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授权转自行者手记3(jayhou3)
沿着铁路看非洲之九
作者授权转自行者手记3(jayhou3)
沿着铁路看非洲之九
对于当年的坦赞铁路建设者来说,库拉西尼承载的是他们的非洲之行的第一个记忆,而与库拉西尼记忆相连接的上一个片段是北蜂窝。
北蜂窝是坦赞铁路建设者的第一个记忆。北蜂窝,这个地名对于所有的坦赞铁路的建设者来说都不会陌生,因为这里是所有坦赞铁路建设者出国前培训的地方。
1965年,中坦赞三国签订坦赞铁路协议后,铁道部对外援助办公室就成为坦赞铁路项目指挥部,地点就在北蜂窝。
北蜂窝成为坦赞铁路建设者培训中心,来自四川,来自东北,乃至全国各地的坦赞铁路建设者在这里接受一个月的培训后,从这里启程前往广州,再乘船前往非洲。北蜂窝就是坦赞铁路建设者开始起步的地方。
北蜂窝在北京西部,今天的西客站东边。今天,这里矗立着两座大楼,中土大厦和中土公司办公大楼,而当年这里却是一片平房区。
1980年代,铁道部援外办公室改组为企业,今天的中国土木继承了坦赞铁路的业务,也继承了坦赞铁路的精神遗产。
我在位于北京北蜂窝的公司北京总部大楼访问了来北京出差的坦赞铁路姆林巴车站专家、前中川国际董事长陈克浩。他曾在坦赞铁路姆林巴车站作为中国专家工作六年。
对于北蜂窝和库拉西尼,他的心中有着久远的美好记忆。
全国各地的铁路建设者来到北蜂窝后的第一件事,是每人配发两套统一的蓝色制服,统一的衣箱,他们被告知,赴坦赞铁路期间,采取双薪制。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这些人拿着双份薪水,穿着体面地去到地球的另一半,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一项全国瞩目的事业,对于这些人来说,是特殊的荣耀,自然引来周边人群的艳羡。附近的人看到这些穿着蓝制服的,都这样称呼他们——拿双薪的。
北蜂窝的记忆是美好的。很多人的北蜂窝记忆,是从吃开始的。
铁路建设者从四川,从东北汇集北京,来到后的第一顿饭,就被告知,吃多少管够,这已经让大家感到惊喜了,更惊喜的是,居然有红烧肉。
他们羡慕地说,北京人的生活真好,居然有肉吃。不仅如此,以后的几天,他们发现几乎天天都有肉吃。当时很多人都想,希望能在这里多呆几天,多吃几顿红烧肉。
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北京普通市民是吃不上的。他们更不知道,在坦桑尼亚这个不发达国家,伙食又要好很多。
初到坦桑尼亚,工人们发现餐桌上有一种黑乎乎,软榻榻,还带刺的虫子,怎么看怎么觉得恶心,就把那东西从碟子里择出去。
厨师见了,忙告诉大家,那是海参,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海洋生物,千万别扔,工人才知道那就是传说中的海参。
早餐食堂提供煮鸡蛋,不限量,随便吃,工人们难得吃上鸡蛋,觉得是好东西,吃不了就偷偷揣口袋带走。师傅告诉大家,鸡蛋不限量,天天有,坦桑尼亚的两年里你可以随便吃,不必要带走,这里天气热,带走容易坏,工人听了不好意思地将鸡蛋拿出来。
事实的确如师傅所说,坦桑尼亚的两年里,他们每天早餐都有煮鸡蛋吃,而且不限量。
我们眼前的库拉西尼是个货运码头,旁边是个货场,货场紧挨着的就是坦赞铁路指挥部。当年这里没有码头也没有货场,库拉西尼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海滩,海滩上爬着螃蟹等各种壳类海洋生物。中国人见了大为惊喜,便带上各种器具去海滩抓螃蟹。
坦桑尼亚人不吃带壳的海洋生物,当地人见中国人喜欢这些东西,便也去抓,然后卖给中国人,渐渐地,这里的海鲜市场开始设有专门摊位。
直到今天,达累斯萨拉姆海鲜市场的螃蟹等海产品主要的光顾者就是中国人。
对很多人来说,北蜂窝打开了生命的一扇窗子,他们的人生从这里开始转折,对他们的人生见识、人生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和改变,而这个转折点在坦桑尼亚的第一站就是库拉西尼。
1976年元旦的时候,陈克浩来到北蜂窝。那一年,坦赞铁路已经基本完工,开始进入试运营,铁道部选拔一批专家,前往坦桑尼亚参与坦赞铁路运营的管理和对当地人的培训。
陈克浩1969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来到坦赞铁路之前,他隶属于铁道部沈阳铁路分局。穿着蓝色制服的陈克浩在北蜂窝接受培训后,前往广州,在那里搭乘游轮,前往东非海岸。
运送坦赞铁路工人的是广州远洋轮公司的四艘从法国购买的万吨游轮,分别是耀华轮、明华轮、建华轮和光华轮。
陈克浩搭乘建华轮经北部湾,过马六甲海峡,停靠新加坡,然后起航,穿破印度洋的海浪,直抵东非海岸。
那时,越南战争激战正酣,轮船每次穿越北部湾,都要接受美国军机长达十几分钟的低空“检阅”。头上,飞机在盘旋,船上,严格要求肃静。所有铁路建设人员都被严格限制在甲板之下,整个船上静悄悄,只有指挥塔台上,掌控全船命运的人们屏住呼吸,注视着头上来回盘旋的美军飞机,他们甚至可以看到飞行员的面部表情。
这样的情景,在整个坦赞铁路建设期间,每个轮次都要经历一遍。
建华轮吨位太重,不能直接靠岸,就停泊海上,由小船将人员接驳到码头上,搭乘汽车前往坦赞铁路前线基地。
陈克浩回忆,中国工人统一的蓝制服,统一的衣箱,步伐整齐地走下船,踏上栈桥,走向码头。
关于中国工人最初的到来,孟洁梅的调查中,也有记录,她说:当地人“看到这些统一着装、纪律严明的中国工人,瞬时流言四起:他们一定是劳改犯;也许是应征入伍的士兵。”
陈克浩被分配往姆林巴车站负责运营管理和人员培训。他们从库拉西尼这里登车,沿着当时刚刚修好的大北公路前往姆林巴车站。
在那里,他经历了坦赞铁路建设尾声、移交和早期运营的全过程。
2019年1月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