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罪感是良知,耻感是笼子,无问西东。

老稻 告别的年代2021 2021-12-02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已尽心竭力,但面对的,依然是外界铺天盖地的指责。

怎么办?

欧美人可能会骂一句“WTF”,然后该干嘛干嘛。

日本人可能会自杀谢罪——2020年疫情来袭之初,日本一位参与撤侨的年轻官员就因此自杀。

欧美人的反应是典型的“罪感文化”:按照心中的绝对道德标准行事,如果无愧于心,就不太在意外界的评判

罪感文化,是对源于基督教的、整个西方文化的概括。

日本人的反应是典型的“耻感文化”:注重廉耻,但这种廉耻多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实现,所以,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

耻感文化,是对源于儒家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概括。

耻与罪

生命宝贵,自杀不对。但这并不能说,耻感文化不好=低级;罪感文化好=高级。

耻感文化,就是整个社会已经形成的共识、道德标准、公序良俗等,对个人行为的一种约束,是法治之外的另一条社会治理轨道。

耻感文化的缺陷在于:

由外界评判左右着自己的行动,缺乏个人主张;如果不为人所知,罪错感就会减小很多甚至消失。

罪感文化,存在绝对的道德标准,这个标准是由上帝建立的,他人不容置喙;一旦犯错,即便不为人知,内心也会痛苦自责。

但是,罪感文化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所谓“道德的绝对标准”,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由上帝建立,每个人对此的信仰程度、理解能力也有差异。所以这里有两个疑问:

基于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准,靠谱吗?

自己错了而不自知,岂不是要一条道走到黑?

中国传统中的“罪感文化”

中国自古也有“罪感文化”的。只不过与西方的“罪感”有点拧着:

西方是:干了坏事,即便没人看见(指责),内心也有罪恶感;

中国是:即便没人看见(指责),也不能干坏事;

其实都是强调个体内心的是非观,一字以概之就是“怂”——跟从自己的内心。

如:

“虽千万人吾往矣。”——战国 · 孟子

百度百科解释为形容“勇往直前”,并不准确。这句话本意是说,如果觉得自己是对的(“义之所在”),即便有千万人反对,也要勇往直前。

“君子慎独。”——西汉 ·《礼记》
“君子不欺暗室。”——唐 · 《敦煌变文集》

意思是,独处的时候,即便没有别人看到,也要依据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行事。

到了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就是在儒家程朱理学的“耻感文化”中升华进化,从外在的约束,转而向内求,强调“良知”——也就是绝对道德标准的作用。

“人之所不虑而知之者,其良知也。”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致良知。”

不需要上帝,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外界如何要求、评价,问问自己的内心,可能已经有了判定。

在一个正常的文明社会里,良知大部分时候与外界价值观一致,极少数时候相左——比如审判柏林墙守卫的故事。

(注:守卫柏林墙的士兵在法庭上申辩说,向试图翻越柏林墙的同胞开枪,是他的职责所在;法官回答:开枪是职责,打不准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西方的“耻感文化”

西方重视法律和契约——这种来自外部的约束,可以说是“耻感文化”的另一种应用。

法律和契约的存在,本身就证明:单纯依靠“罪感文化”即个人道德,来治理社会,肯定是不够的。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耻感”与“罪感”,并非东西方各执一端,而是共同存在,并行不悖,缺一不可。

那么,回应一下开头,“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耻感与罪感的合理分工

首先声明,以下部分只是我个人的思考和浅薄的见识,不一定对。这么大个题目,真正能够解题的是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我深知自己差得还远,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肉食者,也就是掌握公权力的人,“耻感”更重要,也就是要多一些来自外界的监督和约束。

本身就高高在上的群体,其内心的“罪感”是不靠谱的,我们既不信任,也不依赖,我们要把它关在“耻感”的笼子里。

所以,以儒家流派为例,宋明理学的正确教化对象应该是:庙堂之高。

匹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天然受到“耻感”的约束,倒是应该多一些“罪感”的勇气和担当——职务身份、社会身份之下,多审视、修炼作为一个人的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格物致知,致良知,更适合我们这些处江湖之远的普通民众。

致良知(南野治印)

总结一下,

我们应该“致良知”,造个好笼子。

【插播一条广告,上图篆刻作品“致良知”为南野出品,此人善于布局谋篇,作品构思精巧,个性十足,明显异于普通工匠的呆板、僵化,得到我很多朋友的好评。如果想定制一方充满设计感和艺术感的人名章或闲章,戳此:印章定制说明
相关阅读:

【老稻简介】70后,北京人。王阳明门下走狗,汪曾祺门下走狗,齐白石门下走狗,罗大佑门下走狗。

【公众号简介】兴之所至、不预设立场的时评与杂谈。相信良知的力量,推崇温和、理性、宽容、妥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