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爷:我们跳的不是水,是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很多年前出差去了一趟天津,印象深刻。
某天傍晚和天津当地的自媒体人聚餐,学了一个字叫“卷”,是个动词,表示骂,造句就是:看我不卷你。又一天,想去买包子,走路上问路,热心的大爷语速飞快地跟我说:“小姐姐,那家包子不好吃,你去哪哪哪买才地道,你听我说,你要这样走那样走,跑快点人家马上下班嘞。”
最后一句话他是边说边飞身跨上自行车猛蹬了起来,喊着悠长的调子几乎要唱起来了,回声在巷子里跑老远,我和朋友笑得直不起腰,说大爷一点都不像大爷,还很生猛哩。
虽然没赶上那家包子,但天津大爷的感受被留在我们心里。
时隔多年,看到这群活泼老少年跳水跳上热搜,也一丁点不觉得诧异。
在很多关于天津大爷跳水的评论里都能看到“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如果你在一些平台搜索这句话,能看到很多视频和故事。
成年男人犯傻或者热血的瞬间,是好笑又有点感动的,但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让人唏嘘的地方。
我上学时有个男性好朋友,我俩关系特别好,他经常约我出来逛街,还很喜欢去女生爱去的精品店,里面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女孩子的装饰品。在我不加评判的好奇下,他告诉我他对女孩子的这些东西非常好奇,觉得这些头绳、发卡、耳环都很漂亮,但他没法一个人去逛,会显得非常奇怪。
他是个纯纯的直男,身高185,但也的确对这些可爱漂亮的小物件充满好奇,觉得女孩子们装扮起来非常赏心悦目。他并不会买,只是喜欢去看看,但这个小爱好在十多年前也是很容易招人诟病的。
现在好了,他有了软萌萌的小女儿后成了不折不扣的女儿奴,我猜在打扮和照顾女儿的过程中他也能很安全地享受愉悦了。
文化环境也会对男性有一些限制,或者说刻板的要求,尤其在北方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一个大男生要是表现出扭捏,或者不够阳刚之气是会被环境霸凌的。男孩子也会从小受到一些共识性的教育,比如大家都会默认男孩子是不玩给洋娃娃换装的游戏的。也有很多男孩子甚至不被允许畅快地玩耍,会有玩物丧志之嫌,需要从小培养隐忍和坚韧的品行。
小少年天然的愿望和冲动一直被压抑,成年以后才感到有释放的自由,无论是出于补偿还是自我满足的目的,迟来的少年时刻会在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发生。
当然,不乏很多人内心一直都燃烧着少年的火苗,这捧火被呵护得很好,成年人的枷锁也没能伤害它,即使在生活的压力下少年气依旧蓬勃旺盛。
所以,对“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换一种解读就是,他们可能原本就是这样的人。
比如跳水大爷,也许有一些大爷大妈在身边人看起来是突然在某个时刻决定要学跳水,会让身边人觉得他们变了,是不是因为年龄大了,对死亡有恐惧,于是想做点有挑战的事来证明自己活着。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人人到中年后半段突然性情大变,穿衣、饮食口味、爱好全都改变了。比起说他们改变了,我倒更倾向于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的人,或者说这些发生改变的部分也是他们原本的一部分,只是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受到了压抑或限制。
如果仔细思考和观察,这些改变其实都有迹可循。我爸一直是个典型的吃苦耐劳技术型领导,勤勤恳恳大半辈子,退休以后某一天突然说要剃光头,然后就剃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突然的改变,还担心是不是退休激活了某种恐惧或焦虑,后来我爸说这一直是他的一个小心愿,想尝试剃光头。但从小到大,好像都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终于可以了。
我理解的是从小到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好像都不允许他没有头发,现在退休了,这些角色也都能被放下了,他可以按自己心意来决定,要以什么面貌生活了。
我并不清楚跳水大爷们是否也有这个部分,但当我看到“老人”和“跳水”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立刻产生了一个联想就是,他们或许不仅仅是在用跳水证明自己活着,或者用跳水来抵抗焦虑,而是这群大爷大妈心里本来就有一团生命的火苗在燃烧。
当有各种限制的超我开始松动时,压抑也开始松动,这团火苗遇到氧气开始旺盛燃烧。不可否认,这个阶段的老人们正在遭遇死亡危机,但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着新的整合。
曾奇峰老师之前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念叨一句话:精神分析不分析美好。有的人不理解,问为什么,我不记得曾老师有没有回答过这个问题,但有个场景我一直记在心里。
那是一次现场访谈,一位学员谈起自己的创伤,也谈起在那个创伤里曾有让自己感到很受支持的一幕,说那一幕让自己非常感动。就有学员对那一幕很好奇,想问为什么那一幕让你感到被支持呢?会不会是一种投射呢?
