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日本的“菊与刀”
以下文章来源于难得读书 ,作者难得君
来源:难得读书(ID:ndsy201603)作者:难得君
2019年10月7日~10月14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投票选出最高荣誉获得者,六大奖项将逐一揭晓。
10月9日下午5:45,2019年诺贝尔奖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英国化学家M·斯坦利·威廷汉、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
吉野彰出生于1948年1月30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现年71岁。吉野教授于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彰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1997年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
今天,暂不谈美国,这个人口只占全世界5%的国家,但掌控了全世界60%的金融,掌控了全世界70%的高端人才,占了二战以后全世界诺贝尔奖的70%以上。
还是来说日本,因为他与中国同属亚洲,同属汉文化圈。
中国海以东,中国人眼中的日出之地,是日本。这个国家对中华文明崇拜之极,一千多年来,他们向中国学习了很多,被世界公认为汉文化圈的国家之一。
150多年前,两个国家面临了同样的遭遇,面对坚船利炮和西方文明的入侵,同样都被打开了国门,但是彼此的选择与命运却截然不同。
日本看到了大清的惨败,面对“黑船”入侵,他们在妥协中改变,开始了日本历史的真正转折——明治维新,福泽谕吉为日本选择了学习欧美先进制度的“脱亚入欧”之路 。
到19世纪末,隐忍中迅速强大的日本,1894年击败了满清,1905年击败了强大的沙俄,导致了沙皇统治的崩溃。
二战后,沦为废墟的日本,在60~70年代,经济再度崛起;80年代,经济泡沫被戳破后,日本进入反思与改变。
过去的二十多年,世界上其它国家都以宣传日本“失去的20年”为乐。面对所谓的“唱衰论”,日本人不一样,没有整天吓尿了~震惊了~愤怒了~厉害了~,反而应声附和,甚至自己也“唱衰”自己。
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股票:日本日经指数现在比30年前,下跌了50%。房价:日本比30年前,下降了70%。
然鹅,事实真是这样吗?
2000年以来的19年间,日本共有19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位,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
过去二十年,日本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完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苦练内功的二十年。
在创新领域:
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表了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
日本抛弃了低端制造业,转变为全力投入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物联网,机器人,高科技硬件,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新兴领域。
在新技术研发领域:
《Economist》发表2015国家创新质量(InnovationQuality)报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但是日本有4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80%以上,名列第一;专利授权率高达80%。
在经济领域:
日本蝉联世界最大海外净资产国。日本本土资源匮乏,但是日本在国外的资源面积(矿山、石油等)是本土的10倍。
全球高端产业链中,几乎由美,日霸占。日本6大财团,每一个的财力堪比一个小型国家,2015年日本的海外资产就已经接近10万亿美元。
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升。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世界最佳生活品质排名表中,日本长期排第一。
过去的二十年,当我们利用房地产涨价提升GDP时,日本已经在全球收购顶尖科技公司;当我们大学热衷于修房子搞规模刷排名时,日本大学正在拼科研争诺奖得主。
无论是把日本当作敌人还是朋友,受汉文化影响、同处东亚的日本,都是中国人绕不过去的坎儿,所有国人都应该理性地认识日本。
对日本人的研究,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属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1946年,她写过一本书叫《菊与刀》,以“菊”与 “刀”来揭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长按下方二维码去京东购买《菊与刀》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体现。这两个词代表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的性格:
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沃格尔教授写了一本叫《日本第一》,畅销全球,引起世界震动;哈佛学者傅高义(EzraF.Vogel)教授写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同样轰动美国。
然鹅,日本人并没有叫嚣厉害了~,反而质疑:我们真没有那么厉害,欧美人不讲我们的缺点,是为了麻痹我们,背后有什么阴谋?
这恰好就是日本新时代“菊与刀”精神的映射。
国与国之间的PK,本质上不是比拼经济总量。
如果是的话,满清的GDP当初占据了全世界的30%,就不会被欧洲列强和日本打的满地找牙。
这个道理,日本在“黑船事件”后,从满清那里就看明白了。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在科研上持续的增加投入。
1960年,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到70年代,2%的数值目标已经达到。到1975年,达到2.11%,超过了法、英两国的研发经费总额。
2%的比例有多大呢?差不多就是目前我国的水准。
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时,面对着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顶住压力,保证了科研的投入。
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了多个5年计划,目的是将日本打造成为科技强国。
2001年3月,在第二基本计划(2001-2005年)里,日本明确提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
2016年1月,日本内阁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日本政府力求官民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日本政府5年研发投资约合1.45万亿人民币)。
未来国与国之争,就是科技之争。
日本二十年的内敛与自省,如果是“菊”,那么未来领先的科技,就是日本的“刀”。
科技是“刀”,教育就是磨刀石。
日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应追溯到明治维新。
这次的教育改革,除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核心是西方思想的启蒙运动,即福泽谕吉为日本选择的学习欧美先进制度“脱亚入欧”之路。
∆明治天皇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是教育体制的最高纲领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二战战败后。
1947年颁布《教育基本法》,在美国的逼迫下,用和平主义和民Z主义教育取代以往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
那些全世界知名的,饱含科学精神、尊重人quan与个性、合作与和谐等为主题的作品被选进了教科书。
第三次教育改革从70年代直到现在。
这个期间,主要是扩大教育规模、保障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管理。
战后一直到7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实现了大众化教育,从基本面提升了整体国民的科学素质。
同时,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生在1970年超过了人文学科类学生,为日本科技的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
日本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从1960年的13.4%上升到了1970年的16.9%,其中个别年份超过18%。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没超过5%。
日本从6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同时,保证了教育和科研的高比例投入,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物质基础。
诺贝尔奖,正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的体现。
如果日本科技是“刀”,诺奖就是锋利的刀刃。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