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中介的活不好干了,以后的路要靠自己

小炒君 小炒说 2022-07-20

只谈经济,不扯其他。


在工作中,每个公司的业务员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找到客户?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有人引荐,这个推荐人就叫中介。


中介负责撮合交易,从中抽取佣金。


在历史的长河里,大陆是客户,西方是业务员,香港就是那个中介。


这个中介的幸运在于,客户是最大的客户,业务员是最牛X的业务员。


1转口贸易


1840以前,香港就是一个贫瘠的荒岛,只有3000多渔民。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占据香港,香港正式成为英国在远东贸易的桥头堡。以后英国运往中国的所有商品(包括鸦片),都是先送到香港,再销往大陆境内。而且,它是一个完全的自由港,货物自由进出,不收关税。


一下子,西方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在香港汇聚,与转口贸易相关的船运、码头、金融、邮电等现代事物也应运而生。


以转口贸易赚取货物差价,香港的繁荣逐步出现。19世纪末期香港占据中国大陆进口额的50%左右,峰值为56%,占据大陆出口额的40%左右


一个弹丸之地,手握如此庞大的贸易量,想不富都难!


香港的这种繁荣,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荷兰的迅速崛起如出一辙。


为什么香港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而英国其他殖民地不行?


答案显而易见,香港的背后是人口占全球1/3的巨无霸中国。


为什么被占据时间更久的澳门不行呢?


答案也很简单,葡萄牙风光一个世纪不到就歇菜了。


1936年汇丰银行


2加工贸易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将中国看成完全的敌对国家,对大陆实施封锁。新中国便寻求与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贸易关系,从1950至1954年,双方贸易额平均每年高达11.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60%。
香港则受到严重打击,转口贸易急转直下:三年间,外贸总额下降37%,内地从香港的进口更是暴跌76%,此后几年不到1亿美元
大陆与西方国家的禁运一直持续到70年代,内地从香港的进口一路下滑至0.1亿美元以下,只有1951年的0.023%
香港的转口贸易跌入谷底,贸易企业纷纷倒闭,香港的经济一片萧条。
躺赚不可行,中介必须寻求转型,不能停留于拉皮条阶段,要有点技术含量,于是香港想到了加工贸易

不搞倒买倒卖,而是把货物进行加工制造再出售。

香港的这种经济转型,也有自己的先天优势,那就是从大陆涌过来的大量企业家,他们汇聚在香港,带来了丰富的资本和技术。
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例。

香港的第一家玩具厂、第一家塑料厂就在这个时候建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起飞。那个时候的大陆人喜欢偷渡到香港,就是因为香港的制造业繁荣,找工作很容易。


60年代的香港


1959年,香港的加工产品出口产值占到贸易总额的69.6%,而转口贸易只占30.4%,可见香港很快就完成了从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的转变,经济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变。


1970年,它的制造业一度占到GDP的30.9%!


香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次自我奋斗的经济转型,便是狮子山精神的来源。


在一些港人心里,香港最根本的“原材料-加工-出口”产业链靠的是西方的开放市场,所以香港崛起与大陆无关,但他们忽略了基本的两点:


1、大陆资本家将民国时期积累了几十年的资金和技术带到了香港,香港崛起的源头是大陆民族工业向香港的大规模转移,这就是纺织业成为香港经济基础的原因;


2、香港始终有大量从内地偷渡进入的廉价劳动力,这是香港相比其他地区的独特优势。


所以,没有大陆,你用什么崛起?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3年邓小平访美,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和解,直接“打乱”了香港的发展路径。


当时的亚洲四小龙都遇到了产业升级的问题,他们先后向重工业和高科技发起冲击,比如韩国汽车、台湾芯片、新加坡精密制造。按照正常逻辑,香港也会朝这个方向进化。


但是,刚开放的大陆释放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极大冲击了香港的实业,他们纷纷迁往内地


仅仅10年,大陆的港资企业达到14万家、投资额800亿美元,珠三角就超过10万家。到1996年,港资占到内地外商投资的60%,其中80%都给到了邻居珠三角,珠三角的港资企业有40多万家,直接雇佣员工400多万,1996年一年就投资了600亿港元。


港资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外资里规模最大的N0.1。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香港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23%,下滑至1990年的17%,到1997年不足8%,现在不足1%。


所以,香港没有制造业,是有客观原因的,改革开放决定了它没有发展制造业的空间。


珠三角的繁华,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没有香港的产业转移,哪能万丈高楼平地起?


