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把深圳搞“大”,深度图解深圳都市圈

未来城视 未来城视 2023-05-18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专程前往坂田星河领创天下,鼓励深圳创业者:面向世界、勇于闯、敢于创!


在中国经济转折时期,流淌在深圳城市里创业精神,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然而,小小的深圳,一直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的阿喀琉斯之踵,导致城市成本高、制造业外迁等难题……深圳创新亟需破题。


前不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率先发布《广东省都市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深圳将扩大为都市圈,从而突破空间束缚,形成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发展解决方案。





199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理空间,

左右着深圳发展的方向。

土地稀缺导致的高成本发展模式,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深圳已经,

装不下深圳人,

装不下深圳的产业,

装不下深圳人拥有一套住房的梦想。


深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791人,是上海的2倍多。


山海连城的深圳,可开发的土地只有一半左右。


深圳向周边莞惠外溢,

已成不可逆之趋势。


深圳与东莞,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120.8万,深圳与惠州,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也超过50万,他们像候鸟一样在城市间日夜迁徙。


深圳外溢,科技企业领先——


深圳高科技企业达21335家(全国第三),

密度远高于东莞、惠州。

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

纷纷突破深圳地理边界,

北迁莞惠、南下越南。


2014年开始,华为筑巢东莞松山湖,将深圳企业出走潮推向高峰;与此同时,深圳也吸引了TCL、VIVO等惠莞企业。



深圳外溢,房地产是先锋——


深圳近20年来持续减少住宅供地,

导致住房供应日趋紧张。


在房价上涨的刺激之下,

为了拥有一套房,

深圳人每年在莞惠买房的数量,

竟然远高于深圳本地。


以至于出现——

“来了,就是惠州人”的戏言。


惠州楼市50%的购房人是深圳客,深圳客最高时占东莞楼市68%。


惠州大亚湾,

曾让多少深圳人有冲动,

然而其房价却给深圳客无奈的结局。


惠东海景房让深圳人心“痒”,但从投资角度看,却是一个陷阱。


华为等大企业的外迁,

反过来促使深圳2016年出台保工业用地政策,

导致深圳住宅用地更紧,房价上涨,

受深圳高房价刺激,深圳人专注临深,

却酿成巨大的投资浪费。


滞后的深莞惠一体化陷入一个难解之局:

可以把企业搬到莞惠,

但员工却因孩子上学搬不过去;

可以去惠州、东莞买房子,

却买不到连接两地的地铁,

享受不到教育等公共资源的无差别对待。


以跨城地铁为例,可见深莞惠融合的滞后。广州与佛山2010年地铁开通,上海与苏州2013年开通地铁,而面积更小人口更密的深莞惠,迄今却无一条跨城地铁。


10号线东延线将穿过图中的凤岗到龙岗,这条福田到龙岗更近的地铁,因要过东莞而扯皮多年,至今未动工。深圳都市圈规划实施后有望破题。


早在2009年就提上日程的,

深莞惠一体化一直是纸上谈兵;

直到2020年才升格为深圳都市圈规划,

有望在国家层面落地执行。


这是一份迟到的期许,

因而有了更加艰巨的使命。



让深圳变大,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呼声和趋势。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率先发布的,

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图,

勾画了深莞惠“一主两副”,

三城融合的大深圳。


让我们从,

自然地理、都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体系,

来解读全新的深圳。


穿过惠州、东莞蜿蜒入海的东江,

从深汕连绵而出的莲花山脉系,

一江,一山。

勾画了大深圳的自然地理框架。


茅洲河、巍峨山、石马河谷、淡水河谷、大亚湾等自然单元,

构建了“一河一山一谷一径一湾一源”区域生态网络,

塑造着大深圳的自然生态系统。



深圳都市圈的壮阔山水。


在这样山、河、海的,

天赋、地利之中,

曾经野蛮生长的城市,

要走向宏大的秩序。


罗湖、福田、南山、宝安,

一个“L”型,

构成深圳都市圈核心地带。


莞城、松山湖、滨海湾,

形成东莞城市副中心;

惠城、潼湖、金山新城,

撑起惠州城市副中心。



东莞成为深圳的副中心,GDP进入万亿俱乐部,人口过千万。图为东莞莞城区。



低调的惠州是深圳后花园,5倍于深圳的地理空间,为深圳的“大”留下丰富的想象力。



在主中心和副中心之间

崛起五大新城——

会展海洋城、光明、平湖、大运和坪山新城。


它们是都市圈的主干功能节点,

既与核心区高效联动,

又对临深片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航拍深圳夜景,五大新城次第展开,是深圳的明日之星。


一个大深圳,

呈多中心分布式,

梯次铺开。


整理队伍,

雁行列阵,

深圳都市圈整装待发。



深圳都市圈节点之间,
以高铁、城际、市域(郊)快线,
形成的“三横四纵”综合交通网。


这“三横”,

不仅在东西横向连接各节点,

更构成了大深圳的“三环”。


除了东西“三环”,还有南北“四纵”,大交通系统勾画出深圳都市圈的发展层级。


·

延宕已久的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

全面提速;

2021年4月深莞惠三市市长宣布:

投1872亿,10个城际项目全开工。


跨城主动脉大提速,深圳都市圈迈出一大步。



深圳都市圈成形的关键,

是深圳-东莞-惠州边界区的,

深度融合。


边界区的发展,是衡量深圳都市圈的重要刻度,深莞惠之间形成5大产业节点。

⥥   


这些跨市域的产城融合新节点,

最大程度上发挥了,

深圳科技引领的带头作用,

东莞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

惠州的地理空间和成本优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出,

三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可望形成“深莞惠试验区”的雏形。


茅洲河流域,是深莞边界区融合的最佳试验场之一。



一个地理空间扩大将近10倍的新深圳,

已然浮出水面,

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生意和生活,

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的视野、思维和道路,

也将因此行宽致远。


春笋与日出。


而蓦然回首,

我们却发现,

就行政边界而言,

大深圳只是回到了过去——


43年前,

深莞惠同属一地


1979年,宝安县以深圳之名脱离惠阳地区;1988年,惠阳地区分为东莞、惠州、河源、汕尾4市。惠阳缩小为惠州“惠阳区”。


边界在变迁,

历史在轮回,

一个城市的伟大勃兴,

总是铭刻着时代的印记,

并形成它独有的性格。


新的时代,

比以往更加需要,

一个更大、更包容、更开放、更自由的深圳。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2.8月

[2]《2021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 百度地图 . 2022.3月

[3]《2020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报发布》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4]《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

[5]《2021年深圳产业转移趋势研究报告》(大湾区) 星河产城研究院


本文图片未注明者均来自视觉中国、图虫设计,欢迎独立摄影师与我们合作。

未来城视出品

策划/撰文:李咏涛  申公子

统筹/数据分析:小六

平面设计:狂尾隆 Li-Min

地图:小北


欢迎规划、交通、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合作;

欢迎各行业商务合作,与我们一起发现城市价值。

联系人:蓝先生  VX:aaa334418



-拓展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