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清明版】为他人的不幸而痛苦,是身为人最基本的良知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文 / 瑞宽


一  


从开年至今,对于很多关注社会新闻的人来说,是一段煎熬的日子,尤其是不久前的东航空难,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常。


空难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对罹难者家属的几段采访报道,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中一个问题是,通过煽情、渲染这些不幸,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是否值得。


这个问题是有讨论意义的,面对这些强烈冲击,不少人难免会陷入低落、焦虑,甚至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那么,像这样的报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质疑的那样,是“毫无意义”、“贩卖情绪”,甚至“吃人血馒头”吗?


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我的一个熟人,对于这些报道的看法。


“我从最初看到飞机失联报道开始,就在时刻关注它,一篇一篇的报道,坠机地点村民的证言,还有民航从业者的初步分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灾难是真实的、残酷的、不可挽回的。看到家属的讲述后,我反而平静了一些,家属自愿讲述自己故事,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是一种‘帮助’,我们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就没有那么无助。”


原来,讲述者通过被读者们看见,缓解了悲伤;读者们固然受到“命运无常”的冲击,却也通过“帮助”他人,获得了力量,不再孤独,不再无力,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彼此反馈。

这段回答,忽然让我有所领悟:人生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是任何人都能感受的焦虑,只是平时我们都在回避它,或者说,用自我催眠的方式,不去想它而已。

在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或成功,或不成功,然而,面对无常的命运,我们的每个人拥有的,只是无比脆弱的血肉之躯而已。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更多的才能想到,彼此守望相助。

当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是一样的”,彼此接纳的时候,焦虑和痛苦,反而转化成了力量。

二  

但是,灾难过后,日常的生活还要继续。无论灾难报道从人心的角度,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力量,这些冲击自身,对人心理的影响,仍然是应当去认真面对的。对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偏于敏感,甚至本身就受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尤其严重。

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担忧与焦急:再怎么说,这些灾难落到自己头上,是低概率的事,可是如果我的孩子因此不能好好学习,影响了前途,他们百分之百会过不好,我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这一点呢?尽管这些说法可能会让人不适,但从事实判断的角度看,确实大抵如此。

结合前面的体会,我来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作为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种痛苦,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孩子会产生这种情绪,是因为你的孩子有基本的同理心和良知,尽管在这一刻它可能是不利的。

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要说:“这些东西和你有什么关系”、“不看就行了”,更不能说“你要是收不了心,百分之百就完了”这样威胁的话,而是先真诚地赞赏、夸奖他的善良,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怎么尽快化解负面的情绪。

甚至,只要自己的情绪得到父母的理解后,孩子就会好受大半,父母说不定什么都不用做,孩子就能恢复正常。

事实上,心理学上有一种“移情”的现象,孩子之所以对空难的新闻这么敏感,可能会与孩子之前遭遇过的心理创伤有关。除了因事故失去亲朋好友的往事,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曾因为一场意外,耽误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遭遇责骂;或者因为童年时父母的一些偶然疏失,导致严重分离焦虑,看到新闻中因失去亲人而撕心裂肺时重新激活出来,等等。

这些隐藏的创伤,孩子平时或许不好意思在旁人面前说出来,甚至他们自己也未能意识到。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导致病人就医的症状常常是压抑的本能冲动寻找满足的方式。”

于是,这个事件,反而可以成为一个机会,把多年的心理创伤一并治愈,当然,这就有赖于更加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了。

三  

当然,即便有再真诚的理解,以及再高明的心理干预手段,被负面情绪缠绕,终究是一件不好的事。特别是哪些面临毕业、升学,竞争压力极大的青少年来说,这个问题更加急迫。

因此,如果孩子真的要在几个月后,面临一次大考,那么,为了准备这次考试,有的家庭会做出约定,在考前一段时间,不去关注任何社会新闻,以专心备考。我觉得,在“内卷”竞争极为激烈的当下,这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孩子违反约定,看了新闻,导致情绪失控,确实可以就事论事地批评。但是,在批评之前,也要先肯定孩子这种情绪的合理性——肯定孩子的善良与批评孩子失约,这两者互不矛盾。

可是,不少家长可能会从孩子的这次失约开始,一件一件数落孩子的不是,否定孩子,甚至认为孩子心情不好,是“不想好好复习的借口”。

这种方式的危害,首先在于,并不能真正平复孩子的情绪,反而会让事情更糟:连爸妈都不能和我站在一边,我更加无助、更加会被无常的命运给淹没。

更可怕的是,孩子即使暂时压下了情绪,却可能因此逐渐失去了对善良、彼此守护等美好事物的期盼,造成人格不健全,甚至未来可能彻底沦丧良知。

我想,孩子知道这个新闻后,还能像个没事人似的,反倒有些让人担忧:如果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有起码的理解和共情,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会做出怎样的事?会怎样对待年迈的双亲?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样说孩子的家长,一定不爱孩子。一方面,家长希望借助打压、否定,让孩子学会服从,学会服从,就更能听自己的话,听自己的话未来就能成长得好;另一方面,因为家长自身难免也会焦虑,通过确立自己的权威,也能增加一点安全感和确定性。正如善良和失约可以共存,这种打压否定的教育方式,也完全可能和爱孩子并行。

只是感叹,这种思维方式的惯性过于强大而已。

正值清明时节,以本文哀悼今年3月21日东航空难的132位遇难同胞。


相关阅读:

绝望并未炼成朴槿惠,只是给天下父母以警示
孩子总是撒谎,是因为“少挨了一顿打”吗?
关于躺平,关于生不生孩子
你的拥抱,拯救了一个将死之人
感谢妈妈,在我受委屈时站在我这边

妇女节专题:女性罹患抑郁的危险,比男性高5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