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建安的尾声(十三)崔琰之死,曹操称王后为何逼死老臣?

汪平书屋 2022-03-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握中悬璧 Author 握中悬璧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五百多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建安的尾声(十三)崔琰之死,曹操称王后为何逼死老臣?


来源:握中悬壁



建安尾声系列

建安的尾声(一)曹操的野心

建安的尾声(二)马超乱凉州

建安的尾声(三)夏侯渊虎步关右

建安的尾声(四)刘璋请降,西川易主

建安的尾声(五)曹操征汉中

建安的尾声(六)张鲁降曹

建安的尾声(七)湘水之盟

建安的尾声(八)逍遥津之战(上)孙权为什么如此热衷攻打合肥

建安的尾声(九)逍遥津之战(中)曹操为何让素有间隙的将领携手作战?其实是高明的领导艺术。

建安的尾声(十)逍遥津之战(下)孙权是如何被张辽揍成孙十万的

建安的尾声(十一)得陇不望蜀,曹操班师返邺之谜

建安的尾声(十二)巴西之战。张飞大战瓦口的真实地点探秘,张郃败战升迁之谜。



曹刘两家对汉中的争夺时间跨度很大,从215年年底的巴西之战到219年夏天曹操撤回长安,中间长达三年多。


不过从双方争夺巴西郡的前哨战到217年底刘备军正式进攻汉中,中间却隔了将近两年,这段时间双方又在干什么呢?


建安的最后几年华夏大地风云变幻,可以说是三国最精彩的几年,可中间的216年却出乎意料地平静,三家因为各自的原因都没有军事行动。


孙权没有动作非常好理解,刚在合肥吃了大亏,肯定得安心防守,消停一阵子。


而刘备这边则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持续两年多的入川之战结束后没多久,他先是在荆州和孙权剑拔弩张,紧接着又打了一场争夺巴西郡的战役,始终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按照益州的国力,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怎么也得准备两到三年时间,这一点从诸葛亮北伐的频率中可以看出一二。


因此刘备为了下一次战争,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做准备,事实上汉中大战全面爆发正是在两年后的217年。


而曹操则不同,他是有能力发动进攻的,毕竟东线暂无压力,而且西线刚吃了亏,他也有充分的理由去找回场子。


可惜现在曹操很忙,他在这一年做的最主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称王,这也是他在篡汉路上走出的下一步。



这里先要说说古代的改朝换代是怎么回事。我们抛开传说时代不看,在历史的早期改朝换代都是比较直接的。


先是成汤代夏,继而武王克商,随后秦王扫六合,终于高祖平天下。可以说这四次王朝的更迭都是后者打败前者,直接武力夺位,可以算是一种革命。


这种行为也是有理论依据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子的理论。他曾说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只听过诛杀众叛亲离的纣王,而没听说有弑君的事。在孟子看来,不仁不义的君主就没资格做君主了,所以诛杀暴君不算弑君。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孟子在给周武王洗地,但不管怎么说,暴力革命在那个时代是合理的。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汉朝时期发生了变化,儒家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在根据统治者的需要而被不断改造。


比如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种理论要是到汉武帝时期再说出来,那肯定是嫌死得不够快,因为这时候的儒家思想已经把君的位置抬高到了极致。


比如董仲舒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他就是上天在世间的代言人,这就把皇帝神格化了。


先秦时期失德的君不配做君,但是汉朝皇帝无论怎样都是君。就算他多行不义,臣子也不能像先秦时代一样进行暴力革命,顶多也就是清君侧。


朝政腐败,那肯定不能是皇帝的问题,上天能有错吗?错的只能是皇帝身边的奸臣。


所以说自从汉朝开始,改朝换代就变得复杂化了,不是谁拳头硬谁就能上位了,因为这缺乏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


可是手握枪杆子的权臣却层出不穷,他们在消灭了皇帝身边的所谓“奸臣”夺得大权后,肯定不愿意交出权力而还政于天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敢交权,曹操就说得很明白:我要是交出兵权就得被人灭族。


这样一来就陷入矛盾了,因为只有皇帝是可以代代传承的,权臣手中的权力却不能。直接篡位没人支持,一直当权臣也不行,怕以后被清算,这该怎么办呢?


