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化学所何圣贵研究员课题组:多次碰撞条件下金阳离子诱导的甲烷C−C偶联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WHXB 2022-05-11

第一作者:任熠

通讯作者:刘清宇;何圣贵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注:此论文是庆祝唐有祺院士百岁华诞特刊邀请稿,客座编辑:刘忠范院士、来鲁华教授


引用信息

任熠,刘清宇,赵艳霞,杨祁,何圣贵. 多次碰撞条件下金阳离子诱导的甲烷碳―碳偶联[J]. 物理化学学报, 2020, 36(1): 1904026.

doi: 10.3866/PKU.WHXB201904026


Yi Ren, Qing-Yu Liu, Yan-Xia Zhao, Qi Yang, Sheng-Gui He. C―C Coupling of Methane Mediated by Atomic Gold Cations under Multiple-Collision Conditions[J].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2020, 36(1): 1904026.

doi: 10.3866/PKU.WHXB201904026


主要亮点:

建立了研究离子与甲烷分子(CH4)在高气压条件下反应的新装置,可以实现最高气压200 Pa的高气压离子分子反应。实验制备了金阳离子(Au+),在碰撞能可变的多次碰撞条件下,产生了AuC2H4+物种,结合理论研究,发现了甲烷的C−C偶联的机制。





研究背景:意义、现状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将甲烷直接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化学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甲烷分子化学性质特别惰性,很难直接转化。离子的化学性质活泼,我们关注研究气相条件下离子活化转化甲烷分子的理论和机制。文献中主要报道了离子在低气压条件(<10 Pa)或单次碰撞条件下与甲烷的化学反应活性。本工作利用搭建的激光溅射离子源-迁移管离子漏斗反应器-线型离子阱−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在100 Pa的气压下,研究了碰撞能可变的多次碰撞条件下金阳离子与甲烷的反应,结合理论计算,发现了甲烷C−C偶联的反应机制。





核心内容



1.   多次碰撞条件下金阳离子与甲烷的反应

如图1所示,激光溅射离子源产生的Au+随载气喷入迁移管(DT)反应器中,于100 Pa 气体中迁移并与甲烷发生反应。产物离子与剩余的反应物离子经离子漏斗(IF)传输并由线型离子阱收集,集中抛入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装置中进行探测。

图1 实验装置结构示意图:1.激光溅射离子源;2. 迁移管;3. 离子漏斗;4. 环形离子引导;5. 锥孔;6、8、11. 离子透镜;7. 线型离子阱装置;9. 引出加速电极;10. 离子偏转电极;12. 离子反射镜;13.探测器;14.迁移管进气管道;15. 气压测定接口;16. 电馈通;17.支撑杆;18、20、21. 绝缘垫片;19. 绝缘套管

Au与甲烷反应的质谱图如图2所示。当改变DT与IF间的电势差(UDT-IF)时,在较低的UDT-IF 条件下,吸附物种AuCH4与Au(CH4)2是主要产物。随着UDT-IF 的增加,产物AuC2H4的相对离子强度增加,表明Au(CH4)1,2可能解离重新生成Au(CH4)0,1+,或者直接转化为AuC2H4+

AuCH4+ + CH4 → AuC2H4+ + 2H2

图2 Au与甲烷反应的质谱图。UDT-IF分别为(a)0 V、(b)30 V、(c)60 V、(d)90 V。


2.   离子轨迹模拟与反应机理分析

DT-IF 反应器中Au的离子轨迹由SIMION 软件模拟,并得到了在不同UDT-IF条件下向反应体系注入的碰撞能(EC)。在不同UDT-IF 条件下,Au+与甲烷的质心碰撞能E沿反应器轴向的位置分布如图3所示。在UDT-IF = 0 V 时,除IF 出口区域外,E在DT-IF 反应器各处均较小(通常 < 0.5 eV)。当UDT-IF 增至30 V 时,DT 与IF 中间区域(虚线间区域,以下称加速区)的E显著增加,最高可达1.5 eV,该能量可以注入到反应体系中,触发新的反应通道,产生新的物种AuC2H4+。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反应的路径,结果发现AuC2H4物种具有Au+-C2H结构,即发生了C-C 偶联反应。

图3 模拟的Au+与甲烷碰撞EC的位置分布。UDT-IF分别为(a)0 V、(b)30 V、(c)60 V、(d)90 V。





结论与展望

利用新搭建的激光溅射离子源-迁移管离子漏斗反应器-线型离子阱−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在100 Pa 的气压下,研究了碰撞能可变的多次碰撞条件下金阳离子与甲烷的反应。在较高的气压条件下,电场可以为反应体系提供足够的能量,实现甲烷分子的C−C 偶联。本工作丰富了金化学和甲烷化学。



☎作者介绍

 刘清宇 


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离子分子反应研究。


 何圣贵 200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团簇与惰性分子反应的理论和机制研究。

相关拓展

1、复旦大学乐英红课题组文章:石墨型碳化氮在液相催化反应中的溶胀特性

2、北京大学马丁教授课题组综述:χ-Fe5C2: 结构,合成与催化性质调控

3、西北大学马海霞教授和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庞爱民研究员团队:三维氧化铁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对含能材料的催化分解和降感作用

4、专访催化领域代表人物——张铁锐研究员

5、北京大学王远教授等:原位探究非保护型金属胶体纳米簇形成机理


原文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访问):

http://www.whxb.pku.edu.cn/CN/10.3866/PKU.WHXB2019040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