意这些了。
刚刚进舱,重病中的伊里布也乘一条大船从后面赶来,用以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使命。伊里布十天来虽然吃了英国人开的药,但病是明显加重了,那次他派的那个取药的张姓酒徒,取药回来的路上就喝了个酩酊大醉,把记录服药方法的单子丢了。酒徒不敢给伊里布承认,只有瞎说:“一块儿吃下即可。”让这样一个病重的老人一下吃下应该分先后的药,结果可想而知之。他是被抬进船舱的,安置于沙发之上,整个签字过程他一直躺在那里。口中还连说:“没事,这药反应大,说明药性猛,药性猛药效才能大,谢谢你们了。”
英国人将条约用中英文各复制两份,共四份,全部用火漆将装订丝带封牢,以防中国人从中扯下纸页。然后英国人将条约递给清方代表再看一下,清方代表根本不看,一览即了。
璞鼎查见状,便声言:既然如此,双方签字盖印吧。黄恩彤从一个黄绸包着的方盒子中取出笔墨和官印,耆英、牛鉴、伊里布分别签字盖印。英方代表也签了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正式缔结。签约完毕,英方官兵一片欢腾,连放礼炮21响,以示庆贺。
关于这一幕,在场的英国人利洛在他后来写的文章里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离中国最大的河流人海口二百英里,在它的古都城垣之下,在一个具有74座炮位的英国军舰上,中国第一次被迫缔结了这个条约,并由三个中国的最高贵族,在英国的国旗之下代表中国天朝签了字。”
另一位在场的英国人柏纳德后来也感慨说:“英国历史上的每次对外战争都花费巨大,唯有这次与中国的战争,所花费的钱却全部由中国人承担了。”
签完字后,双方代表都表现出不同的轻松。
对英国代表来说,毕竟得到了高额赔偿,最重要的是他们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今后可以放心地自由地来中国做生意,大挣中国人的钱;对清朝代表来说,虽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让鸦片继续毒害中国人民,但他们挽救了大清政权,同时也保住了道光皇帝的王座。
轻松的心情促使双方开始了愉快的聊天。这时璞鼎查意犹未尽,说他想再趁这个机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说:“我再次申明一下,引起这次贵我两国战争的原因,是鸦片贸易的问题。”话还没说完,清方代表赶紧制止,不愿让他再提曾引起两国不愉快的鸦片之事,说过去了就算过去了。璞鼎查赶紧解释:“我只是作为私人话题说说而已,没别的意思。”
接着璞鼎查还是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认为:“鸦片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引起这场不愉快,责任不在英国,而在中国。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素质太低,道德品质不好,有喜欢吸食鸦片的恶习,即使不吸食英国的鸦片,也会吸食别国的;二是清朝各级官员腐败,为了谋私有意给走私鸦片开了方便之门,如果没有中国官员的默许,我们的鸦片是不可能进入中国的。”可笑的是,对这番倒打一耙的强盗话语,清方代表都不敢做任何反驳。
璞鼎查见中国代表友好和气,便又忽然说了一件随便的事:“现在条约已经签字,等我们的女皇和你们的皇帝批准生效之后,我们要派一位公使到北京去见皇帝,中国皇帝会热情接待给以相当的尊敬吗?”耆英马上打包票回答:“我敢肯定,我们皇上一定会很喜欢接待你们的代表。”
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说着闲话。英国人随即留饭宴请清方代表。耆英一行兴致不减,高兴地接受了邀请。进入宴会厅时,英国人还是放三声礼炮向清方代表致敬。席间,英方代表提议为英国女皇陛下和中国皇帝陛下的健康而干杯。宴会后,英方又鸣礼炮相送。
第二天,清方代表又提出再宴请英方代表。遂在静海寺内摆下酒宴,犒劳英方谈判代表,口口声声说对方为谈判成功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耆英还专门为在南京江面军舰上值班的英国侵略军送去大量酒食,以“慰劳”他们日夜坚守战斗岗位的辛苦。
进行到此,清朝的代表们才算长出一口气,怀着“成功的喜悦”,手里抱着写着奇耻大辱的《南京条约》,与侵略者们告别,心满意足地回北京复命去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若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608684996
精彩文章回顾:
温雨祥:杀完武将杀文官,朱重八不惜为儿子铲除道路上所有的钉子
回山雨近阊阖笼霭,晦风云末世漫尘烟(吴氏石头记93-94回)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选购上百种正版货到付款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