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回归上古时代,搞禅让,这下理论依据就有了。只不过是傀儡天子为舜我为禹而已,禅让就到此为止,从此就是我家的天下了。


从汉朝开始,改朝换代的流程就变成建功、夺权、禅让这三步走,硬来是不行了,搞一块遮羞布是少不了的。


具体谈到禅让的流程,那么王莽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算是开了靠禅让改朝换代的先河。也可以说,这个人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给后世权臣写了一份篡位指南。



权臣肯定会抓兵权,这个不必细说,那么在这里主要谈谈官职和爵位两方面。

首先权臣在大权独揽后肯定会给自己安排相应的官职,这个官职包括一实一虚。


实权官职就是录尚书事,这个我们在当初讲司马师执政的时候曾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录尚书事是每个有志谋朝篡位的权臣都有的,王莽、曹操、司马氏兄弟、桓温和刘裕等都不例外。


至于虚职则各不相同,主要作用是权臣们用此来彰显自己,甚至有人会弄出一些当下朝廷没有的官职,不仅体现出自己的超然地位,还能打击朝廷的权威。


比如王莽就搞出“宰衡”这个奇葩,而董卓和曹操分别恢复了被废弃已久相国和丞相。当然也有比较低调务实的,比如司马氏兄弟只做了大将军。


然后就是爵位,一般顺序是从低到高一步步来,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由于在此之前靠禅让改朝换代的只有王莽一个先例,所以曹操的参考资料比较匮乏,他也只能学王莽。


不过曹操却也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去糟取精。比如王莽自己发明的“宰衡”,这种只会贻笑大方,曹操是不会效仿的。


另外在爵位方面,王莽的晋升轨迹是新都侯、安汉公、假皇帝,最终正式称帝。其中他用摄皇帝代替了王爵,这又是一个创新。



不过王莽毕竟名声太臭,曹操这里还是规规矩矩按照侯、公、王的传统模式来,但本质没什么区别。


也就是说,现在曹操距离称帝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全天下已经没有人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了。


在216年,曹孙刘三家要么养精蓄锐,要么各忙各事,这才导致纷争不休的建安末年出现了这难得的暴风雨前的宁静。


在资治通鉴中,讲述216年的篇幅比较短,而在这不多的史料中,作者司马光却用了将近七成笔墨描写了崔琰之死,可见此事才是这一年的重头戏,而且此事与曹操称王也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


之前曹操称魏公时野心初现,荀彧便做了殉道者,这一次轮到崔琰了。



关于崔琰之死,传统看法是曹操爱猜忌,那些仗着自己有功劳并与曹操有交情,就对他不够恭顺,令其不快的人,一概都要除掉。


而崔琰正好撞到枪口上,因此被冤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持有这种看法,他把崔琰的死因与孔融、许攸、娄圭归为一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除此之外,还有看法说崔琰因卷入了立储之争从而送命,或是作为汉室忠臣才遭到曹操的打击,甚至有人认为曹操杀崔琰是在翻旧账,以发泄当年平定河北时遭到崔琰直谏的怒火。


依我看来,以上这些观点都不够确切不够全面,崔琰死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如果说荀彧是颍川世家的代表,那么崔琰则代表的是河北世家。他出身于冀州名门清河崔氏,最初侍奉袁绍,后来转投曹操阵营。


在他加入曹操麾下后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直谏一事。当时曹操谈到之前核查冀州户籍,可征兵三十万。崔琰闻言立刻出来反对,表示希望曹操能解救被袁氏荼毒的冀州百姓,而不希望他把这里作为征兵基地。



乍一看崔琰说得大义凛然,确实有几分道理,不过倘若我们看一下崔琰的身份,便能得知他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


清河崔氏本来就是河北世家大族,曹操在这里大肆征兵,破坏的是他们的利益,怎么可能不反对呢?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曹操肯定也知道崔琰的意思,但他依然接受了这个意见,原因就是曹操若想统治河北,需要得到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而这是他用这次妥协换来的。


当时周围的人都大惊失色,因为没人敢这么顶撞曹操,但曹操还是捏着鼻子忍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后来对崔琰的残酷无情确实可能有翻旧账的成分,但这应该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那么崔琰是否因为卷入立储之争而死呢?这个结论同样也有点问题。因为崔琰虽然在立场上支持曹丕,但他同样和曹植关系不浅,因为曹植的妻子是他的侄女。



