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躁郁症会改名成双相情感障碍?

大话精神 大话双相
2024-11-24

随着1980年《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第三次修订版的出版,躁狂抑郁症一词改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和躁狂症这一术语已经变得高度污名化,因此更改标签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情的负面态度。重命名病情还可以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

古代起源

“躁狂抑郁症”(manic depression)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该术语早在公元一世纪就被用来描述精神疾病的症状。

作家Emily Martin在她的书《双相情感探险:美国文化中的躁狂和抑郁》中写道:“希腊人认为,精神错乱可能涉及激素之间的不平衡,当忧郁被血液流动加热时,就会变成它的对立面——躁狂。”

19世纪后期,法国精神病学家 Jean-Pierre Falret 确定了“循环型错乱”(folie circulaire)或循环精神错乱,这是躁狂和忧郁的交替发作,这些发作之间会被没有症状的时期隔开。正是通过他的工作,躁郁-抑郁症成为这种精神疾病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被包括在内,因此排除了我们所知的不包括精神病特征的所有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

1902年,Emil Kraepelin将过去被认为是单一性精神病的疾病组织并分为两类。躁狂抑郁症是他用来描述以情绪或情绪问题为中心的精神疾病的术语。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字面意思是“过早的疯狂”,后来更名为精神分裂症,是他对源于思想或认知问题的精神疾病的称号。

20世纪50年代初,Karl Leonhard引入了双相情感障碍一词,以区分单相抑郁症(重度抑郁症)。1980年,随着《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三版的出版,术语躁狂抑郁症在分类系统中正式改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与躁狂抑郁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界,特别是精神病学,齐心协力地将口语转变为DSM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官方诊断术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躁狂抑郁症通常被用来表示各种精神疾病,随着分类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双相情感障碍的新术语使诊断更加清晰。

“躁狂”和“狂躁”这两个词被大大污名化了。考虑流行的短语,如杀人狂等。同样,“抑郁”一词被公众轻率地用于不属于临床抑郁症的悲伤时期。

双相情感障碍更像是一个临床术语,因此情绪负担较少。

躁狂抑郁症强调主要的情绪症状,但似乎排除了也存在的身体和/或认知症状。

躁狂抑郁症一词排除了该疾病的周期性或低躁狂(双相II型障碍)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类型

DSM-5中认可的双相情感障碍有三种类型,包括:

双相I型障碍:必须有至少持续一周的躁狂或混合发作,或严重到需要住院的躁狂症状。抑郁症发作也经常出现。

双相II型障碍:会出现轻度躁狂或抑郁发作,但不是躁狂发作

周期性情感障碍:这种类型是一种较轻的双相情感障碍,当你同时出现低躁狂和较轻度抑郁症发作至少两年时,就会被诊断出来。

最近的发现

除了改变DSM中该疾病的分类方式外,研究人员还对不同人群中的症状有了更好的了解。例如,虽然这种情况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几乎相同,但他们可能会经历不同的症状。

男性往往会经历更严重的情绪发作,也更有可能共病药物使用障碍。女性往往更频繁地在躁狂和抑郁发作之间循环,并经历更多的抑郁发作。

这种情况无法治愈,但已经出现了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控制症状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抗惊厥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其他药物。心理治疗也经常与药物一起使用,可以包括辩证行为疗法(DB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
1. 喝杯益生菌就能让你快乐起来?“精神益生菌”了解一下!
2. 精神益生菌,淘金热还是治疗新革命?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其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

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 双相情感障碍有多普遍?● 致不爱吃肉的你——抑郁风险高165%!● 世界睡眠日:天黑请闭眼● 抑郁患者的15个有趣表情包,你get到痛点了吗?
推荐阅读


世界睡眠日丨10个步骤实现健康睡眠!--大话精神

经前症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大话双相春季抑郁症是高发期,该注意什么?--大话抑郁焦虑、恐惧和厌恶情绪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PH下降--大话焦虑如何养育一个双相障碍的孩子?--大话少年参考文献
  1. Mason BL, Brown ES, Croarkin PE. Historical underpinnings of bipolar disorder diagnostic criteria. Behav Sci (Basel). 2016;6(3). doi:10.3390/bs6030014

  2. Ebert A, Bär KJ. Emil Kraepelin: A pioneer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pharmacology. Indian J Psychiatry. 2010;52(2):191-2. doi:10.4103/0019-5545.64591

  3. Marcia Purse, Daniel B. Block, MD. Why Did Manic Depression Become Bipolar Disorder? Updated on June 24, 2022. Verywellmind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双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话双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