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事儿(112)希望有一天,医疗问题不再是一座山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7 2021-08-31


向上看,守护好我们的爸爸妈妈


白色的波斯菊|文


题记:写给所有家庭财力一般,有病只能去公立医院,没有任何医疗服务人脉资源,将要面临陪同家人就医的同胞们。

 

我是父母相当【晚婚晚育】的孩子,所以与同龄人相比,我几乎总是提前一步地体会到其他人在更晚的年龄阶段才会接触到的生活体验。


一次和朋友聊天,突然意识到我的一部分生活经验还蛮值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许能为未来可能会和我面临同样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 


我妈妈这段时间以来心脏旧疾复发,各种经验疗法无效,又有些许加重迹象,因此这几日接连带着年迈的妈妈跑医院,有很多感慨。


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我算明白了,现在的社会就是专门整治我们这种嘛也不会的老人的”。


让有病痛又年迈的老人独自去座落在离家十几公里之外的,喧嚣有如集市般的,能不能挂上号、能不能很快看上病、能不能遇上有耐心的医护人员,全凭运气的医院,简直太可怜了。所以,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努力排除万难,在这个时候给他们最大的支持与陪伴。

 

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如果我们属于题记中的那一类人,便没办法奢望有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我们能做的最多的就是自救。


 二、


在中国,去医院看病一定要像打仗一样,做好全面的行动规划与演习。

 

由于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于大城市,大城市医院的人员因此十分密集。过度密集的人员在增加各种等待时间的同时,也缩短了与医生的沟通时间。

 

同时我们好像也还没有在医院尽量保持安静的集体行为习惯,所以嘈杂的就医环境,使得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长时间处于一种精神紧张,容易与人发生矛盾的状态。

 

我观察到我父母这一代(50年代出生)的相当一部分人,普遍没太多知识文化,对事情不能理性分析,所以遇到疾病,很容易不知所措。说话没有条理,既不能准确回答医生的问题,对医生说的话也很难正确理解消化。这种低效沟通增加了医患双方的压力,对诊疗还是有影响的。

 

在整个就医环节中,我认为和医生沟通的阶段最重要。这个环节中信息的处理直接决定了后期的治疗效果,当然,还有自己的心情。

 

所以,为了在这种中国特色环境下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老人高效就医,就需要我们子女向患病的家人提前了解病症信息,最好形成书面文字。医生问诊时提供给对方,让医生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迅速高效地了解病情,做出判断。


而以往的病历、检查结果,也是下一次看病的参考资料,所以,最好都按日期从新到旧整理好,方便医生参考。即便有的医生最终也不去看但绝对还是有用的。总结的过程中,思路清晰了,会非常有效地提高沟通效率。

 

除了就医过程本身,家里有病人最容易感到有压力的就是如何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所以平日里提前想想万一家人病倒了,要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有哪些事情是需要自己马上候补上场的,提前开始训练自己。让自己适应做那些事情,这样万一需要自己上场,便可马上进入角色。(如各种家务,买菜做饭打扫等。一旦家人生病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不会觉得是负担)

 

尤其是饮食方面,虽然现在外卖发达,但给病人的食物还要考虑到营养、健康等因素,所以掌握做饭的技能还是十分重要的。

 

图片是我此次为家人看病而总结准备的信息,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都能做出最好的准备。

 

三、


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和更多不幸的人相比,我们家住在一个还算有比较不错的医疗资源的地方,我可以不用担心请假带妈妈去看病而被开除,也能稍微照顾一下她。对于一些工作生活更没保障的人,很能想见他们在面临类似问题时会遇到何等多的困难。

 

公众号【孙立平社会观察】的文章中经常能看到“被全球化甩出去的人”的说法。往医院多跑了两趟,就感觉老人们是被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甩出去的人。


没老的人不主动用心体会,就很难对老人的各种感官功能退化后的困扰感同身受,所以现在社会中的有些设计安排,实际上给老人的独立生存增添了很多困难。

 

新环境下言行的不得要领会招致年轻一辈的轻视、厌烦,他们可能已经因为不断地老去而不安,这些不知道又会给他们情感造成多大的伤害。


有时候看着一个个拎着尼龙袋在医院里茫然穿梭地年老的背影,我就会想,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是充满活力的人,绝不应该让他们孤独无助地走向暮年。

 

改变这些现状,当前社会很多时候其实是指望不上别人的,社会的很多支援功能就是不起作用。但从自己家人开始做起则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还是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吧。不管别人,不期待社会,社会风气的转变太慢了,每个人都做好一点,整个社会就好了。

 

大学时学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将60岁以上的老人扔到深山里,日本弃老山的传说。我感觉现代社会的运行状态其实多多少少也依旧是这样。人好像天然地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更年轻的人上面,连老人自己也习惯于轻视自己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本来就很困难。脚力好的年轻一些的人根本不会感觉过马路距离太长,绿灯时间太短。

 

其实也不只是老年群体的问题,残障群体也会面临类似以及更加严重的问题。社会生活的规划安排究竟是要排除掉不能适应的人,还是规划安排一个能适应各种人的社会生活?是人为社会,还是社会为人?社会做不到时就先靠自己吧。

 


四、


分享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圈,讲述了其在日本的就医过程。对其中描述的内容,我也有过一次短暂的体会(体会的地点就是在图片中的地方,据说在日本医院不分专、主任号,不同资历的医生诊疗费价格都是一样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所以信息完全真实可靠。


