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牵住“体系优化”这个牛鼻子|之江策
导 读
据2021年7月发布的《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宁波舟山港首次跻身国际港口十强,成绩显著。
面向“十四五”发展,通过与排名在宁波舟山港之前的其他港口相比,要牵住“体系优化”这个牛鼻子,持续提升宁波舟山港综合能级。
宁波舟山港贵为世界前十国际航运中心,但“天花板效应”凸显。港口条件指标中的 6 个二级指标均已位列前10,硬实力指标已全面领先、后续已无太大提升空间。而航运服务虽然逐步提升,但中高端服务短板明显。航运服务指标排名第 15位,其中5个二级指标排名均处于10名之后。另外,综合环境指标排名第 33,其中 5 个二级指标排名均在 20 名之后,为最大“短板”。
宁波舟山港“十四五”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体系优化”这个牛鼻子, 重点任务围绕:1、形成业务主体间的“链式协同”,加快数字化改革创新港航服务体系;2、构建“离岸+自贸+海外分行”的金融服务模式;3、加强区域执法联动,推广自贸区政策改进航运便利环境;4、优化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加大海铁空联运提高现代物流效率;5、准确查明和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外国法律,推进标准和规则接轨加强国际合作;6、明确或建立专门机构,改进港航体制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
-正 文-
约7650字
# 问题一
首次跻身国际航运强港前十的宁波舟山港
是如何“开疆拓土”的?
据2021年7月发布的《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表明,宁波舟山港首次跻身国际港口十强,已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群)第一梯队,在内地排名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于 2014 年首次发布,至今已连续第 8 年发布。该指数包含港口条件、航运服务、综合环境三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 20%、50%、30%),共 16 个二级指标。2021 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群)综合实力前 10 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比雷埃夫斯、纽约—新泽西、宁波舟山。
(一)向海不断开辟新通道:海上货运通道强健
2021年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海运冲击剧烈,欧美等地多个港口上演“世纪大堵塞”。宁波舟山港是大型及特大型集装箱船进出最繁忙的枢纽港之一,疫情下主动攻坚克难,主要生产指标均逆势上扬。依据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2021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同比增长4.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2%,首次跨越年吞吐量3000万标准箱大关。
依托全港船舶集中调度管理优势,提升港口运转效能,宁波舟山港将集装箱干线船待泊时间控制在20小时左右,运行效率居国内外主要港口前列,让“3000万箱”货物进出更快捷,全力稳住全球海运物流链。同时,通过向海挖潜不断开辟新通道,截至2021年底,全港航线总数已升至287条,其中2021年净增27条航线,其中“一带一路”航线升至117条。
港区部分码头实现“装卸设备远控+智能集卡”自动化作业,同时实现智能集卡和人工集卡规模化有序混编作业,作业自动化率已接近40%,全年3000万标准箱中约10%的作业来自自动化作业链。
(二)向陆不断开辟新通道:腹地货运通道强健
2021年全年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箱量首次突破1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5%,从2021年初开始围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锻造硬核力量、构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交通强市为指引,宁波舟山港会同宁波市海铁联运办,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强合作”的思路,通过强化政策驱动(落实海铁联运扶持政策)、做好区域联动(宁波舟山港先后与江西、河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协调合肥、义乌、徐州等地同步出台扶持政策;新开辟了马鞍山、盐城等6个海铁联运业务点,新增加永康、株洲2条海铁联运班列)积极扩大港口内陆腹地业务的拓展,到2021年,陆上联运业务范围已辐射江西、安徽、陕西、甘肃、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61个地级市。
积极推进路地互动。推进开行“宁波北站-北仑港站”海铁联运短途疏港专列,依托市海铁联运联席会议制度,海关、海事等口岸单位主动服务,积极推行通关作业无纸化、便利化等一揽子举措,提升了海铁联运物流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拓展港口内陆腹地,深化织密海铁联运服务网络,加快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海铁联运服务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强港建设。
(三)立足“双循环”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腹地市场
2021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宁波舟山港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强化与航运公司、铁路部门的合作,持续织密集装箱航线网络和海铁联运网络;落实空箱船拖轮引航费用减免、空箱免堆期延长、管空服务等一系列补贴和服务举措,吸引海外空箱回流,缓解出口企业集装箱紧缺困局。2021年全年空箱供给超754.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3.1%。
宁波舟山港将协同铁路部门,携手海铁联运班列平台公司,完善港口、场站和海铁联运班列的服务功能,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以多通路、多式联运模式衔接中欧、中亚国际联运,促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携手宁波舟山港、船公司、海关等企业和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量身定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货运组织,助力进出口企业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在疫情不见缓解的情况下稳定沿线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辐射并实现铁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高效连通,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和贸易发展。
# 问题二
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体系优化”的牛鼻子是什么?
