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歪(杭州基地月度营营员) 图 / 张进
我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早在高中阶段,我就出现了抑郁情绪,但自己并未发觉。2020年的新春,阖家欢乐的时节,我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我终日卧床不起,家人整天愁容满面。春节过后,病情加重的我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进行物理治疗、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经过43天的努力,我终于病情平稳、顺利出院。而到了7月份,新加的药物氟西汀让我出现了转躁的情况,因此诊断被修改为双相情感障碍,药物也增加了碳酸锂、拉莫三嗪等情绪稳定剂,几周后情绪终于恢复了正常。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的情绪总体平稳,进入了康复阶段。这好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尝试进行心理治疗,一路寻觅而来,至今已经历了九个咨询师,就让我把这些故事一一道来。
高三正是学业和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是在这时,我遇见了我的第一位心理咨询师。她是一位年轻的女士,有着甜美的笑容和好听的声音。她是我妈妈在医院的同事,于是,在她的面前,咨询师的身份被同事阿姨的身份掩盖了。在对话中,我表现得活泼开朗,甚至与往常的自己相反,我们有说有笑,谈天说地。临走时,阿姨对我妈妈说:放心吧,孩子肯定没问题!就这样我的第一次咨询结束了,轻描淡写,却也有一丝失望:为什么您没能看出笑容背后的我呢?转眼间到了研一的期末,那时正值我第一次抑郁爆发,整天躺在床上起不来身,也难以与人交流,我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我想要思考原因,可是我的大脑一片浆糊,我想要读些励志的文字,可是我读起来费力且费解。迷茫无助之中,许是残存的求生欲,让我搜索了线上心理咨询渠道,下载了咨询APP。第一次自主咨询,我没什么经验,便选择了一位合眼缘的咨询师。她的照片是一张生活照,看起来朴素自然,不似那些职业照,光鲜而疏离。此时,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急剧衰退,我磕磕巴巴地诉说了我的状态。这次咨询以我的自我倾诉为主,咨询师并没有说太多,但是她拥抱了我的情绪,给了我关怀与安慰。原本我以为我们的关系可以持续下去,但是敏感的我还是察觉到了她语气中的急切与她自身疲惫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当咨询进行到尾声,大家都放松了下来,我们再度提起之前提到过的糗事,原本温和认真的她笑了起来,那是个狡黠而轻率的笑,暗示了她此前的一脸关切是职业化的表情,现在才是她真实的想法。我也在想,自己对咨询师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些,但那一丝不适还是如鲠在喉。于是,我选择了逃跑。第三位咨询师我已经有些淡忘,那是在上次的逃跑之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我,继续寻求答案和帮助。由于没有选择告诉父母,只能自己承担咨询费用,于是我在APP上选择了较为低价的咨询师。生活费加助研津贴,再减去日常所需,一个月只能咨询一两次。于是我就这样艰难地维持到放寒假。这几次的咨询同样是不痛不痒,但是能有人诉说,还是让我安心了不少。寒假回家之后,和父亲的一次冲突让我病情加重,我躺在床上一边留着泪,一边在平台上给咨询师留言:对不起,我实在无法做咨询了,谢谢您过去几次的帮助,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第四段咨询关系则在开始之前就夭折了,当时父母已经知道了我的情况,也诊断出了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但是家人认为不严重,也不想给我贴上抑郁的标签,于是便托人联系了一位三甲医院的心理咨询师。但当时我已经处于完全无法沟通的状态,于是此次咨询只得作罢。之后我就住院了,医院的心理治疗师是一个温柔的大姐姐,有些大大咧咧,许是因为年龄只相差十几岁,所以偶尔在听我诉说时,看到她玩玩手机,我倒也没有介意。这位姐姐帮我梳理了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创伤,进行了沙盘治疗和家庭治疗,帮助我和父亲实现了和解。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姐姐,出院之后,每个月去医院开药时,也跨城去找她做咨询。但是渐渐地,我发现由于她自身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她不再能解决我的问题了。我认为她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她则认为我的问题不是问题。就这样,这段咨询关系也渐渐停止了。还是在我住院治疗的医院,妈妈又找了一位不同流派的咨询师让我试试,这位咨询师很自信,她知道我是被动前来咨询,她也很有信心,认为通过一次咨询就让能我化被动为主动,继续选择与她合作。她散点式发问,我一一回答,但时间久了,我便觉得这些毫无逻辑的发问十分乏味,扑面而来的掌控感和灌输式的道理,也让我颇感不适。于是,仅仅一次,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第七位咨询师并非科班出身,她身在国外,是妈妈的瑜伽老师介绍的。这位咨询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满满的生活热情,每次咨询都能感觉到满溢的能量穿透屏幕而来。她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鼓舞。此前医生说,我的抗压能力不行,未来可能不能从事压力比较大的工作。但咨询师说:不是你抗压能力不行,你的抗压能力很强,只是你就像一只绷久了的弹簧,自然失去了弹性,但是只要放松下来,做到张弛有度,你就会恢复弹力,这样的对话。有时欣喜,有时体悟,每次咨询都让我十分期待。但当我谈及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等话题,尤其是当我流露出消极念头时,她则转而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展开说教,于是我只好继续寻找其他人探讨这些问题。