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波罗的海,电缆断裂!
关晓彤突然官宣喜讯!粉丝欢呼:恭喜啊,终于等到这一天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连环Call为什么“夺命”?
Original
徐亚辉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12-20
在社交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些人其中的一员:讨厌接电话,不喜欢听语音、接视频,宁可用文字;有的人甚至生理性讨厌接电话,听到响铃就一抖,突然莫名恐惧。
最好电话不响,天下太平。
有的人不怕给别人打电话,但是怕接电话,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熟人之间;有的人接打都怕。
情况不同,每个人对声像的反应和使用态度也不一样。声音比起文字,更能全方位激活一个人的情感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对通讯方式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展现着内在客体关系的爱恨纠葛。
铃声背后,是名为“控制”的魔掌
总体来理解,
我们害怕接电话,或者什么时候可以接电话,实际上是让自己能够自主控制与客体之间的距离。
除了那些明显的骚扰诈骗来电,如果过度排斥接电话,可能意味着我们内心仍处在失控的焦虑或创伤当中。不接,就可以保护自己继续待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里。
对于那些早年受父母控制太多的人来说,一个电话突然打来,融合焦虑会被瞬间激起,为了回避这种被湮灭的痛苦,他们干脆就“懒得接”。
很多人喜欢用文字,是因为虽然它看上去是“死”的,但却更能灵活提供给人辗转腾挪的空间——打错了可以改,后悔了能撤销,不知道怎么回就先想一想,
文字对即时性的要求没那么高。从这个角度去看,它其实让人实现更少被别人控制,而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心理需求。
常见的控制是父母对子女事事插手,还有一种情况是:那些显得过分乖和懂事、常常看大人脸色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从某个时期开始以各种方式找回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想接电话就是其中一种。
原因在于他们在不该有的年纪,过早地适应了养育环境,总是需要跟随父母的情绪变化,却很少被真正当作一个孩子来对待。
我们知道,控制迟早会触及一个人的底线;被控制得越强,就越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去走。
这是个好消息,因为我们终于开始有了维护自我边界的意识;同时也许是个坏消息,很多时候,一个人并未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的背后,究竟是自主的选择还是出于被动反抗。
说白了,如果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又会导致另一种僵化。
比如有的人在职场中,一被领导布置任务就莫名反感,总是拖拉着低效率完成,工作没什么动力。他们很少去考虑这种状态是否是在对抗内在的父母,而没有从自己主体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重复创伤,是一场“合谋”
习惯性反抗,本质上代表着关系中的创伤。
有位朋友,某天接到银行打来的电话,本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结果只是游说他办信用卡。朋友没需求不想办,但是经不住电话那头一番营销,就答应了。
一周后,卡片寄到手上,银行电话紧跟过来,通知他去柜面办理开通手续。他有点急,反问道:“当初你们不是说只要办卡了不开通也行吗?”
对方很有礼貌答:“是的,X先生。但你不开通就享受不到我们的大礼包服务了,您看这周末哪天有时间呢,我们为您预留一个办理名额。”
朋友顿时很生气,觉得一只脚已经踩坑了,挂断了电话。此后,每隔一两天,银行就来电,他不接也不按掉,直到铃声结束。
虽然铃声结束了,他的情绪没有停止纠结翻腾。想把银行号码拉黑,又觉得不妥,甚至一天当中有时突然担心今天会不会又来电催他。
我问他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拒绝?朋友说,他是一个拒绝困难户,总想着银行的销售人员也不易,自己很怕让别人失望。
相信生活中有着和我这位朋友一模一样心理的人,不在少数。
一个人动不动就内疚,无法守住立场,原型是父母需要孩子的内疚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我继续问朋友:“既然你怕对方失望,为什么不再接电话,干脆满足到底?”
他说:“不答应办卡会让我觉得自己有些残忍,完全满足对方,我又觉得很窝火很傻。”
这样的情感冲突,是不是再次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写照?
从难以拒绝开始,我们就为重复创伤埋下了伏笔。
银行人员售卡,在现实上是在进行一次销售活动,而朋友把对方投射成了内在父母,双方配合再次上演了他的早期关系模式。
现下人们常说的“内耗”,就是很多不同内在冲突的体现。当我们把很多时间花在冲突上面,生活就变得举步维艰。
我跟朋友说:“在你为电话纠结的工夫,银行的人又集结了一批你这样的‘傻子’。”
他笑了笑,松了口气:“也许吧。”
拯救与修复的愿望
有时候,不接电话这个行为本身隐藏的心理动力不止一种。
曾经有位女性来访者小敏,她对日常普通分贝的声音比他人更敏感,同事偶尔的笑声,也能把她吓一跳。
小敏的手机常年设置静音,家人对此很不满,尤其是她暴脾气的父亲。朋友们吐槽说,如果有急事能打通她的电话,全凭运气。
有次她和父亲约好去某个地方办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担心父亲联系不上她,过马路时一直盯着手机屏幕,险些被车撞到。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不开声音。
在小敏的潜意识里面,她可能把所有能引起自己注意的声音,都识别成了无数次父母吵架和厮打在一起的声音。手机静音,象征性地平息掉了父亲的愤怒和暴力,拯救了父母之间的关系;不接电话,实现的是她修复的愿望,就好像自己深爱的父母从未暴力相向过。
男友为小敏不接电话的事情,非常恼火,交涉好多次都无果,两人的关系岌岌可危。
小敏表示,自己很明白不接电话是个糟糕的习惯,想改,但不知道有股什么力量拖住她,而且,看着男友愤怒的样子,她脑子一片空白,人也是麻木的。
想象一下小敏和男友呈现的画面,或许你会发现,这正是她从小到大面对父母吵架时的场景和心境。
小敏重复性地将父母关系平移到自己和男友的关系里面,意味着在心理上,她还没有和父母分离。
后来在我休假的某一天,小敏发来信息:他是他,他们是他们。
我秒懂。
让潜意识浮现
精神分析从意识和行为的反面去理解一个人。
也就是说,我们讨厌或恐惧某件事情,潜意识里正是对它怀有无比的热情。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既然如此,拒绝关系一定是因为过程中出现了阻碍。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就能放飞自我,在线下就社恐——近距离的关系更容易让人受伤。
社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当然,有些人声称自己社恐,仅仅是为了屏蔽掉一些不喜欢的社交。
《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调研还显示,年轻人产生社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害怕被拒绝”。
如果骨子里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就会害怕被拒绝。其实不是别人拒绝我们,而是被内在那个完美的自己给拒绝了。
出不了门的人,要么对自己不能以完美形象示人而拒绝出门,要么一出门,满眼都是不符合理想化形象的人;本质上属于自恋的议题。
最后回到本文的主题,
“接电话恐惧症”反映的是我们关系模式的某些侧面,并不是全部。如果要破它,首先需要学习理解恐惧背后的东西;其次是直面真实而非幻想的自己。
没有什么比接受真实更有力量。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大白
————— ☆
阅 读
推
荐 ☆
—————
为什么有的人总在批评别人?
再见《月光爱人》:阳光如她,为什么也会抑郁?
乖,是一颗复仇的种子
过敏,是内心渴望安全的信号
付丽娟:养儿为什么不防老?
———
——
☆
课
程
推
荐 ☆
—————
●
UM心理2023下半年
课程
重磅上线
●
《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
!!!
9月
正式开课
!!!
需要报名的学员
抓紧时间下方
扫码
添加课程助理咨询报名详情
↓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