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上被封为齐王的,为何下场都很惨?

范西园 品茗谈史 2022-07-18

“齐王”这个封号,仿佛是被下过诅咒的。但凡自立或者被封为齐王的贵族,很快结局就是家破人亡。

  01  齐王的悲催史
从一开始,齐王的故事就很壮烈。田儋、田假,到田荣、田广,历任齐王都是死于非命,不是被项羽所杀,就是被秦人所杀,要不就是被田氏贵族自己给杀了。
最后一任田氏齐王田横,在获悉田广被杀后,自立为齐王。战败后逃到海外孤岛,刘邦招降,不从,于是自杀。他留在的500多个下属也一起自杀了,无一人投降。刘邦以王礼下葬之。
这就是”田横五百士“的故事。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
再然后,就是著名的兵仙韩信。他击败田横后,以齐地不能没有王为由请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刘邦非常愤怒,但是还是立他为齐王。再者,因为之前郦食其的死,刘邦已经不能容下韩信了,刘邦建国后改封韩信为楚王,然后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刘邦的皇后吕雉所杀。
汉朝在诛灭异姓王后,大封同姓王。被封为齐王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刘肥这一脉,在两千年的齐王悲催史中,还算是过得不错的。刘肥虽然在世时一直被打压,差点被吕后诛杀,最后还算是安稳,无疾而终。但齐王这一脉在汉朝始终比较边缘化,先是在与汉文帝角逐皇帝人选中失败,然后是在西汉末年与更始帝争夺帝国继承人人选失败被杀。



  02  被嫌弃的齐王
所以,历朝历代,封为齐王的宗室,大多数都是和皇位无缘的。
最幸运的还是三国曹魏时的齐王曹芳。《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应该是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龙三年,封为齐王,公元239年被立为太子,当年登基即帝位,年仅八岁。
但曹芳当了皇帝没多久,就被司马氏给撸了下来。改年号景初,公元240年改年号为正始,即位后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罢废曹爽(之后灭三族),独掌军国大权,改年号为嘉平。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曹芳联合李丰、张缉、夏侯玄等意图罢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三人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腰斩灭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废去帝号,贬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晋国立国后封为邵陵县公,死后谥“厉公”。
所以曹芳到死还是齐王,皇帝身份始终没有被认可。
大魏忠臣司马懿
孙吴的齐王,是孙奋(?-270年),吴大帝孙权第五子。三国时期吴国宗室、皇子,初封齐王,因擅杀封国属官而被废为庶人,后改封章安侯。建衡二年(270年),孙奋和他的后代全部被孙皓诛死。

晋朝,司马攸是司马师过继后的儿子,原本除了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攸是最具有继承权的司马氏宗室,所以也就成为了被晋武帝司马炎排挤打压的对象。
西晋建立后,司马攸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所任颇有建树。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大臣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其排挤出朝,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后来,司马攸这一脉的齐王,也就是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名字很特别)也曾参与过八王之乱的角逐。
“八王之乱”中,永康元年(300)与赵王司马伦密结,废杀皇后贾南风,以功转游击将军。次年受排挤,出为平东将军、假节,镇许昌。及赵王司马伦篡位,又联络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等共讨赵王伦,迎惠帝复位,拜大司马。即掌大权,恣行非法,颇骄奢擅权,大造府第,坏公私庐舍数以百计,臣民失望。永宁二年(302)河间王司马颙与长史李含密议,上表列齐王司马冏罪状,扬言率领十万人马,将与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共会洛阳。八月,齐王冏为长久专政,立年方八岁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自为太子太师。十二月,李含屯军阴盘(今陕西临潼),张方军至新安(今河南新安),檄长沙王司马乂围攻洛阳。齐王冏遣董艾迎击司马乂。长沙王乂命宋洪等纵火烧千秋神武门,两军在城内激战三日,司马冏大败,被擒斩首,暴尸三日,同党皆夷三族,死者两千余人。

