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芯片提前进入肉搏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技术大院 Author 技术大院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1158天
【导读】中国AI芯片这个市场正在涌入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初创公司,也包括饱含热情和资金的巨头,而且,新的技术瓶颈也出现了。
AI芯片市场将进入一个洗牌的时刻,那么,AI芯片在中国的这场狂欢还会持续多久?
热钱热土也就看个热闹
近三年里,AI芯片领域的融资出现了两笔超级融资:
初创公司壁仞科技在成立18个月,融资超47亿元,创下了国内芯片创业公司的最大融资纪录
摩尔线程成立不到一年,融资数十亿元,估值超百亿
真金白银不断涌入。根据第三方分析机构统计,仅2021年前四个月,中国AI芯片行业的投融资规模达到89.65亿元,涉及投融资事件20多起。
随着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开始进入IC行业,人才需求量猛增。但是人才培养的速度完全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因此,新进入的企业高薪挖人,高薪抢人已经成为常态。应届生的薪资水涨船高。趋势上看,年薪百万也不是不可能的。
能够拿出高薪的企业有两种:
其一,拿到大笔融资的初创企业
其二,入局IC的互联网巨头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要对得起投资人的大笔投资,技术团队必须建立起来。往往投资人的压力也比较大,一般需要在一定时间之内,建立多少人的队伍。时间一到,是需要向投资人汇报的。因此,技术团队建设,往往比较急。而恰恰这类企业,由于知名度不够,招人还不太容易招到。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就用更高的薪水来吸引人才。如果50%不够,那就双倍。反正投资人的钱是必须要花的。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初创企业都有实力不计代价的砸钱。如果没钱怎么办?可以许诺股份。由于没有上市,估值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招人的时候,可以许诺价值数百万的股份,一样可以吸引很多人加入。当然,到变现的时候,就要看造化了。
另外一种企业,就是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巨头。财富,声望都完全吊打创业公司。无论是老BAT(百度,阿里,腾讯)还是新三巨头(字节,阿里,腾讯),都已经入局。这类企业,资金雄厚,认准一个行业,重金投入,然后将整个行业洗牌。
共享单车,滴滴快滴大战,外卖,这些企业以及代理,凭借雄厚实力,砸入重金,疯狂补贴。一般企业哪里见过这样的世面?要么被收购,要么就得倒闭。
如今,这些企业进入到芯片行业。传统芯片行业,凭借搞芯片赚取的微薄利润,如何和这些互联网企业竞争?
这些企业的海量资金,完全不是来自于芯片,而是流量。
他们可以拿出传统芯片企业难以拿出的薪水,再加上初创公司难以企及的名气,成为了吸引人才无往不利的大招。
芯片行业并不是暴利行业。要不是中美科技战,芯片行业可能根本不会吸引众多人才的注意。
传统芯片公司,像海思这样的,背后有着实力雄厚的靠山的企业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更多的企业一直在欧美等芯片巨头的阴影之下发展。这些企业,可能原本以为自己有了机会,有了出头之日。原本只买外国芯片的设备公司,也开始买国产的芯片了。还没来得及高兴,互联网公司来了。
这就出现了非常吊诡的现象:芯片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芯片公司也打开了市场,结果赫然发现,自己的团队,或被挖空,或集体出走。
以往,芯片公司往往会死于没有市场,如今,他们的死亡的可能又多了两样:
死于没有产能
死于没有员工
很多芯片的工程师,离开了真正做芯片的企业,进入了没有芯片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市场角度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总觉得不太对。
我们来看看美国。芯片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似乎分工更加明确。微软也走硬件,但是xbox的芯片还是找的AMD来做,而不是自己招人。facebook没有听说搞芯片。google确实有这方面的消息。但是主要还是研究性质,可以理解为众多前沿方向之一。
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芯片公司强强联合更好一些,而不是重复建设?比如阿里平头哥前身是阿里收购的中天微电子,经过整合发展而来。吞并是一个方式,但是个人认为更好的方式是,类似于微软和AMD的关系。让芯片公司为自己定制专用的集成电路。
互联网企业,赚的是快钱,芯片,却是需要长期的投入,却往往看不到什么利润。互联网企业现在可以重金砸向芯片,如果不见什么利润的话,会不会始乱终弃,最后搞得一地鸡毛?那就真的是历史的罪人了。
让泡沫再飞一会
正如前文所说,各种相关不相关的公司都开始涉足芯片,造成的结果就是原来真正做芯片的公司被挖的肉疼。
招聘网站有数据显示,刚毕业就可以达到50万。而这50万,据说仅仅靠刷题刷了半年就做到了。
50万,到印度,是不是可以组一个团队了?