所以说崔琰和桓阶、吴质、杨修、丁仪这种已经坚定站队的人不同,他跟两派都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以后无论谁上位,都没道理跟他过不去。


另一方面,当曹操确定了储君的人选后,因为崔琰两边都有交情,正常情况下也不至于因为要给继承人“拔刺”而除掉他。


崔琰搞得这一手表面上看来挺高明,两不得罪,但他终究还是百密一疏,犯了曹操的忌讳。


一次曹操就立储一事做问卷调查。或许崔琰是为了避嫌,又或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公无私,他公开上奏章表示应该立长子。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聪明反被聪明误啊,露板就是不封口的奏章,这事弄得人尽皆知,或许能给你带来个好名声,但在曹操看来可不见得是这样。


曹操对立储一事拿不定主意,想知道群臣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但他是秘密探访的,并没有公开征询意见。你这么大张旗鼓,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立场,这不是在给曹操难堪吗?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崔琰并不是一个人,他身后站着河北士族,他这么做难免给曹操一种感觉,那就是以崔琰为首的河北士族正在对他施压。如此一来曹操怎能对他不厌恶呢?


世说新语中记载说,曹操以曹植妻衣着太华丽为由将其赐死。此事发生的时间不明确,但裴松之却把这则备注放在崔琰露板上书一事之后,因此这极有可能是曹操对他的一个警告。


看看他的同僚毛玠,虽然在此事上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人家写的是密信,这也许是他的下场比崔琰要好的其中一个原因。

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由此可知,立储之争虽然并非是崔琰之死的直接原因,但这也确实是一个诱因。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崔琰是否是因为忠于汉室而被杀呢?


这个观点看似没有道理,因为曹操在称魏公后,篡汉的野心就无人不知了,但崔琰对此表现出的是一种相当合作的态度,立马做了魏国的尚书。倘若他真是大汉忠臣,为何不学荀令君呢。


但如果凭此断定说崔琰是曹操的走狗,那也不准确,他和郗虑、华歆之流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崔琰和毛玠选拔官员时,选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光有名气品行不过关的都不能入选。这明显是东汉党人的做派。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其中“行不由本”的本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那么忠于谁呢?肯定是忠于大汉了。


但这一套却和曹操唯才是举的理念不符,他推崇的是陈平这种虽然通嫂受贿但却有才干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用起来最顺手。


曹操意图篡汉,那么那些固守忠孝节义的人肯定用起来别扭,他希望招揽的是不拘泥于这些而一心一意为他曹孟德服务的人。因此曹操在210年和214年两次下令取士只取才,我想他要针对的就是崔琰这一套吧。


不过崔琰肯定是没有改变初衷,因此曹操对他彻底失望,不再让他负责官员举荐,而是转做中尉,负责治安去了。


从上面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出崔琰在立场上还是有些复杂的,他肯定是心向汉朝,但实际行为上又有向曹操妥协的成分,并不像荀彧那么激烈。


崔琰应该是仅仅对汉朝怀有同情心理,而不会直接和曹操对抗,因此他并非那种曹操必须要除掉的大汉死忠。


也就是说,崔琰在各个方面都让曹操不太满意,但他也没有触碰到曹操的底线,所以此时曹操应该还没有杀他之心。



因为崔琰背景深厚,名声也大,曹操对他是既尊敬又忌惮,杀了他影响太坏,而且又不是非杀不可,干脆就把他雪藏起来,只要不碍自己的事就行了。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不过当初崔琰公开上书支持曹丕的时候,他得罪了一个人,那就是曹植的铁杆丁仪。此人心胸狭窄,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曹操称王后,当初崔琰举荐的杨训上表称赞太祖功德。有人认为杨训乃趋炎附势之徒,崔琰荐人不当,结果崔琰就和杨训通信交流此事。


平心而论,崔琰信中言辞中规中矩,看不出什么反意,但偏偏这封信叫丁仪知道了。



这下事情就大了,丁仪对曹操诽谤说崔琰心怀不满,曹操本来对他就有意见,再加上丁仪在一旁煽风点火,这下终于忍不住了。

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裴注)

