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雄起:经济增速领跑十大强省 “第二城”绵阳强势突围
四川是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复苏最强势的省份之一:经济总量43387亿元,位居全国第六;同比增长6.5%,领跑全国十大经济强省,创下2022年以来最高增速。
四川各市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已公布数据的20座城市(除泸州外),经济增速全部跑赢全国;省会成都同比增长6.7%,不仅高于全国、全省,甚至领跑万亿俱乐部;“第二城”绵阳继续突围,以8.2%的增速居全省之首。
当然,也不是所有城市都鲜花着锦。与绵阳同属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南充和泸州,增速便不尽如人意。尤其南充,从2021年一季度起便持续跑输全省,川东北一大支柱塌陷。
强有力的经济龙头
通观四川各市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成都无疑是强有力的经济龙头。
前三季度,成都经济总量16114.3亿元,同比增长6.7%。放眼省内,成都经济首位度高达37.1%,较过去三年同期均有上涨。放眼全国,成都增速不仅跑赢大盘,甚至领跑万亿俱乐部,迎来高光时刻。
支撑成都高速发展的,主要是工业和消费。今年前三季度,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高于全省。五大先进制造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更是呈两位数高速增长。
近年顶尖城市纷纷回归实体经济,成都也不例外。去年5月,“制造强市”战略正式写入成都党代会报告;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规模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成都制造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等3个集群入选国家队,总量仅次于深圳。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国第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全部跻身全国前十,经济活力可见一斑。
消费是成都经济运行的另一大亮点。前三季度,成都乘着大运会等国际赛事、文艺演出的东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居全省前五。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全市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0%、42.3%。演艺经济也带动了消费热情,截至8月8日,全市娱乐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4.8%,文化艺术业增速更是高达100.1%。
工业和消费狂飙的同时,外贸和投资却在承压。前三季度,成都进出口总额5533亿元,同比下降10.4%。受市场需求疲软、产业链转移等影响,成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进口分别下降22.2%和28.3%,占据大半江山的机电产品出口、进口分别下降10.1%和25.1%,影响巨大。
前三季度,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也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好在部分重点领域增长较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投资增长68.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52.4%,未来将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路突围的经济二三城
成都之后,是一路突围的“第二城”绵阳和“第三城”宜宾。前三季度,绵阳经济总量2719.1亿元,同比增长8.2%,领跑全省;宜宾经济总量2480.9亿元,同比增长7.3%,全省第三。
绵阳与宜宾是四川过去三年的最强黑马。从2020年一季度开始,绵阳和宜宾的经济增速就持续高于全省,其中宜宾2020年、2021年领跑全省,绵阳今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夺魁。单论增长速度,绵阳和宜宾绝对傲视全省了。
虽然绵阳的经济总量并不太高,但它却有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是全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以及全省近半数的两院院士。
得益于良好的工业基础与科创优势,绵阳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等八大新赛道产业。今年前三季度,绵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排在全省前列。新兴产业厚积薄发,新型显示、核技术应用、新型储能、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产业都实现两位数增长,动能强劲。
绵阳之后,宜宾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增12.2%,相当强势。
宜宾以白酒起家,五粮液的名头如今还相当响亮。近年,宜宾又增加了“动力电池之都”的标签,从2019年招引宁德时代起,宜宾从无到有拉起了整条产业链,助力经济腾飞。2022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实现总产值889.5亿元、增长4.5倍、拉动增加值增速11.9个百分点、占比22.7%;动力电池超越白酒,成为全市产值第一的产业。
乘着动力电池产业的东风,宜宾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等产业发展势头也相当迅猛。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99.5%、动力电池增长25.5%、智能终端增长25.3%,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功臣。
近年宜宾经济增长迅猛,与绵阳之间的差距正一路缩小,隐隐有取代绵阳成为四川经济“第二城”之势。未来绵阳与宜宾之间的比拼,都将是四川城市格局的最大看点。
同命不同运的省域副中心
与一路狂飙的绵阳和宜宾相反的,是同属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南充和泸州。
去年5月,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今年前三季度,绵阳、宜宾经济增速跑在全省前列,南充和泸州却是慢了一步。南充经济总量2006.5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暂居全省末位。泸州尚未公布前三季度数据,但是上半年的“成绩单”也并不理想——经济总量1218.8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全省垫底。
南充和泸州的主要失分项都是工业。南充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几乎等于零增长。全市四大主要板块——汽车汽配、食品加工、丝纺服装和石油化工,只有汽车汽配业增加值增长2.2%,油气化工业增长24.2%,恢复缓慢。
泸州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2%,1-5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5%。虽然其并未公布更多数据,但从近年工业经济数据来看,泸州传统产业也正面临下行压力——2022年,泸州传统四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化工行业下降10.4%、机械行业下降2.0%,只有酒的制造业、能源行业实现正增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南充和泸州也谈及了自身问题——南充直言“工业经济相对薄弱,龙头企业支撑不够,提升产业能级仍需补短强基”,泸州表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够高,发展后劲需进一步增强”。
产业发展并非易事,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当绵阳、宜宾、南充、泸州等省域经济副中心都能挺起脊梁,四川也就迎来“百花齐放”了。
参考资料:
[1] 各市统计局、政府官网
[2] 成都海关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