从工程师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薪水高一些,这无可厚非。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风险正在孕育之中。
薪资暴涨,表示需求远大于供给。然而,很多需求其实只是重复建设,反而让真正的需求难以满足。
西方的芯片公司忙着合并,收购,做整合。而国内的公司趋势却相反。原有大公司团队纷纷出走,成立创业公司。原因很简单,融资太容易了。
假设,一个公司的一个soc团队出走,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这家公司做的东西必然也和之前从事的方向接近甚至相同。芯片都是低水平重复,这不就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吗?
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效果。只不过,重新做了mask,foundary受益了;重新买了EDA软件,EDA公司受益了;重新买了IP授权,ARM这样的IP公司受益。
思来想去,这受益怎么还TM是国外的公司啊?
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一些国外的芯片被替代,但是大量的浪费也是必然。不只是资金,人才浪费也极其严重。
抢人风潮导致员工离职率高。可能刚刚入职一年,一个项目没做完,又被挖走。没办法,薪资跳涨啊,然后这位员工又开始到新的公司熟悉环境。
人才其实一直在空转,一个行业成这样绝对不正常!
马斯克曾在推特上谈及为什么要做AI芯片——要解决自动驾驶问题,就必须解决真实世界的 AI 问题。需要拥有很强的 AI 能力以及超强算力,一旦拥有了解决上述问题能力的AI芯片,其他的(能力)不过锦上添花。
算法早已不是制约AI发展的瓶颈。业内对此已有共识。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1)上,AI芯片取代算法公司成为绝对主角。
一个确定而巨大的应用场景是AI芯片的关键。
好赛道永远不缺资本,AI芯片行业确实有机会,目前也出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这个进程比预想中来得快,相比于2018年中国在AI芯片上的狂热,如今,谁能率先落地产品、构建生态,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突围。
三年时间,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已经能够跑出产品、推向市场,而没有场景和产品的AI芯片公司当下很难拿到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了。
只是现在整个圈子热钱依然多,裹挟了许多国民爱国情感在里面,泡沫可能还会再飘一阵,但是这种热情的背后透露出来的是急功近利的产业氛围,不会飘太久。
提前进入肉搏战
如果盘点当前中国活跃的AI芯片公司会发现,这些公司基本成立于2018年前后。2020年开始,主要融资都发生在相对成熟的企业,基本已经获得了1-2轮,甚至2轮以上融资的AI企业,这一趋势在之后的两年里更为明显。
这与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同。美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浪潮,而最近一次起始于21世纪初,时间上要比中国早,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开始进入平稳期,并着重于在实际工业(如自动驾驶、语音及图像处理、服务机器人等)中的应用。
美国AI芯片企业NeuronBasic Technology首席科学家王红卫表示:虽然AI的第三次浪潮得益于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但美国的创投圈对AI芯片概念的初创公司兴趣不大。这是因为他们清楚:
如果要将复杂的AI算法运行于芯片上,需要用到最先进和复杂的芯片工艺,从而需要巨量的投资
另一方面,半导体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夕阳产业
这种情况下,高端AI芯片,一般会被纳入到大公司下面去做。
反观中国,AI芯片概念在开始中国火起来的时间点恰好是AI算法公司进入残酷淘汰期,由于专业的半导体产业投资人看到这个趋势更早,2017年,他们已经在开始看和投一些AI芯片公司了。2018年,一些非半导体专业投资基金开始进入AI芯片领域。
很多AI芯片公司都是先选择从较为简单的云端推理芯片入手,不论是AI推理芯片公司,还是AI训练芯片,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只是,在赢家通吃的芯片行业,一场竞争激烈的淘汰赛必将发生,谁能生存到最后?