这时候曾老师迅速制止,坚定地说:“精神分析不分析美好,这一幕对这位学员来说是很美好的部分,我们不要去碰它。”
就像天津伯伯(bai bai)跳水前喊的那句口号:“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要是硬要分析人家的死亡焦虑,就未免有些破坏美好了。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都会对那些追求刺激的人群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先说一个特殊情况,有部电影叫《徒手攀登》,是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记录了男主角Alex无保护、徒手攀登美国3000英尺高的酋长峰,这座山峰是攀岩爱好者心里的难度天花板之一,Alex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仅凭手脚成功登顶。
《徒手攀岩》剧照
Alex从小比较沉默寡言,智商很高,但显得有些不合群,对什么都没太多兴趣,直到有一天接触了攀岩,才打开了他心里的大门。片方也一直很纳闷,为什么Alex要做无保护攀岩,他不怕死吗?
他还真的没那么害怕。纪录片里拍摄了主办方带他去做检查,发现他脑子里负责情绪的杏仁体几乎没有任何活动,需要比高水平的刺激才会活跃。也就是说对普通人而言的快乐和刺激,对Alex来说激不起任何反应,他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感受到情绪。
这是一个极端特例。一直到现在,但凡去搜索Alex,排第一的问题都是问他死了没有。
很多人好像对这类追求刺激的人又佩服又抗拒,Alex如果有一天真的死于徒手攀登,这个消息可能就会像掉下来的第二只靴子,让人想说:“看,果然如此吧。”
从Alex联想到跳水大爷,也会有一种猜测是人这一辈子行走至中老年,经历了非常多的世事变幻,一些事或许在年轻时能激起水花,到了这个阶段也泛不起涟漪了,再想体验生命涌动的感受,或许的确需要一些改变。
要么变换启动内在能量的方式,要么调整激活它们的剂量。
有人提到钓鱼大爷。
从本质上来说,或许钓鱼和跳水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试试把钓鱼看成是一场被无限拉长的跳水,等待鱼上钩的过程就是无限放慢的入水动作,大鱼上钩的那个瞬间正是最终入水时刻,或许获得的愉悦体验对双方当事人而言是相似的。
如果要说不一样,跳水这件事看起来更具有攻击性,也有更多的力比多投注。
我们站在高处向下望,会不自觉有跳下去的冲动,这种冲动过于强烈让人恐惧。但从高处下落的渴望很多人都有,有的人会尝试跳伞,有的会尝试蹦极,高台跳水也正是满足这种渴望的方式。
高台跳水其实很危险,需要专业训练,不管怎么说大爷大妈的跳水要比看热闹的路人专业不少。选择跳水的地点也非常谨慎,会提前下水探路,去掉水底的危险物品,跳水队也有专门的教练。
我也一直很喜欢游泳,也曾尝试过在泳池岸边入水,那么低的落差都把肚子拍得通红,直到现在都再也没尝试过。从岸边入水高度差甚至可能都不到一米,还是让人无比恐惧。
狮子林桥的跳台有6米高,光是鼓起勇气往下跳都让人觉得很有勇气,何况还能把它当成爱好来学习、练习。这件事在不断学习、练习再到取得进展的过程里,就已经能提供大量的快乐了。更别提在开放水域玩跳水了,如果能克服恐惧,再练好足够保证安全的技术,谁会不想去试试?(当然,开放水域很危险,如果要尝试也一定要去可以下水的地方,还需要有人陪同。)
在我的想象里,如果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入水成功,我会感到自己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解锁了某种限制,就如我曾经刻苦学习自由泳终于学会了那样,到现在游泳时都能享受到解锁了一项成就的快乐。
再回想跳水这件事,有些挑战是向上的,比如攀登,有些挑战是向下的,比如跳伞、跳水。无论向上还是向下,在内在的体验里都是朝着更开阔深远的位置前进。哪怕在暮年,也可能正是因为在暮年,更要尝试攀登自己心里的那座珠峰。当攻击性得以向外释放,得以升华,指向自己与环境的不满和恐惧也会减少,内在会体验到更多价值感,以及更多的稳定与支撑的感受。
我不禁想到,大爷大妈们结束了一天的跳水回到家后,内心剩余的快乐也能给予一些能量支持他们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吧。
第19期初级学习营将在10月20日正式收官!本期初级学习营全面改版升级,除了基础配套65集精神分析初级视频课外,有弥联合心理核心讲师团还将带领学员进行为期10周的线上共学,针对【个人成长与执业指导板块】额外增加了11场,共计20场直播。有兴趣的朋友抓住机会哦~
作者:李雅蕾,心理咨询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成员,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员。
————— ☆ 阅 读 推 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