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第一城get√,深圳想要的更多
深圳距离“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越来越近。前10月,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7%,照此增速全年产量将超190万辆。而前10月,老对手上海产量102.85万辆,西安仅70余万辆。
以产量为指征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深圳即便拿到也不会满足。拥有电子信息产业沃土、叠加一超多强龙头企业,深圳想要的是“全产业汽车城”。深圳唯一的对手,现在只剩上海。
三次交集三次蜕变
11月底,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新成立公司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长安与深圳产生交集,已不是第一次了。十多年前,双方即有过一场不太成功的合作。不过,回顾这段往事前,我们把时钟再往前拨一拨,看看二十年前,深圳寻求产业转型,开拓汽车产业的“筚路蓝缕”之路。
本世纪初,深圳相继与东风风神、雷诺项目擦肩而过,尤其风神在深圳注册,但两年后搬到广州花都。引入合资车企遇阻,深圳瞄准自主品牌,恰好比亚迪“杀入”车市。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获得资质,深圳希望比亚迪把项目引入。双方合意后,龙岗坪山造车故事开场。
当时,想借深圳打开南方市场的还有哈飞汽车。2004年,哈飞深圳基地开工,但哈飞玩不转轿车,2007年基地停产。三年后,基地易主长安PSA(中法合资),长安深圳就此结缘。可惜长安PSA连年亏损,十年后的2020年,长安认赔22亿元出局,基地由宝能接手。
出局的长安,有了新的合作伙伴。2020年底,长安、华为及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了新能源汽车“阿维塔”,这是长安与深圳的再次交集。直到如今,长安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布局智能化赛道,形成了与深圳“第三次交集”。
前面铺垫这么多,其实是以长安在深造车往事为切片,来一窥深圳汽车产业进程——三次交集恰好对应了不同“蜕变”——如果说,长安汽车收购哈飞代表了过往(燃油车),打造高端品牌阿维塔是现在(新能源汽车),那与华为组建智能部件企业则是未来(智能网联)。
经历二十年,深圳迎来收获季。去年汽车产业产值2154亿元,增长125%;新能源汽车产量87.47万辆,增长170%。深圳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出口量分别超200万辆、6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万亿。
造车履历精彩,深圳继续布局智能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划2025年营收2000亿元;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也在深施行,确立市场准入并支撑商业落地;直至近日八部门联合发文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对“突破关键零部件环节”给予千万元级资助。
智能网联“三长两短”
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的深圳,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多头并进”。《城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与最佳实践》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位居前五。虽然排名靠前,但是深圳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短板同样明显。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了汽车、电子、人工智能、通信等行业,价值构成中约三成来自IT,这恰好能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有效衔接。深圳汽车电子产业资源丰富,近半汽配企业均与电子相关,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核心技术,深圳有领先优势。
深圳另一优势是,上述各领域都有龙头。扎根深圳的比亚迪无需赘言,IT巨头腾讯、通信龙头华为早已布局汽车相关业务。华为去年研发投入过千亿,其中很大部分流入智能汽车领域,在智能驾驶、座舱方面,华为属国内顶尖。华为与长安合作可谓各取所需、相互成就。
有“大龙”,也有“小龙”,在智能汽车制造供应链细分领域,深圳也有不少拔尖企业,这是第三个优势。激光雷达方面,深圳有大疆览沃、昂纳科技、速腾聚创等;自动驾驶领域,深圳有元戎启行、裹动智驾等,还吸引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国内头部自动驾驶企业落户。
深圳的短板一方面是人才,另一方面是土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多学科,决定了人才队伍体系的搭建需要跨界,相关人才需要具有汽车、IT、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知识。相比京沪,深圳的科创实力,尤其是顶尖复合型人才尚处于弱势。
土地短缺一直是深圳工业“短板”,但深圳对汽车产业豪不吝啬,比亚迪过去一年先后在深汕竞得3块产业用地,总面积超过200万平米。此外,汽车产业电动、智能、网联化趋势,也有利于深圳,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特斯拉上海工厂,9平方公里产能未来可超100万台。
深圳八部门联合发文,有针对性举措:推动高校设交叉学科,鼓励企校“订单式”人才培育;鼓励“深圳总部+飞地生产”新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深汕飞地作为生力军,亦竞逐智能化、网联化风口——比亚迪工业园一期重点发展零部件、视觉雷达、传感、定位、电控系统等。
整体而言,在智能汽车产业链,深圳拥有龙头整车厂商、方案供应商。而在芯片、供应链方面,国内市场格局未定,深圳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后发优势。随着人才、土地短板补齐,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腾飞。
深沪争夺“一流车城”
新能源汽车上半场,行业洗牌一轮又一轮。过去两年,关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话题热度不断。进入新能源汽车下半场,龙头企业、产业城市版图也许还会生变。对于深圳来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已不是核心目标,鹏城意图打造“全产业的汽车城”、“世界一流汽车城”。
由于生产车型差异,今年比亚迪产量增长重心在长沙、深圳和常州,西安汽车产量增长不及预期(去年西安比亚迪产量99.5万辆,占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98%)。前10个月,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71万辆,增长20.3%,而整个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只有82.9万辆。按目前形势看,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冠军西安很难卫冕。
深圳和上海今年前十个月的产量均已突破百万辆,比西安多出约30万辆。数据显示,前10个月,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7%——按去年产量测算,深圳前十个月产量已超过150万辆了;同期上海产量102.85万辆,增长38%。预计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会是深沪对决——同时,深沪也是最有可能成为“一流汽车城”的种子选手。
深沪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不同,但如今两地进入正面交锋阶段。在销量、保有量和渗透率上,去年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33.5万辆,排名全国第一;保有量94.5万辆,位居全球首位;新车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5%。深圳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3.9万辆、76.6万辆、61.8%。
虽然年销量和保有量暂时落后,但是新车渗透率较高的深圳,短期内有望追上上海。较高的人均收入,前卫的消费文化、完善的基础配套,会让深圳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保有量长期缠斗——从某种层面上讲,就如同比亚迪与特斯拉的竞争。
深沪以新能源汽车为起点驶向智能网联,但行进“轨迹”不同,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及产经结构迥异。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深圳,试错空间大,新产业容易萌芽;上海重资产的国企,制度创新掣肘颇多,但方向确定后容易做大做强。深圳上海谁能率先成为一流汽车城,悬念犹存。
如同《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里所提及到的,增强关键技术研创能力、提升产业先进制造能级,是深圳走向“世界一流汽车城”的必经之路;利用好自身强大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盘,深圳才能在智能网联赛道拥有优势。深沪,极有可能“殊途同归”。
参考资料:
深圳16条举措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