塚本由晴:成为“持有资源的人” | 空间认知回顾VOL.05
VOL. 05
在21世纪,我们试图消除人与资源之间的屏障,使人们重新与自然资源建立起多元的联系,成为真正“持有资源的人(Resourceful Human)”。
—— 塚本由晴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发起的“再南方”系列跨学科国际研讨会,2021秋季学期创新短课主题为空间认知 Perception of Space,基于“不确定性”和“改变”,围绕五个主题:“人·尺度” “家·日常” “设计(不)创新” “气候变化”和“新新空间”,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
研讨会由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大湾区实验室主任刘珩策划并主持,邀请国际国内的建筑师和学者,与艺术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展开跨学科对话,探讨建筑学未来面临的问题。
本文整理自「空间认识」创新短课第二讲“家·日常”中塚本由晴的发言,图片来自讲者分享的PPT,发布前经过讲者审阅。
刘珩 | Doreen Heng LIU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塚本由晴与贝岛桃代在1992年于东京成立了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塚本由晴同时是东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在校主持建筑设计实验室。犬吠工作室的工作以“建筑行为学”为基础发展而来。“行为学”包括自然的元素,例如光、空气、热量、风和水,以及人的行为和建造的行为。犬吠工作室关注的是行为的重复性、韵律性和共享性,最终将建筑设计从个人化走向共性。欢迎塚本由晴先生!
塚本由晴 | Yoshiharu TSUKAMOTO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犬吠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谢谢刘珩教授的邀请。今天和大家讨论在日本经历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之后,我们参与乡村重建的方向和思考。
今天的演讲,从我们在东京工业大学校园内设计的环境与创新能源(EEI)大楼开始说起。
东京工业大学环境与创新能源大楼
这座建筑为应对全球变暖而设计,于2012年落成,超过4000块太阳能电池板覆盖了大楼的南立面、西立面和顶部的表面,在电力方面几乎实现了自给自足,同时结合了多种能源生产和节约的技术,将整栋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60%以上。
环境与创新能源大楼与周边轻轨交通
EEI大楼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是一栋传统的实验室建筑,共七层高,每层的空间分布相同,整体结构由外部网格加强支撑;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覆盖建筑表面的太阳能电池面板,安装在外部的钢架上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大小尺寸相同,皆可单独更换,便于后续维修以及在未来替换为性能更好的材料。面板和建筑物之间设间隙空间,让面板后的受热的空气可以爬升至顶部排放,以此自然冷却面板,维持更好的工作性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座“智能建筑”,可以通过建筑本身减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太阳能面板和建筑主体之间的间隙空间
我们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付出了诸多努力,也很高兴看到它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样的“智能建筑”和“智能城市”,可能正在阻止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智能建筑”的说辞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通过销售的手段来说服人们消费更多的产品。那么,当建筑已经可以提供智能的方案去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人们是否就永远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不用担心对环境带来影响?
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最初是由工业发展造成的,然而现在工业也在试图用同样的逻辑解决这些问题,这对我来说其实是很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也许是如何用建筑设计去鼓励人们去改变,因为人类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应着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同时这个星球也在映射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想象一种不同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用消耗太多的能源和资源,也不用过于依赖工业和科技。
# 东北重建
RECONSTRUCTION
OF TOHOKU
海啸袭击后的渔民村庄
2011年3月11日,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一场重大的灾难。海啸吞噬了东北地区400公里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福岛县牡鹿半岛许多渔民村庄被摧毁。
我们是建助会半岛支援研究会(ArchiAid)的成员之一,这是一个支持该地区重建的建筑师网络。我们于2011年7月到访该地区时,海滩和许多沿岸的工厂依然处于废墟状态,所幸有几艘船在海啸中幸存下来,一些渔民也逐渐开始重新恢复工作。
走访被海啸摧毁的村庄和周边树林
日本政府决定支持原居民返回村中居住,但渔民村的低洼地带已经被严重破坏,需要在地势较高的地点进行重建。帮助重建的过程其实并不完全是从建筑的角度来介入的。渔民们在海洋中捕鱼、在山间寻找竹笋和蘑菇、在田间耕种……他们是一群知识丰富的人,了解海洋、森林和农作物,在灾后也能以充沛的生命力恢复生产和生活。我们通过对居民的采访来重新定义恢复的区域,通过倾听他们的故事、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一起去寻找新的地点让他们安家立业。
我们在采访中问他们为什么想留在这个地区,得到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个地区的环境和自然留住了他们。大自然不仅带来了让人流连的风景,渔民们也能继续从中获得大量的生活和生产资源。