有新型算法,为了这个算法专门做一款AI芯片,但没有场景的公司,专业的投资人现在已经不会再投。可以这么说:没有产品的AI芯片公司很难再拿到融资了。
握着“金刚钻”,还找不到“瓷器活”的企业,淘汰是必然选择。
AI芯片初创公司在彼此肉搏的过程中,还不得不面对巨头的兵临城下。当拥有数据绝对话语权以及经济实力的巨头进军AI芯片,意味着对于AI芯片初创公司,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大。
许多人担忧,这样的情景与2016年那场AI算法泡沫破灭有点相似。一旦数据巨头也进入AI芯片领域,对于这个领域的初创公司来说,是否也面临曾经AI算法初创公司所面临的窘境和瓶颈——要么被吞并,要么被淘汰。
结语
热火朝天的AI产业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AI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50年代,AI从诞生到模拟人,最后失败了被冷落
第二次是60、70年代,专家系统的热潮
第三次是80、90年代神经网络兴起
每一次,都是在理论认知突破后尝试场景化、硬件化,又都由于理论的局限,造成产业的退潮。不过,这一次,AI产业的浪潮与以往不同。半导体产业的飞跃极大推进了AI理论的场景化、硬件化。再往后,AI产业发展的根本瓶颈已经不是芯片技术本身,而在于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的,对架构的突破。
基础理论上的瓶颈反映到当下AI面临的挑战中,在找到具体应用场景后,AI公司往往需要面临三大难题:
功耗问题,以自动驾驶为例,当理论上已证明算法可行,但把算法放到真实场景中,在车内测试,现实情况是,一旦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航程旋即大幅度缩水
本地化问题,如果将算法和数据都放在云端,一旦网络出现问题,车的安全就失去保障,故而在实际场景中,必须有本地化处理的能力
突破时间的限制,所有AI实际场景应用都有时间限制,而现在的云端算法往往还不够快
除了底层的理论突破,还有一点我们要明白:芯片的发展已经逼近物理极限。未来行业竞争所受到芯片制造工艺的制约已经不大,芯片将要往应用方向走,降低功耗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AI芯片优化的方向。
谷歌和亚马逊,这类平台公司建了很多超算中心,已经在很早就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算力翻倍,除了硬件成本要翻倍,电力供应和电费成本更是个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理论的突破,因此公司都开始在大力支持从芯片技术到算法理论的创新,以此应对升级算力中能耗的挑战。
虽然中国AI公司在应用场景上走在世界的前端,但同样需要意识到的是中国在AI前沿基础研究上明显落后于国外。创业公司在算力的比拼和角逐中,更要对现有AI理论的局限和边界有清醒的认识。
AI芯片市场将进入一个洗牌的时刻。回到笔者在开头提到的问题:AI芯片在中国的这场狂欢还会持续多久?
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很重要。一位产业投资人如此描述这种商业模式,做AI云端训练芯片,一定要跟客户紧密绑定,你想用什么我就做什么,边挣钱边迭代,我做的比你快,比你自己做更省钱,成功几率更高,这种合作模式就能够持续。
但如果一家AI芯片的初创公司的模式是,告诉客户自己的技术很厉害,你需要给我付钱,但是我们需要做一些研究,需要一段时间。这种科学家思维的做法,在讲求效率和利润回报的商业社会,很难闯出来。
虽然目前资本市场热钱还很多,泡沫还需要膨胀一阵,但笔者认为将会很快进入冷静期。如今,专业投资人对于有算法但没场景的初创公司已经不会再投了。在“老大吃肉、老二喝汤”的半导体行业,头部效应明显。AI芯片本身有多个产品线和赛道,每个产品线里最后会跑出来两三家公司,这是将来的格局。
----------------------- END-----------------------
推荐阅读:
芯片刚从香港到搬到深圳、东莞,又要连夜搬走
中国存储的千钧一战
Figma封停大疆等账号,国内有替代吗?
中兴咋了?
俄罗斯芯片为什么不怕制裁卡脖子?
被美国科技巨头“群殴”的俄罗斯,“科技自立”得有一个新思路
别光盯着马斯克了,中国的“星链”刚刚上天
中办协发布: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运行情况
“科技制裁”中的俄罗斯,能教会我们什么?
大把AI芯片公司将倒在2023年
是说芯语转载,欢迎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