第八位咨询师是妈妈在另一个心理咨询APP上找的,这是一位北大博士毕业的咨询师,已经担任督导多年,咨询费自然也是不少,每次1000元。妈妈认为这位咨询师很权威,让我一定要多坚持几次,资金方面她来支持。但我尝试沟通下来,发现她的确很权威、正统,但是又过于教条,每次都要翻着书问我:你是哪一种?可我觉得就像一个人生病不会照着教科书生一样,人的心理也是多样的,又怎会条条与书本相符呢?于是勉强咨询了几次,这段关系便终止了。而我目前的咨询师,也就是第九位咨询师,是我自己在心理咨询平台上找的。她的简介里说道,她也曾经是一名患者。我想有过患病的经历,应该能比一般的咨询师更能理解我吧,于是我们的咨询关系就这样建立了。这位咨询师说话慢条斯理,每个问题她会思考很久,但随后说出的一两句话可能就正中靶心,她也会给我留足反应的时间,在与她的沟通中,我自己也会有许多启发和体悟,在听到我的反馈时,她有时也会很惊喜地说:太棒了!就这样,好像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一样,我们的咨询一直朝前推进。有一次悟出的道理,我很想在生活中实践一下,于是我们商量着先暂停几次,等我在现实中试过以后再向她反馈,目前的我也还在实践中。漫漫咨询路,真希望早日找到对的那个人呀,也希望我现在的咨询师就是那个对的人。
3月初,我来到了渡过杭州基地,参加首期成人月度营。在一次课堂中,张进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心理咨询的话题,讲解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咨询需求的层次,心理咨询的流派等内容。在课堂上,大家自由讨论,每位营员都分享了自己过去参加咨询的经历和感受,我也向大家讲述了我的体验。听着张进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分享,再回顾自己寻找咨询师的过程,我也产生了许多共鸣与体会。心理咨询师很多,找到匹配的咨询师却很难,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咨询师才是适合自己的?又要如何去寻找呢?最合适的咨询师不一定是价格高的,不一定是最权威最专业的,也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而是你能全然地信任TA,将自己交付于TA,同时也愿意接纳TA的一些小小瑕疵,并且不会感到不适。而TA也能全然地接纳你的一切,同时能够回应你的咨询需求。而一段好的咨询则一定不是单向的传播和灌输,它可以是情绪的释放与承接,是能量的传递与流动,是启发与感悟,是双方合作完成的作品。寻找合适的咨询师,按照张进老师的观点,是要做到“以我为主”,把自己作为咨询的主体和中心,围绕自己的咨询需求去寻找匹配的咨询师。在我的理解来看,这一方面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明确自己的类型和需要,主动了解不同的咨询流派,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主动配合咨询过程的展开。另一方面则是要照顾自己的心理需求,哪怕是一些稍显任性的需求,甚至是咨询师的性别、口音,这些小小因素可能就决定了我们能否全身心的投入与配合,是否感到安全与放松。这时候可能只是刚刚知道了心理咨询,还并不了解它的原则、作用、开展方式、具体流程、不同流派、咨询费用与时长等等。而对于自己,这时候也只是感觉内心压抑痛苦,想要倾诉、想要求解,或者只是接收到了别人的建议:你去做个心理咨询吧!但此时自己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问题,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前者需要我们查阅资料、提前熟知,后者则需要我们探寻内心、自我梳理,如此知己知彼,方能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打下基础。了解了基本的知识和自己的需求,接下来就进入选择阶段,是线上还是线下,是本地还是外地,是医院的咨询师、平台的咨询师还是工作室、咨询APP上的咨询师,需要提前做好功课,看看咨询师的介绍,是哪种流派,擅长什么方向,做过哪些培训和督导,咨询时长有多久等等。另外也要考虑咨询师的外形和性别,看看是不是自己能够接纳和信任的类型。在地理位置和经济等方面也要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可以耐受的咨询价格和空间距离,以保证咨询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初步选择了自己心怡的咨询师后,就要开始进入咨询了。前几次咨询,以了解情况为主,可能难以深入问题,但这也是一个相互磨合,以及检验咨询师与自己是否匹配的良好机会。有时第一次咨询就能让你决定是否要和这位咨询师继续合作,比如TA是否是高高在上的,TA是否一直在灌输道理,TA是否给你造成了二次伤害等等。而经过几次咨询后,你应该也能大致了解,这位咨询师能不能触发到你,能不能呼应你的需求。如果你觉得咨询师可以信任,但是还有一些小小问题的话,也可以主动提出,彼此商量,相互磨合,从而使得双方更加契合。清晰的咨询需求的确十分重要,但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的认知都如此清晰,因此我们也可以在无目的但有觉得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去找咨询师把把脉,就像门诊的预分诊一样,好让你知道自己应该属于哪个科室。当然能否找到合适的咨询师也有很多其他因素,甚至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只有结合多重因素之后的相对最优解。也祝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不断自我探索、自我成长!
相关阅读:
伊林:用三个比喻告诉你,什么是心理咨询
中医与生态疗愈的结合
时间:待定
(根据疫情防控政策确定)
三年来,渡过围绕“生态疗愈”理念,做了大量的探索试验。传统中医“身心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生态疗愈”的理念相当符合。
今年,渡过杭州基地正式运营,并顺利举办了第19期线下营和首期月度营。这里背靠青山,面朝溪流,阳光充沛,稻田、鱼塘、山溪、果园、茶山,依次展开,活动和起居的场地分布其间,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是中医疗愈的良好场所,我们在此尝试把中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纳入渡过“生态疗愈”体系中。
点击下图海报,了解详情、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