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马光:大宋之变的核心人物

周志兴 粥棚 2023-11-02




北宋共治时代如何打破,衰亡之门因何而开?司马光、王安石等如何推动北宋政治的走向?帝制下的朝代兴衰有怎样的偶然与必然?聚焦北宋关键24年,揭示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探究北宋兴衰深层根源。




作者:  赵冬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063—1086

出版年:2020-5

页数: 556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559826992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帖子,名为“你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据说,参与回答的人士大都选择了宋朝,理由是,宋朝是一个富庶的朝代,社会开放,商业发达,市民的生活丰富多元,有着浓浓的市井味。而且,宋朝最适合文人生活,因为朝廷重文轻武,皇帝对文人轻易不加责罚,文人的幸福指数达到了历代之冠,等等。但是,很多电视剧都在说宋朝,《大宋王朝》《大宋宫词》《大宋传奇》,加上包龙图、岳飞传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不说,关键是错把故事当历史,往往迷惑了我们的思想


当然,消遣无所谓,但是,带着一点历史知识去消遣,才不至于被带到沟里。所以,我们读一本专家写的书《大宋之变》,作者是北大教授赵冬梅,她在2012年、2013年分别登上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千秋是非话寇准》和《司马光》。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赵冬梅的研究方向,按断代区分是宋史,但她更愿意将自己的研究看作制度史。赵冬梅对制度最初的敏感来源于户籍。她1971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76年唐山大地震,母亲牵一 个、抱一个,带着赵冬梅姐妹俩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去投奔当兵的父亲。那年她该上小学了,可是没有户口,无法入学。班主任好心收留了她,附加条件是“学不好就不要了”——赵冬梅此后一直成绩优异,这句话是第一推动力。当年高考先填报志愿,后出分,第一志愿里,赵冬梅三个全部填了历史专业——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兰州大学历史系。估分结果和高考成绩只差一分,赵冬梅如愿进入名家辈出的北大历史系念书。



但这位“学霸”发现,学历史和想象中完全不同。她说,“我的历史梦是依托在一个更庸俗的梦里面——我想写历史小说。”赵冬梅这一代1965到1975 年生人,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少年的一代,许多都怀有一个文学梦,“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可以 ‘攀比’的东西,就是读小说,每个人都是文学爱好者”。除了当代文学作品,赵冬梅从小就读许多历史小说,尤其喜欢高阳、金庸,甚至对半文言的明清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都如数家珍。


赵冬梅回忆自己的求学历程,她说,“如果我的文学梦特别坚定的话,可能在历史系会碰得鼻⻘脸肿吧。”如今,学史三十多年,教书二十多年的积累,也让赵冬梅很负责任地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历史:“其实有很多大学,不是学历史的历史爱好者去考历史系的研究生,可能会在特别专业的核心领域碰得很疼,导师也疼,学生也疼,有的时候拧两下就拧过来了,有时候就拧不过来” 。她认为,有些东⻄是一定要“守”的,是守住属于灵魂的东西,“守”不是不创新,不是不开放,而是坚守住历史学本身最核心的东西:一切从史料出发,实事求是,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是历史学的魂。有了这个魂,才能够下笨功夫,才能够慢下来,不怕坐冷板凳。



这本书所讲的,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的历史,这是本书前言作者的话,但是,我却有点不赞同,尽管司马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时代的主角离不开皇上。这本书的写法很妙,虽说是正史,但是却文笔生动流畅,全然没有一般史学著作的晦涩。


例如开篇的这一段,仁宗皇帝驾崩,英宗即位,前四天一切如常,新皇帝实习合格。但是,到了第五天忽然 发生了大逆转——新皇帝疯了!“这一天,天还没亮,宰相大臣们正在待漏院等待上朝,忽然接到宫中消息,皇帝突然重病,朝会取消,先皇的治丧活动暂由宰相代理主持。皇帝究竟怎么了呢?宰相们得到的密报是,皇帝头天晚上忽然发了狂症,不认识人了,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前一日在朝堂上好端端的皇帝,怎么进宫去睡一觉变成了这般模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皇帝受到了怎样的刺激?”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按捺不住继续往下看的心情。虽然绘声绘色,细节到对垂帘听政的曹太后“撤帘”之诡谲和迅速的描写,撤帘过急,官员和宦官们 “都可以看到她的裙角”,都是有史料支撑的。


“大宋之变”当然不是说这些“鸡毛蒜皮”,而是说变革。就是司马光试图主导的变革。司马光经过了在政坛的摸爬滚打,终于进入了中枢,似乎有可能大展宏图了,他有一系列的计划,但是,因为高层有两派,太皇太后的态度不明朗,司马光处处被掣肘。所以,在司马光当了副宰相最初九个月里,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群众来信”,书中说是“告状信”。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反复请求,在全国颁布诏书,允许全体臣⺠“上言朝政缺失、民间疾苦”,结果收到了很多信,却没人处理。我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执政党也是从听取各方意见开始改革的。这里真的有时代的差距。


还有一件事情,司马光抓司法改革。当时发生了一件强盗入室抢劫伤人案,中央的两个机构,刑部和大理寺发生了矛盾,司⻢光支持了大理寺,他说,《宋刑统》是国家大法,地位高于刑判,不能用判例破坏律条。这个思想,是坚持了法律的权威性。但是,他依然受到了抵制。虽然九个月以后的司马光得到了真正的权力,但是,那么大的一个烂摊子,他已经无力回天。坚持变革的司马光是不得志的,最后抑郁而终。司马光死后,大文人苏轼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成为了后来所有司马光传记的蓝本,苏轼本来是司马光提携的后辈,也曾经和司马光站在一个阵线,但是,后来在司马光的新法上,他成了反对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不影响苏轼对司马光的赞美。在苏轼的笔下,“司马相公”有着高大的形象,堪称一时中流砥柱,政治主导。“司马光知无不为,以病瘦的身躯承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越是这样的褒奖,我们越可以看到当年变法者的艰难。古往今来,这就是定律。


至今,对司马光的评价依然是冰火两重天,爱之者视之为悲剧英雄,恶之者斥之为顽固保守,反倒是那个小故事“司马光砸缸”成为了千古绝唱。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林蕴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走了哪些弯路?
鲍鹏山:法家是政治上的“巨婴”,法家思想不可能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罗新:中华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吴敬琏:一个改良主义者的成长
韦森:拉美经济停滞的制度、文化与历史原因孟泽:我们不敢正视郭嵩焘,是因为他的“识见”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和不安顾维钧:不愿意吃明亏,结果吃暗亏;不愿意吃小亏,结果吃大亏
金光耀:谁说“弱国无外交”,看顾维钧是怎么做的
袁凌: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概念
许倬云:权力不可滥用,善政也会引发恶果
虞云国:为什么关注南宋光宁时代?
沈志华: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转折的前奏:广开言路让人把心里话全讲出来,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才开始走向改革开放……


欢迎各位读者关注“粥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