   03  冲顶失败的齐王们
唐朝的齐王李元吉就不多说了,和哥哥李建成对抗唐太宗李世民,结果玄武门一战就被全歼,老婆也被李世民收作妃子。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第五子李祐被封为齐王。贞观十七年(643年),举兵谋反,事败被擒,废为庶人,赐死于内侍省,以国公之礼入葬。
巢刺王李元吉
       延伸阅读:李元吉为什么深恨李世民 | 隋唐史札记
后来再被封为齐王的,就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倓(tán)。安史之乱后,跟随唐玄宗进入蜀地。支持太子李亨(父亲)分道扬镳,即位于灵武。统军作战,击溃盘踞关中的叛军。为人正直,得罪权宦李辅国和张良娣,纠缠于权力斗争。至德二年,受诬赐死。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追赠齐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齐王千百年来一次次冲击皇位的努力,但终告失败。
齐王取得政权的,大概只有在割据时期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齐王萧道成,北朝的齐王高欢,先后取得了皇位,成功冲击到了顶峰。但是南齐、北齐都是短命政权,很快就被取代了。
南北朝、五代十国也都封过一些齐王,但也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再有一次极为有可能冲顶的机会,就是轮到了宋朝太祖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按照当初赵匡胤的金匮之盟,赵宋王室的继承顺序理应是:赵大——赵二(赵光义)——赵三(赵廷美)——赵大的儿子(赵德昭)……这样算起来,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应该是赵廷美继位了?
但怎奈腹黑的赵光义不愿意按照套路来。一开始,赵光美初被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但接着,随着赵光义的猜忌越来越重,赵廷美、赵德昭全都受到了非人般的精神折磨。
981年,如京使柴禹锡控告赵廷美骄恣,赵普又指使开封知府李符,诬告赵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982年,赵廷美贬谪任西京留守,暗中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事败,罢去西京留守。984年,至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因忧悸成疾而卒。
冲顶失败赵廷美
明朝的齐王,是明太祖第七个儿子朱榑,建文帝继位后,直接废为庶人。等到燕王朱棣赶走了侄子上位之后,也就彻底和皇位继承说拜拜了。

  04  为何齐王总悲催?
齐王这个爵位,或许可以算是古代死亡率最高的职业之一(和宰相同一档次,而且可能还略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在封地上,齐王对应的齐地,是一个地缘上很难做强做大的区域。历史上,从齐地发迹发家的政权屈指可数。这是因为从自然屏障来说,齐地的地缘防御态势具有不确定性和逐渐解体的趋势。
自北向南而言,齐地的防御可谓成也黄河,败也黄河。黄河常常北流、南流。如北宋时黄河北流河北,远离泰山,故此无法成山海之固;而南宋、元明清时黄河南夺淮河出海,更使齐地门户洞开。
自南向北而言,南方政权要进攻齐地,往往要克服沂蒙山天险,因此虽然陆路进攻北方有成功之处(如刘裕北伐南燕),海路进攻齐国也从来都是一个重要选项。春秋末期,夫差治下的吴国就曾用海军袭击过齐国,勾践也曾派遣300艘船只,攻打琅琊。
地缘属性,决定了以“齐王”为尊号的割据势力难以角逐天下。
而在大一统时期的皇位继承上,齐王这个封号也吃了亏。
在大一统王朝的封王序列里,也是有讲究的。封为单个字的“国王”级别,都是有对标的。除了对应着封地,还对应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水平。
所以,大一统王朝封王,如果不考虑封地因素(魏晋以后的宗室亲王就没有封地了,王爵尊号只是一个象征),那么第一等的就是当初春秋战国时的超级大国:秦王、晋王。比如明太祖长子朱标为太子,次子朱樉便封秦王。据统计,历史上共出现了29位晋王和15位秦王。其中晋王称帝数量为12(如果汉文帝算晋王的话,是13人,秦王是5人。
看来晋王、秦王都是热门的称帝人选。
然后是楚王、齐王、魏王之类。
春秋列国形势
楚国虽然也是超级大国,但在地域上吃了亏,按照当时的鄙视链,北边优于南边,所以楚王的分量不如第一等的这两位。
然后是齐国,齐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几度称霸,但大部分时间被晋国压着打,最后齐闵王时也崩得太惨,直接注定了春秋战国二流强国的地位。
同样的也是魏王,魏国这个王号,好在它位于正中央的位置,所以很被当权者喜爱,除此之外也没什么了。
再然后可能就是韩王、吴王、鲁王、燕王这类,再往后就是蜀王、越王、代王这种边缘化色彩的王号。——声明一下,这些只是一般情况,具体朝代形势不同,不能完全概观。

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子中被封为齐王的,如果算概率,往往继承顺位并不靠前,但也并不靠后,这个位置比较尴尬,恰恰成为了皇位继承者所猜忌、竞争的哪一类对象。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些被封为齐王的皇子们的悲惨命运。
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做皇子,被封为齐王的话,那你就离家破人亡不远了。聪明点的话,早点归隐山林比较好。
  - end -  

往期内容回顾

司马光为何小题大做?| 品读资治通鉴·开篇

君子与小人之辨 | 品读资治通鉴(二)

魏文侯何以能率先称雄战国?| 资治通鉴精读(三)

魏武侯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资治通鉴精读(四)

李元吉为什么深恨李世民 | 隋唐史札记

唐朝初年的一场阴谋,谁是策划者?| 隋唐史札记

隋朝为何重蹈“二世而亡”的覆辙?缘由耐人寻味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来都来了,就泡杯茶谈谈历史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