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文化“腾飞”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们
科技赋能,将让数字时代的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激发文化创新发展及其产业实践,并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文化正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其中,文化科技成果不仅在文化产业得到广泛应用,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数字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随着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半径不断拓展,文化软实力也逐步迈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与硬实力。
文化科技成果
推动内容工业化进程
近年来,数字内容产业在新兴技术的催化下应运而生,不断实现创新扩容和数字化升级,突出表现为推动内容工业化进程和视听体验革命。
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特点是专业分工、批量生产,而文化科技成果主要通过增强数字内容在生产分发等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可控性,探索一种高效、稳定、低成本的优质内容产出模式,推动内容工业化进程。
同时,内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消费侧的视听体验革命,推动文化消费全面升级、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优化供给效能
提升优质内容的产出与分发效率
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共性技术集成水平决定了文化生产的效率与规模。内容工业化的趋势首先体现为,文化科技成果在数字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不断产生,提升运行效率、减少人力依赖。
在生产层面,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成为提升内容生产效能的重要手段。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成立人工智能编辑部,开展智能化、云端化的新闻采编,机器生成新闻、虚拟数字人主播等成为传统新闻报道的有力补充。
内容分发方面,算法推荐逐渐占据信息流分发的主导地位,实现内容聚合和精准推荐、快速匹配信息与人,算法支撑着文化产业的生产运转与服务效率,推动了视频等内容平台传播力的爆发。
降低不确定性
提升内容产业各环节的标准化、可控性
文化产业天然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影视、综艺等行业长期面临创作过程和市场回报不确定性强的难题。如何通过内容工业化形成持续出品高质量内容的能力,是各家内容平台竞争的核心点,而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文化产业迈向精耕细作时代。
一方面,大数据和AI技术被数字内容平台应用于提升对用户和内容的理解,文化科技成果助力优化内容决策、降低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文化科技成果通过虚实结合技术优化内容创作流程,有效降低文化创意活动的演练成本、创作风险。
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前已经在游戏引擎支持的虚拟仿真系统里排演了12遍,通过“数字表演”使各项环节成本降低40%至90%。
《狮子王》《权力的游戏》等影视剧借助游戏引擎技术助力“虚拟制片”,部分替代实景拍摄,并且让天气、光线等元素更加可控,有效提升了影视行业的工业化能力。
升级视听体验革命
不断满足个性化、精细化的用户消费诉求
内容工业化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满足日益个性化、精细化的市场需求。当前用户希望在文化消费中持续获得更高清的体验、更强的参与感、更多的主动权,在这一趋势下,文化科技成果整体呈现出连接性、交互性、沉浸感等特征。
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技术快速发展,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反馈正在贯穿各文化领域,频繁创造新兴文化热点。
虚拟演唱会、VR演唱会等全面升级传统演出的表现手段,激发文化消费活力,各大电视台借助《唐宫夜宴》《牛起来》等AR舞蹈节目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巧妙结合,引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手段也得到创新升级,如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今年6月推出的“云游长城”小程序,在全球首次通过游戏技术达成了大规模、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文化遗产数字还原。
科技赋能文化自信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也成为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科技赋能,将让数字时代的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激发文化创新发展及其产业实践,并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战略目标、任务及要求。
在近景目标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放眼至2035年,则要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当前,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需要统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数字与文化的关系
数字文化是数字化的文化形态,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舞台。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彰显文化的主体地位,把握数字文化发展方向,防止出现重数字技术、轻文化内容的问题。
处理好数字与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把数字技术与文化繁荣有机融合,让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文化创新,助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数字文化产业是技术引领型产业。技术的更新迭代在推动数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如影响数据安全、文化安全,冲击文化市场秩序等。
特别是数字文化产品具有海量化、实时化、全球化、互动化、移动化等特征,在提高文化传播效率、拉动经济增长、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时,在信息传播、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使用管理等环节加强综合治理,制定相关安全标准,形成完善的数字文化监管体系,为数字文化发展营造安全环境。
共建与共享的关系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字文化建设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发展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享。
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支持和参与数字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参与数字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另一方面,要坚持数字文化发展服务人民,丰富数字文化内容,创新数字文化出版传播形态,努力消弭城乡、地域、代际之间的数字文化鸿沟,让数字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民。
自主与开放的关系
对于数字文化建设来说,自主与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数字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扩大开放,又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要坚持交流互鉴,又要坚持独立自主。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让更多中国数字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数字文化发展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成果、技术成果,实现创新发展。
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一方面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加快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创新中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技术、管理等创新。
结 语
当前,数实融合趋势正从消费端延伸至生产端;文化科技,将促进更多社会要素趋向虚实结合形态,并逐渐成为工业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助力社会生产走向全真互联,在实现沉浸体验、实时孪生的基础上,通过双向交互,对真实世界实现可操作、可执行。
下一代互联网将是前沿数字技术与文化智慧的集成体。未来,在文化科技的助推下,文化产业将实现更广泛的“文化+”,进一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高效连接,以“全真互联”推动组织效能提升,为产业发展模式带来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连接数实融合的广阔未来。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文章参考:
1.《下一代互联网将是前沿数字技术与文化智慧的集成体》腾讯研究院
2.《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人民日报
3.《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自信》光明日报
4.《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的三大趋势》腾讯研究院
5.《文化+科技从“在线”到“在场”》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