不过曹操也清楚丁仪恨崔琰,所以不可能给他当枪使,因此没想要崔琰的命,而只是随便找了个牵强的理由,将其罚做奴隶,还算留了一定的余地。


如果此时崔琰服了软,他大概率可保无虞,如果隐忍几年,等曹丕上位后,先死的就是丁仪了。


不过这是心高气傲的崔琰不能接受的,不仅不服不忿,而且依旧广交宾客,我行我素,这就彻底激怒了曹操。

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曹操最恨的不是崔琰的态度,因为他行为不算出格,还在能忍耐的范畴内。但他广交宾客这问题就大了。


一般来说一个戴罪之身,别人肯定是唯恐与他沾上关系。崔琰倒好,依旧是门庭若市。这给了曹操一个信号,那就是此人在朝中声望高,人脉广,树大根深。


而且崔琰还不够听话,总跟自己唱反调,等自己百年后,谁还能制的住他,此人非杀不可!至此,崔琰也就被彻底判了死刑。


崔琰的死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不能简单归于某一点。他最初阻止曹操在冀州大肆征兵,之后在选拔官员时也不让曹操满意,于立储一事上更是触怒了曹操,而最终他深厚的背景和广阔的人脉成了致他死地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资治通鉴将崔琰之死作为216年的头等大事,我想主要是作者为了阐明曹操的用人之道。即一个人只要有才干够忠诚就能为我所用,也有充分的信心驾驭他,私德并不重要。


而倘若这个人对自己形成了威胁,那么无论他有什么功劳有什么背景,都会毫不犹豫地除去。


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这可以说就是善善能用,恶恶能去,非常务实有效。这一用人理念也确实给曹操政权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只不过曹操所需的陈平、吴起、苏秦这等人才,和党人做派的崔琰肯定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只能成为曹操权力路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含一颗,2秒“爆珠”,5秒解决口臭!胃病、幽门螺杆菌都没了

男人的"源动力"!补足精力,腰不酸腿不痛,回归真男人!

日本90%的医生治疗颈椎的药贴,国家队专用的神器!

鬼才设计!防蓝光防辐射老花镜界“新贵”,薄至2mm。

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有孩子的家庭,都该读一读余秋雨!

当年真君子!还原杜月笙 黄金荣 戴笠的真实人生

乌托邦的掘墓人:纪念哈耶克逝世26周年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对人类社会最深沉的反思!

湿疹、皮焱有救了!抹一抹,快速止痒,祛湿疹,安全无刺激!

从《白鹿原》到《遥远的救世主》,读过这三本小说,你才真正读懂“民族秘史”!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若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三国系列文章:

三国系列精彩文章集锦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个伪命题:你断我前程,我就断你生路

杰出人才项羽,为什么会败给无赖出身的刘邦?

关羽死后居然魏蜀吴三国来说是皆大欢喜?真相太可怕!

关羽一生看得起的只有六人,三个生死兄弟,两个对手,一个仇人!

曹魏军队到底有多恨姜维,为什么要将姜维剖腹、挖胆?

三国最坑主的谋士,馊主意一个比一个坑,连续坑死两位主公

关羽本不至死,是谁下毒手?三国残卷出土,揭开一伪君子的面纱

蜀汉被神化的600年:东吴才是与曹魏正面对抗主力

霸王别姬的真相,并不是王子与公主的神话

张飞死后,刘备轻声说了4字,此时诸葛亮彻底看清刘备真面目

周瑜死亡之谜终于揭晓!别再被电视剧忽悠了,不是让诸葛亮气死的

庞统临死前,为何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给骗了?

诸葛亮欺他、刘备骗他、关羽瞧不起他,可他才是三国最有本事的人

刘备临死前,叮嘱诸葛亮:“切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何深意?

吕蒙杀了关羽之后,为何吕蒙也突然死了?

吕布死后,为什么貂蝉每夜都去找关羽?三国为何不敢演这段?

刘邦李渊能力一般都能很快统一,曹操是大才,为何却只三分天下

诸葛亮是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刘备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刘邦李渊能力一般都能很快统一,曹操是大才,为何却只三分天下

刘备距离关羽只有20里,刘备为何不救他?诸葛亮一语道破,赵云心寒

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为何曹军大将无一出战?

三国时期的一段畸恋:与侄儿上床的骚姑母

为什么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还要杀?

三国中最愚蠢的五大名将,第一名遗臭万年,也当知无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