不知不觉已经来日本7个月了,各方面都比想像的顺利一些。今天是周末,腾开手写写自己在日本看病的经历。


算上这次,我已经在4个地方看过病了。日本的看病流程是这样的,先去附近的诊所,诊所觉得自身的医疗条件无能为力时,就会给病人开证明,去大医院看。而诊所听上去水平一般,其实专业性很强,一般的病症都能解决,且诊所像便利店一样遍布各个街区。

 

先说第一次看病,当时腰疼得不行了,开始有些不情愿去诊所,但是得遵守当地规定,就去了自家附近的“鹤田内科”,大夫诊断之后,开了14贴膏药,我贴了7天就好了。总共消费1980日元(折合人民币120元)。

 

第二次是去家附近的“整骨院”,通过按摩和仪器的方法治疗身体各部位疼痛。


我听说整骨院的诊疗费便宜,就去了两次。效果还行,第一次700日元,第二次300日元。

 

第三次是牙疼,夜里被疼醒了,于是去了附近的牙科,X光片、诊疗费、手术费,总共1740日元(约合105人民币),且完美治愈!

 

第四次就是今天,从屁股到腿,血管内有麻木的感觉,自认为是血流不畅,导致左腿经常性的疼、麻,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了。

 

经过前三次美好的诊疗经历,我在谷歌地图上选择了一家坐落在老城附近的诊所,到了地方发现,自己的选择是英明的。比以前去过的诊所都大,且待诊的患者很多,人气旺自不必说了。


要知道我住的这个城市只有18万人,在诊所众多的情况下,有这么多人来这里,一定是医疗水平高的表现。

 

我中午快1点的时候去的,医院临近午间休息了,就让我填表,并告知我下午3点就可以就诊了。


表格里询问了我好多问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让我在事先已经印刷好的人体图片上,画出自己疼痛的位置,并阐述一下自己推断的疼痛原因。


表格还询问了我是否有其他疾病和是否用过其他药品等,我都一一如实回答,但自己有“强迫症”和“拖延症”就没写。(哈哈,毕竟他们是运动外科诊所)

 

下午3点之前我就到了,没想到刚3点5分,我的名字就被叫到了!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这么轻松就见到大夫,心中还是很意外,很知足的!


大夫询问之后,要我去照X光,大夫发现我的脊椎,从下面起倒数第二个骨节出问题了。他说先吃药试试,一个星期之后若还是疼痛难忍,就再过来诊察。

 

为了让医院不从药品中盈利,所以诊所和药局是分开的,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单位”,为了方便患者,医院或诊所旁边,必定会配备一个药店。

 

于是,我在诊所付款之后,就去了旁边的药店,里面的工作人员耐心地给我讲解用药方法。首先是询问我近期是否吃过什么药,其次是确认我是否对某种药物过敏。我说只贴过膏药,基本上没出现过药物过敏的情况,大夫方才给我拿药。


工作人员知道我日语不好,就把用药方法写在纸袋上,这才放心地让我走,临走的时候,大家一起对我说“お大事に!”,意思是多保重身体。(这句话通常用在看望病人后的告别祝福)

 

再说说细节,我填表格的时候,工作人员给了我3张纸,随手附上一个透明夹,看到我写字不方便,马上送来了一个木板,专门方便客人书写用的。

 

医护人员礼貌地喊着病人的代码和名字,X光、缴费、诊疗室、填表等全部在一个楼层,没有预约,依然可以轻松地看上医生!全部过程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费用是:诊疗费2420日元+药费1010日元=3430日元(约合人民币210元)。


 这个价格是使用了医疗保险之后的,保险承担了70%的费用,没有门槛费,也没有能报销的药与不能报销的药品之分,日本人和留日的外国人都同等对待。


由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干净整洁的医院,低廉的费用,高效的诊疗过程,带给了我极度的舒适感。特此写下来,留个纪念。

 

经过在四个不同诊所的看病经历,我发现诊所的质量并没有因为数量的庞大而变得低下劣质,这么多的诊所,依然有这么好的医疗效果,令人惊叹。


五、


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都看到,一起思考我们的差距与不足,也希望中国可以朝着允许医生个人独立执业的方向发展,有朝一日使所有人都能更容易地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




【作者简介】白色的波斯菊,85后,公司职员,理想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辑:安然以待)

一枚园地视频号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回首往昔,记录时代
一枚园地《说事儿》欢迎您来稿(来稿请确认未在其他公号发表)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anranyodai
《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对接微信:657767929


点击阅读更多

说事儿(108)公立大医院的老作风
复旦通报张文宏论文调查结果,善良的人们长长松一口气

民声V(45)安然以待:这不是选择,这是别无选择
呼斯楞豫锟:舷梯上的阿富汗
民声V(42)呼斯楞豫锟:敏锐的民意
民声V(41)仁心医者张文宏,不要让他倒在为我们发声的台上

一枚:两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梦想成真,见到了巫宁坤夫人
青禾:在县城感受“德尔塔”的惶恐
方方:到那个时候

720河南水灾
岂曰无衣,“豫”子同袍
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民声V系列 园地回顾

专辑 一砚翁 庞旸 于无声 大灰羊 风吹沙 风铃 吟诗作赋 黄宁 耕夫呓语 黑麦 汉水伊家 青禾 王力坚 南宫踏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