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彭磊:苏格拉底与家庭
本文转自公众号:古典学论坛(classicsforum)
“古典学论坛”第39讲纪要
苏格拉底与家庭
2020年6月20日晚,浙江大学“古典学论坛”第39讲首次在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平台在线直播。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彭磊副教授主讲“苏格拉底与家庭”,浙江大学哲学系林志猛教授主持,校内外诸多师生参与了讲座。本次线上讲座,腾讯会议200多人、哔哩哔哩平台近3000人观看了直播。
讲座伊始,彭老师以中西家庭观念的比较作为讲座的引言。相比中国,西方更重视城邦而非家庭。西方将城邦作为人的目的,但西方思想在开始之时并非不重视家庭。或许在苏格拉底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漠视家庭的源头。彭磊老师首先借助柏拉图与色诺芬介绍了苏格拉底的家庭状况。柏拉图提到了苏格拉底的父母、儿子与妻子。在柏拉图的《斐多》中,苏格拉底在临终前表现出了他对家人温情的一面。大体上,色诺芬和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家庭的描述相似,但色诺芬着力将克珊提佩描述为一个悍妇,这也成为了后世苏格拉底与悍妻故事的主要来源。然而,柏拉图与色诺芬都未描述过苏格拉底与奴隶的关系,因此,苏格拉底是个不治家产的人。
其次,彭老师解释了苏格拉底为什么被指控破坏家庭。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指控者控告苏格拉底“侮慢父亲”以及“轻蔑别的亲属”。父亲与亲属,是凭借法律具有权威的人;但在苏格拉底看来,应当享受权威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但苏格拉底并非在教导所有的人“侮慢父亲”和“轻蔑别的亲属”,他的观点针对聚集在自己身边的少数人,而并非试图将对智慧的尊崇推而广之。
随后,彭老师借用中国的“孝”“悌”观念,重点解读了苏格拉底对家庭的论述。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与家庭相关的内容远远少于与朋友相关的内容。这表明,苏格拉底其实认为家庭不如朋友重要。在与儿子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将“负恩”视作不义,以此引导儿子尊重母亲。苏格拉底列举了三条理由——父母给予了孩子美好的生命,父母特别是母亲在生育过程中的辛劳,以及父母为子女提供的教育。但对照《齐家》,我们能发现更为全面的婚姻观。《齐家》揭示出,婚姻包含着对财产与子女的考虑,其实具有利己性的目的。因此,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试图激发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从而夸大了父母对孩子的恩惠。苏格拉底还表明,人需要朋友,而母亲是孩子最好的帮手;不孝敬父母会受城邦法律惩罚。苏格拉底还提醒儿子要注意诸神和人们的意见,否则就会失去朋友。因此,苏格拉底对儿子的教导最终落脚于城邦和诸神。
在另一篇苏格拉底劝解兄弟矛盾的故事中,苏格拉底将兄弟的友善诉诸互利互惠和感恩,这意味着,苏格拉底劝导的方式并非诉诸血缘亲情,而是友谊。苏格拉底对家庭伦理的论述,并未从孝、悌本身论证其合理性,他论证的共同逻辑是人需要帮手和朋友,即利益的考量,从而取消了血缘本身的意义。在苏格拉底看来,朋友比家人更为重要。因朋友可以主动选择,更切合人的灵魂与性情,是具有上升性的关系,而亲属则无法选择。
最后,彭老师论及了苏格拉底对治家的探讨。在《齐家》中,苏格拉底对治家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经济与政治方面,而非如儒家那样关注其伦理层面。在苏格拉底看来,治家的目的在于增加自己的家产。苏格拉底主要的论述在于以何种方式赚钱。苏格拉底很重视农业,这包含着对雅典当时航海贸易的批评。关于治家的政治层面,苏格拉底否认了治家者与治邦者之间的区别。隐含的观点是,苏格拉底认为,治邦者统治邦民,应当类似于治家者实行的王者统治。
对于彭老师的精彩讲座,林志猛教授总结说:
彭磊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苏格拉底与家庭的关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苏格拉底烟火气的一面,现实中非常可爱和令人感动的一面。我们对苏格拉底的印象更多会停留在柏拉图塑造的形象中,他常常谈论理念、知识、一与多、诸德性、最佳政制等等比较抽象的问题。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私生活着墨并不多。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显得生活气息更浓烈一些。彭老师首先展现了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如何对待家庭,紧接着提出,苏格拉底被控破坏家庭是因为,以知识和智慧作为评判父子高低的标准,而颠覆了伦常关系。
彭老师尤其展现了苏格拉底对孝悌的看法。尽管孩子们对母亲极为不满,但苏格拉底还是从伦常视角教导了父母的恩典、善意。正如苏格拉底通过学会与这样难处的妻子打交道,也能轻松地与他人打交道。儿子如能忍受这样的母亲,也能忍受其他任何东西。这其实隐含着家庭与哲学的内在关联。苏格拉底还指出,不服从母亲,也可能带政治统治带来危险。彭老师特别强调苏格拉底对血缘和非血缘关系的区分,也可看到血缘(家庭)与善(哲学)之间的冲突。
从苏格拉底教导儿子如何孝敬母亲可以看到,他并不是阿里斯托芬笔下那种颠覆习俗和伦常的人。苏格拉底自觉履行俗世的公民义务:娶妻、生子、养育,并遵守城邦的法律被处死,而拒绝越狱。色诺芬更突显苏格拉底作为好公民的一面,如果结合柏拉图对话来看,我们还可看到苏格拉底作为立法者的老师和沉思哲人的面相,对苏格拉底的三重身份也就有了更深切的体味。
最后,两位老师在线探讨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家庭与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在听众提问环节,彭老师与听众针对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兄弟关系的不同类型与不同处境、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针对治家者与治邦者关系的不同理解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张霄/文 崔聪聪/图)
▼
延伸阅读
(戳图购买)
廊下派的苏格拉底
徐健 选编丨徐健 吴茜 等 译
华夏出版社
本书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廊下派与苏格拉底。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到政治哲学的语境去考察,因为苏格拉底据说是政治哲学的创始人。廊下派间接地来自苏格拉底,并且在德性问题等方面也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这是否就意味着廊下派忠实地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不管廊下派如何对待苏格拉底,他们的结论对我们理解苏格拉底乃至整个西方思想来说,肯定都不只有点滴的借鉴意义。
立法与德性
——柏拉图《法义》发微
林志猛 编丨张清江 林志猛 等 译
华夏出版社
普罗塔戈拉
[古希腊] 柏拉图 著
[美]施特劳斯 疏丨刘小枫 译
华夏出版社
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 著
吴飞 译/疏
华夏出版社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论僭政
[美]列奥•施特劳斯、[法]科耶夫 著
彭磊 译
华夏出版社
《论僭政》包含施特劳斯对色诺芬《希耶罗》做的义疏《希耶罗与僭主》以及施特劳斯在法国的老友科耶夫的评论《僭政与智慧》,还有两人的部分通信。由于触发了与科耶夫的争论,《论僭政》也极其有助于理解施特劳斯的古典立场何以与现代立场对立,揭示了古今政治科学的根本差异,振聋发聩。因此《论僭政》不再只是施特劳斯对一部古典作品的解读,还展现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深刻的思想争论,也记录了两人由年轻到年老的友谊。凡此种种,使得《论僭政》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
柏拉图书简
[古希腊]柏拉图 著
彭磊 译/注
华夏出版社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本译本基于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新书丨尼采《善与恶的彼岸》“哲学家和认识之人,要小心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