在重建的过程中,当地人不得不支付大量资金用于恢复渔业及修建房屋,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加快恢复过程。采访结束后,我们绘制了山区、森林、居住区和田地的地图,并通过网站和出版物发布,我们称之为“模式书(The Pattern Book)”,类似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在这本书中,我们收集了这些渔民村庄的景观模式,比如许多房子都有很好的港口景观,我们向渔民分析并解释了如何重建家园、重建与水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访谈和交流,我们整合了可以重建村庄空间和社会的有趣途径。
模式书(The Pattern Book)中的一页
最后,我们定位到一片原本用于蔬菜种植的区域。大约60年前,镇上的居民在这一地区种植了一片小森林,从中获得木材用于建造房屋。但后来由于渔业变得非常活跃;加之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进口的便宜木材取代了本土木材的使用,这片森林逐渐被忽略。我们到访时这片森林依然存在,但环境状况不是十分理想。
我们为该地区提出一种叫做“核心屋(Core House)”的房屋模型。这里的“核心”指房屋的基础,也指生活中的核心。这个概念来自于日本传统的渔民住宅,一般由三个基础而必要房间组成:浴室、厨房和卧室,分别对应渔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房屋的一个入口会直接通向浴室。是因为渔民们日常在船上花费大量时间,一旦回到家,首要的事情就是洗澡。这就是为什么浴室会与外部产生直接的联系。
核心屋(Core House)
每座核心屋一开始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尺度,之后渔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造更多的部分。筑波大学的安藤邦广教授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木结构,我们将这种框架与传统神社建造使用的木结构相结合,形成一套快速预制建造系统,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建造元素,组成自己需要的住房类型,并规划自己的建筑过程。
核心屋室内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根据渔民们的反馈调整了住宅的外观,用两天的时间建造出一座核心屋,并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逐步完善了房屋的细节。房子由简单的木结构制成,内部空间的感受是温暖的,散发着天然木材的香味。我们同时也考虑到如何让多栋核心屋共同形成一条街道,并希望在这条街道上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房子入口处的柱廊都面向街道,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渔民村的许多居民都是老人,这些公共空间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非常重要。
核心屋前的公共活动
然而后来很遗憾的事是,批量建造的趋同现代化房屋充满了更大面积的重建区域。政府对此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些建设充分弥补了海啸破坏的房屋数量。过去的渔村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生长起来的,从材料到建造方式都非常有机,而现在,这些有机的生活和美丽的景观被工业化材料堆积出的建设所取代。我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事,在此生活的人与原有的自然资源产生了隔离,未来将面临更明显的身份危机。
在城市生活中,我们用工作挣来的钱购买食物和能源,越来越依赖工业提供的服务。工业所提供的服务,本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以达到更好的服务,我们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极力想成为更好的“人力资源”。为了摆脱这个限制,我们认为可以把“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这个词颠倒过来,变成“持有资源的人(Resourceful Human)”。这是指能够从周围自然环境中提取资源的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双手、技能和知识从周围环境中提取合理的食物和能源。
通过这些经验,我们绘制了一张图表。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属于左圆内的范畴,在20世纪逐渐转移到右圆内的工业社会范畴,人与资源被隔离使得人类变得更加脆弱。在21世纪,我们试图消除这个屏障,使人们重新与自然资源建立起多元的联系,能直接使用自然资源,成为“持有资源的人”。
# 里山振兴
SATOYAMA
REVITALIZATION
鸟瞰里山
千叶县鸭川市的釜沼是一片被称为“里山”的美丽村落,鸭川河自西向东流经该地,在地质表面累积了肥沃的泥土。村中耕种着层层的梯田,千年前这个地方就已经有常住居民。但现在由于农民的减少,许多田地没有得到维护,被大量灌木和杂草所覆盖,森林里的野兽常也来破坏农作物;2019年秋季台风“法茜”的袭击也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如果人口继续减少,里山村只会越来越衰败。近年来,这里举办了各种城乡交流活动以期振兴村落,但要能真正复兴这片古村落,就必须使城乡居民进一步共同合作。
1999年,原本居住在城市中的林良树和他怀孕的妻子一起搬到了这里。他自己修复了一座废弃的茅草屋,取名为“Yugitsuka”,并向村民学习如何耕种水稻。他的理念是“非售卖型的农业(farming without selling)”,同时管理运营着“城市农夫俱乐部”“里山梯田信托”以及“自然清酒俱乐部”等等项目,与来自城市的居民一起维护田地。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
林良树在里山组织的活动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和里山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6年,当时无印良品委托我们设计了位于一片梯田顶上的“梯田办事处(Tanada Office)”。在方形平面的基础上,一楼是用于农耕工作的开放空间,二楼则设有可眺望稻田的吧台桌。
Tanada Office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秋天,台风“法茜”的袭击给村里的建筑和设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林良树的茅草屋屋顶的损坏范围也很大,需要大量的工作来修复,暴露在外的屋顶鼓励着我们做出行动。以此为契机,与居民共同发起的里山振兴计划“小地球”正式开始了,目的是重建共同生活的村落,具体包括重新耕种、重建房屋、重新恢复田地等等。这些小项目在整个村中不同的地方发展进行,并通过一个特定的行动者网络连接起来。