我们也能看到,改开之前,大陆企业向香港转移;改开之后,香港企业向大陆转移。这种候鸟般的大规模迁徙,背后是经济上的互相成就和两岸的血浓于水。


这就向香港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香港的经济走向何方?港人很智慧,顺势就找到了金融这条路,走向了与韩国、台湾和新加坡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3转口金融


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基本知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1、独立的货币政策;2、稳定的汇率;3、资本的自由流动。任何国家只能三选二,不可能三者兼得。


大陆选择了1和2,香港选择了2和3,西方国家大都选择1和3。


大陆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牺牲了人民币自由兑换,这就对了资金的跨境交易造成极大影响。


在资本世界,金钱是用分秒来计算的。


大陆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有多么眼红可想而知,这跟近代惦记清朝市场是一样的。


于是,又想到了香港。


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港币与美元等货币自由兑换;香港与大陆的特殊关系,使得港币与人民币的兑换十分便利。三方一拍即合,香港又走上了中介的大舞台,只不过这次从转口贸易走向了转口金融,从赚取价差转向赚取汇差,不变的还是收取过路费。


海量的资金从国外绕道香港进入内地,随着内地发展,海量的大陆资金又绕道香港出境。弹丸之地,却能两头挣钱,承受着中西方这两个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惠泽,香港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香港一举奠定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与纽约、伦敦并列“纽伦港”。



香港回归后,外资的70%都是通过香港进入大陆,即使2018年受到中美关系影响,占比仍然高达40%。在香港上市的大陆企业,占到港股总市值的70%,2021年募资423亿美元,全球第四,以前是全球第一。


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城市而已。


人民币出境,专业名词叫人民币离岸市场,就是能够存放人民币的境外金融机构。目前的离岸人民币存款总规模超过1.3万亿,2015年最巅峰时刻达到1.5万亿,其中60%都在香港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但有很多货物虽然运抵大陆港口,但结算是在中国香港进行的。所以,在数据上,香港成为了中国大陆的第二大贸易对象,仅次于美国,去年就达到3600亿美元。


如今,香港一年的跨境结算规模将近700万亿元,这个数据与全球GDP总量差不多,这就足可见香港金融交易之活跃、频繁。


如此匪夷所思的资金交易,随便收点过路费,就可以天天大宝剑。


4贫富差距


香港极度富有,1988年人均GDP就超过1万美元,2021年达到4.9万美元,不仅远超大陆,而且明显高于“老东家”英国和“好兄弟”中国台湾。


是高收入经济体里的高收入。


但是,与这种富裕很不匹配的是,香港的贫富差距远超发达经济体。


香港地区基尼系数超过0.5


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0.3,而且高于国际警戒线0.4。


日韩新和中国台湾的基尼系数就处于0.3的水平。


在最新公布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中,弹丸之地的香港排名世界第三,总数达到80名,总资产2800亿美元,占香港2021年GDP的比例超过70%!这一数字前无古人,很可能后无来者


香港还有有名的四大家族、十大家族。


与此对应的是,香港的鸽子楼,80平米就是大户型,一家人可以挤在30平米的狭窄房间,卧室与厨房共用。去香港求学的大陆学子应该深有感触,出租屋里只够放一张床,还贵的要死。



750万香港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像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每天朝九晚五、辛勤劳作,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稳的太平日子。转口金融这块肥肉,他们自然是没什么机会的,就如同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的土地,拿地只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


对于香港而言,上层阶级自然切走了转口金融这块肥肉中的很大一块。


香港奔向了商业寡头经济。


如今,内有贫富差距,外有中美脱钩,转口金融这条道路还能走多久?


香港又面临着一场深刻转型。


相信香港能够再次走出一条新路子,毕竟他们在20世纪多次实现了浴火重生。


只不过,这次没有等靠要,要靠他们自己咬紧牙关闯一闯。



END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乐观点,你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官宣!核酸检测的风向终于变了!!

河南的存款失踪,很多人把事情性质搞错了!新财富看中的,岂止是存款?

这个世界回不去了,谁会率先倒下?

都在谈人口问题,但99%的人都把问题的方向搞错了

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加入我的小圈子,升级认知框架的思维实验室。每天复盘股市和反馈检验模型,点评重要财经讯息,欢迎加入,三天无理由退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