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中客居然成了个贬义词?
2021年的中文互联网,什么样的文章最受欢迎?
情绪浓烈、立场鲜明、观点激烈的那种。
与之相反,理性、中立、客观(简称“理中客”)的文章特别不受待见。
岂止是不受待见——理性即诡辩,中立即没有立场,客观即是非不分。理中客就是和稀泥、骑墙、墙头草、非蠢既坏、屁股歪了。
无论在“批评派”还是“歌德派”中,理中客都成了一个贬义词,往往被人用嘲讽、蔑视的口吻抛出来。
理中客,真的(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吗?
0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从字面意思看,理性、中立、客观三个词,无论单摆浮搁、还是组合在一起,都不是贬义词。
理性与感性相对,是一种依据事实和逻辑认知事物的方式;
中立与选边站队相对,不预设立场,不用屁股决定脑袋;
客观与主观相对,即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测,不揣测动机;
0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然而,这个词一度被玩坏了——被那些自诩“理中客”的人。
基本上,凡是嘴上自我标榜的,现实中都走向了反面:
理性变成了不顾逻辑的诡辩;
中立只存在于表面,实则已预设了立场;
客观变成了选择性失明,断章取义;
说穿了,不过是缺什么吆喝什么,以图占据言论制高点罢了,与理中客的原意背道而驰。这种情况,有点像“正能量”一词。
03 既不要山,也不要水
再然而,变味儿了。出于对上述假“理中客”的反感,不少人走向了真正理中客的反面——情绪宣泄、预设立场、主观臆测反而成了“政治正确”。
无论对待人和事,大家往往不假思索地将对象简单化、符号化,立刻选边站队,寻找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证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展开斗争。
原因之一,这样做太爽了。
理性太累,客观太麻烦。而直抒胸臆,一浇心中块垒,岂不快哉?
大部分网友上网交流,本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或认知提升——人家就是为了表达、或发泄情绪来的,要的就是一个爽。
很多自媒体写手深谙此道,他们的写法就是替大家把话说出来,把情绪宣泄出来。
理性、客观地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原因之二,这就是一种价值取向。
有人就是推崇激进愤怒、立场坚定、主观判断;拒绝理性、拒绝中立、拒绝客观——黑白分明,爱憎分明,快意恩仇。
往往把事物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高度,然后绝不动摇。
理性、客观地说,这也是人家的自由。
最近的“程李之争”,当我看见王歪嘴挺李的文章时,面对文中疑似“结论先行、煽动情绪、主观臆测”的内容,我自己也犯了同样的毛病——用我反对的方式,来反对我反对的方式。
是的,我对王歪嘴所有的指责,都不够理性、中立、客观。
我错了。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这番不理性、不中立、不客观的批评(或谩骂),却被人指责为“理中客”。
其实,错的是我,而不是理中客。而我恰恰错在,不够理中客。
05 理中客与辩证法
辩证法讲究把事物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好,有坏,对立而统一。但这与理中客不是一回事。
一分为二看似理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刻意的结论先行,有时符合客观事实,有时则不符合。必须实事求是,但未必要一分为二。
比如我认同,《二十四孝》这种垃圾,不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分为二地看待。厅堂之上的中华美食多得很,没必要把大便池里的食物残渣费劲地挑出来,恭恭敬敬地吃。(参见《去死吧,24孝》)
但《二十四孝》毕竟只是一本书,一本明明白白摆在面前,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翻烂了的书。人则复杂得多,很多内涵永远不为人知。
比如这次程益中把大眼骂了,骂得很无理,很反智;而大眼是好人,所以程就一定是走狗,过往的一切就被解释为卧底,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至少就目前看到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据,并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
我一直很喜欢大眼的仗义执言,喜怒笑骂;也敬佩程益中多年前的义举。程对李的警告与攻击,确实不堪,但仅凭此,就让我认清一个“从头坏到脚、从往坏到今的潜伏的敌人”,不可能。
不过,程李之争让我更清晰地看到,无论谁,都是人,都难以免俗。
06 理性与感性
理性的批评并不比感性的愤怒来的高级。
这个有点儿像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有个段子说,当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登上真理之峰时,发现神学家们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就是说,理中客地分析、研究,最终的结果可能与别人感性、直觉得来的一致。
所以,跟随感性、立场、主观,还是跟随理性、中立、客观,这是一个选择。
你有你的选择,而我,选择王建国理中客。
想拥有这样的私人定制的印章吗?戳此 ↑
或加V:hanshuo0690
【公众号简介】兴之所至、不预设立场的时评与杂谈。相信良知的力量,推崇温和、理性、宽容、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