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用进化的方式解释

大话精神 大话双相
2024-11-24
耻辱感与刻板印象和分类心理学有关。
病耻感是一种具有深刻进化根源的心理现象。

减少病耻感涉及全人口范围内接触精神疾病患者和从精神疾病中康复的人。

“病耻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对该病的不了解以及污名化,双相情感障碍反复的发病、疯狂的病症表现以及极高的攻击性,都把双相障碍患者推向了更加窘迫的境地。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错误认知,不仅使患者的自我认知变得模糊,还使患者难以获得他人的信赖。

在《疾病的隐喻》中,桑塔格写道:“无论疾病是否能被治愈,人们对疾病的态度总是影响着患者,同情确实是一种常见的态度,但同情并不是人们看待患者的全部,疾病所产出的不仅仅是不健康的状态,而且一度带来了异己感。”

为什么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被污名化或会受到歧视?了解污名化的潜在因素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是因为缺乏关于精神疾病的信息吗?还是有更深的根源?

污名化是指基于一些特征,人们被归类为不同的群体,并以类似的方式(通常以消极的方式)对待的现象。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耻辱是发现、参与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障碍。

最初,病耻感是指一种可见的迹象,例如麻风病中的皮肤病变。污名化与刻板印象密切相关。在刻板印象中,我们根据一些可观察到的特征将人们分为几类,从而推断出人们的未知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偏见和缺乏个人理解导致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笼统待遇(歧视)。

耻辱、刻板印象和分类思维

刻板印象的基础是分类思维。分类思维最初是一种适应性的心理能力,通过将外观相似的项目分组并以类似方式与它们互动,来有效处理我们周围物体的多样性。

这适用于植物和动物等自然物体(例如,五颜六色的蘑菇是有毒的)。然而,随着人类发展出更复杂的社区,大脑也必须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信息。分类思维在社会认知中可能存在不足。

耻辱的进化起源

从众心理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非常需要以合作的方式在可识别的社会群体中发挥作用。在合作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有高度的信任。这使群体中的适应性利他主义合作行为成为可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可以通过作弊行为茁壮成长,并在被发现和开除之前从群体中获得相当大的优势。

随着人类群体的社会组织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与一个长期不认识的人(即陌生人)进行社交接触的机会也会增加。进化心理学表明,人类有特定的认知倾向来发现作弊者。一种保护是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牢固联系,并对群体外的个人保持谨慎态度。对“外国”个人的认可是基于外表、缺乏共同的语言和共享的信息。当分类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于社会认知时,将导致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因此,污名化可能具有内在的起源,并且预计会根深蒂固。解决污名化需要有意改变一些基本的人类倾向。

病耻感和秘密

污名化适用于有明显迹象和特征的人,这些特征将他们标记为一个群体。种族、皮肤病和杂乱无章的行为提供了明显的外在迹象。精神疾病通常与杂乱无章的行为有关。暴力威胁也与精神障碍的刻板印象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系。当应用于精神疾病时,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迹象”与寻求帮助和治疗精神障碍的自我披露密切相关。这种情况创造了一个保密领域,在这个领域,这个人必须管理谁知道什么。这种管理秘密的需求可能是一种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自己有负面看法的其他很敏感的人来说。

因此,单纯假设缺乏知识是污名化的主要原因可能太简单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增加精神障碍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减少污名化无关。

通过个人接触来对抗病耻感

认识到污名化的深层根源,可以采取更系统的方法来减少污名化。目前,减少病耻感的方法旨在增加与患有精神疾病或已从精神疾病中康复的人接触。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被认为是具有许多特征的个体,这些特征不一定与他们的精神疾病经历有关。这种呈现一个人更个性化方面的方法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根据关于他们的少量信息对人进行分类。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其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

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 关于拉莫三嗪的四个误区● 睡不着就是抑郁吗?● 抗焦虑药物对青少年安全吗?● 双相情感障碍「要避免的5种食物」
推荐阅读


停用抗抑郁药,需注意哪些内容?--大话精神

双相人生,也可以很精彩--大话双相氯胺酮可能会为那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带来希望--大话抑郁如何区分正常焦虑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简单指南可以帮到你--大话焦虑儿童青少年与抑郁症——你想问的问题都在这里--大话少年参考文献

Paradigms Lost: Fighting Stigma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Heather L. Stuart, Norman Sartorius, Julio Arboleda-Flórez (2012), Oxford University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双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话双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