在台风中损坏的茅草屋Yugitsuka
小地球计划
村中心有一座村长曾居住过的废弃房屋“Shita-san”。大家都认同应该将这座房屋合理利用起来,但是很难物色到可以独立购买这座房屋、成为屋主来主导改造的合适人选。因此,我们提出众筹共建的方式,与每一位有意向参与的人沟通,一起买下这座房屋并进行改造。终于我们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并于 2020 年夏天开始了改造工程,共同使这座老屋重新焕发生机。
众筹共建,修复废弃房屋Shita-san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希望和里山的建立新的关系,通过“将日常工作明显化”,让移民、居住在城乡两地的人和来访的城市居民以“小工作”或“游戏性工作”的方式,为当地的建设提供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持有资源的人”的数量得以增加,里山和城市之间就会产生新的凝聚力。但是,这里仍有许多障碍需要被克服,我们认为需要一个平台,让各种领域的专家能够跨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我们策划了一系列“资源人会议(Resourceful Human Meeting)”。每期内容不尽相同:建筑师、律师、园艺师、厨师、猎人等持有不同资源的人共同讨论村中公共空间和社区的营造,一起修葺房屋、修整田地、使用当地食材制作食物、应对野兽的侵扰。
"资源人会议"系列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里山振兴计划框架
下图所示的四个象限,是人类在不同社会架构和资源组织模式下的建造活动。我们所进行的乡村建造实践,试图从右上象限向左下象限转移,即一种在地的、村民都能参与其中并利用当地建造材料的建造活动。
塚本由晴在里山
讨论 DISCUSSION
《家·日常》讨论现场
刘珩:
谢谢塚本由晴老师发人深省的演讲。他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可以说是另一种乡建的实践方式,把地方、人、资源以及合作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去对抗风险,增强生存的韧性,我觉得特别可贵。他今天也介绍了一个关于空间认知的非常重要的概念:现今的建筑空间是上个世纪工业时代的产物,而人类未来面对的复杂性是以前那套系统无法解决的。未来的空间应该是什么样?他提出了更加尖锐的问题。塚本老师这么多年来持续地做建筑、民族志、人类学和地理的资源整合,我觉得非常可贵。在这个世纪,我们应该要探寻一种更加广泛的人生意义。
曾凡博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
今天的主题“家·日常”是一个非常本原的概念。当代建筑师不停地提及日常性,无疑代表了对数十年来大规模城市开发的反思,当前的我们更需要从自上而下的设计程序回归到自下而上的本原日常。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需求各有不同、需要被更加重视。塚本老师从社会学和行为学的角度、从行为的个体到集群去探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几位老师刚聊到,可以鼓励同学们从大二或大三开始,以行为学为起点去进行设计的方法论研究。
张玲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
塚本老师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用环境行为学的方式去解释日常。很多同学从大二上升到大三时候会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在于把思维从造型的概念中释放出来,更多去融入行为学方面的考虑,思考如何使空间成为场所。在今天以“家·日常”为主题的空间认知短课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精彩声音,激发着在座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去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肖靖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副系主任 :
我个人其实也一直在关注这个议题——作为建筑师,应当用怎样的视角来介入日常再造的过程?塚本老师在他的工作实践中采用一种类似NGO的方法,引领团队进行乡村的重建活动,用建筑师思考的方式,通过劳作、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参与重建的过程,从而定义了他对于“生活”和“日常”的观点。
现场同学提问:
塚本老师您好,我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今天特地来深圳大学听您的讲座。您在一开始提到了对环境与创新能源大楼的反思,可以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塚本由晴:
这座建筑以及同类型的建筑现在被称为“智能建筑”。我觉得这其实是一套营销的说辞。当能源产业和建筑业结合,确实可以解决很多环境恶化带来的问题。但是这其实也是一种销售的产品方式。去说服人们“请多付钱,请买我们的产品”,当生活的便利性都由城市中的工业和科技支持,人们好像就可以维持着固定的生活方式,不用去改变。如今的建筑师和工程师都积极地将这些环境能源的产品和技术整合到建筑中。这很好,但同时我也对此感到非常不舒服。因为技术其实在阻止人们去改变一些固定的模式。我同时也相信,通过建筑设计也可以鼓励人们行动起来,去改变固有的生活。
刘珩:
我觉得塚本老师表达了一种价值观。他实际上是反工业化的,他认为我们现在做的“智慧城市”都是为了推销产品,而不是从人的本体、从对人的真实关怀出发。所以他认为,如果要改变的话,我们必须逃离工业化的陷阱、跳出工业社会的逻辑,这才是破解的唯一途径。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
「空间认知」创新短课第二讲
家·日常
时间:2021年10月28日
学术主持:刘珩
主讲人:塚本由晴、欧宁、李燎
点击海报了解「空间认知」创新短课
「空间认知」创新短课深度回顾正在于大湾区实验室公众号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近期动态 | LATEST NEWS
● 空间认知
| Margaret Crawford:日常都市主义的“普通魔法”
● GBA Lab Reading Club
● GBA Lab Events
| 建筑(师)的未来在哪里?来听听大湾区的答案:「三角四方」马拉松全程回顾
● 媒体视角
城市智库|设计孵化|学术网络
Urban Brain Trust
Design Incubator
Academic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