(一)优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优化政府在区港贸易协同、智慧航运、绿色航运、航运金融等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引导作用。优化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顶层设计,制订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契机,对标国际、接轨上海。制定宁波舟山港航运业务内部错位发展策略,完善宁波以货物贸易为主,舟山主要以船舶服务业态为主,在宁波舟山港形成以货物和船舶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航运服务体系。切实打造高能级航运服务集聚区平台,推动宁波东部新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舟山新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体系建设。
(二)优化航运企业协同促进核心业务增长
优化宁波舟山港航运企业在大宗航运金融、航运法律服务、区域航运咨询、国际会展等核心业务的协同。立足宁波舟山港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区业务,打造航运服务功能高地。在提升优势传统航运服务基础上,培育发展特色高端航运服务,在夯实传统港航服务基础上,做强船舶代理、国际会展代理等服务,做强船舶交易和外轮维修服务,发展国际船舶管理和船员服务。重点培育一批优质品牌企业,促进传统港航服务发展从量的突破转变化为质的提升。引进航运、物流和代理企业总部,集聚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交易和海事仲裁等高端功能性航运服务要素,推进“互联网+航运+金融”核心业务增长。
(三)优化口岸环境提升区域集疏运效率
优化宁波舟山港口岸环境,依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构筑开放互通、一体高效、绿色智能的国际航运中心基础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提升区域集疏运效率。同时优化航运制度及发展环境,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提升航运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通过优化口岸环境,推动降低口岸费用,持续简化一体化通关流程和进出口监管,优化海事监管,推进“单一窗口”功能覆盖海运及贸易全链条。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国内外航运企业在宁波、舟山设立总部、分公司创造条件。以浙江自贸区建设为基础,加快宁波舟山港油气全产业链服务,提供铁矿石、液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四)优化区域合作推进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建设
优化区域长三角港口群合作,在宁波舟山港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加强合作,在多式联运服务、海铁联运、江海直达运输,对接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合作。积极引进或者共享上海在国际高端航运服务领域的优势,推进长三角区域港口群高端航运合作。通过长三角港口群航运服务的互补协同,积极吸引域内企业、域外国际企业在宁波开展航运高端航运服务业务。发挥省海港集团龙头企业主体作用,协同长三角港口群整合港航数据资源,建设长三角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以“互联网+航运服务”的智慧港建设,通过科技赋能促进长三角航运服务产业一体化生态圈升级。
# 问题三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经验是“殊途同归”还是“各有千秋”?
(一)新加坡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经验
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地理区位。新加坡拥有世界领先的港口条件、出色的航运服务和优良的航运商业环境,已连续八年高居榜首。在新加坡海事和港口管理局(MPA)的支持和领导下,新加坡将继续大力发展海运业,支持在未来航运燃料、新技术应用、安全改进、人才培养和海事劳动转型方面的技术进步。新加坡政府在促进狮城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前瞻性的规划指导,包括航运产业链的整合、港口业的发展以及引入智能、绿色港口技术,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关税政策。新加坡优越的营商环境、优惠的关税政策、灵活方便的船舶和船员登记管理制度以及各种与航运相关的激励政策,都为吸引大量航运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加坡所处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被称为海运的“生命线”,是连接东亚、大洋洲、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航运通道。自 2000 年以来,亚太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的先进制造业支撑着全球贸易的繁荣,这反过来又刺激了亚太地区强劲的航运需求,这使得新加坡的地理优势更加突出。
综合的产业生态系统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基础上,依托传统货运业的发展,新加坡吸引了各类海运企业入驻,逐步构建了综合性的航运产业生态系统;新加坡不仅成功地聚集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国际航运集团,而且还吸引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商,丰富了其航运和贸易业务网络;航运保险、海事法和仲裁、航运金融和航运经纪等行业资源的集聚,加强了新加坡的航运服务业,而高校、研究中心、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研发实力为新加坡未来航运发展注入了创新能力;新加坡也在航运碳中和路径规划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致力于保护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陷入换班困境的海员。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仍达到了 3690 万标准箱。
海事研发和港口智能系统建设。展望未来,MPA 表示随着其在大士的下一代港口逐步开始运营,其中大部分将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港口智能系统将创造更多的技术工作岗位,需要更多的系统工程专业人员来设计和维护复杂的自动化系统;MPA 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招商引资,希望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间从航运公司获得 150 亿美元的投资以继续支持港航产业发展;MPA 还指出,作为其识别和采用新技术战略的一部分,MPA 将支持更多的海事研发项目,并力争到 2025年将其支持的初创海事科技企业数量增加两倍。这些动作显示出,连续八年蝉联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榜首的新加坡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积极地探索创新动能以保持持续进步。
(二)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经验
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已发展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并在保障国际贸易畅通、促进国际航运产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验总结如下:
枢纽建设与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国际航运中心既是海上运输的物流枢纽节点,在国际海运网络中承担中心节点功能,同时也是服务海上运输的各类要素提供全链条服务的枢纽节点。航运中心需要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即港口物流的枢纽能力,是实现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软实力”即航运服务能力是保持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关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充分统筹和协调了以上两个方面能力,通过“双轮”驱动,实现合力效应。2021年上海港已连续 11 年位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港口作业效率、服务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在全球领先。2021 年上半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堵船造成的“蝴蝶效应”,导致船舶集中抵港,上海港优化生产调度,基于智能化的技术和平台合理配置资源,日均处理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14 万标准箱,充分体现了上海港的柔性化服务水平和智能、高效的服务能力。同时,随着物流规模的增长,为上海带来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催生了对航运服务业的需求,上海积极推动航运经纪、海事法律、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咨询、航运文化、航运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上海航运保险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打造的航运运价指数形成国际影响,航运经纪、海事法律服务均实现突破式发展。
自贸试验区建设构建开放、高效营商环境。2013 年 9 月,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引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海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下探索建立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提高口岸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航运领域在自贸试验区的总体制度框架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突破和创新,例如负面清单中航运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创新发展等,自贸试验区框架下的制度改革创新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集聚国际航运服务要素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赋能推动航运产业转型升级。从2015 年 5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开始,明确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和推动包括国际航运中心在内的“四个中心”建设,航运科技创新的发展成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动力。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来,为了促进航运科技创新研究,上海市政府便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创新研究,并不断优化航运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培育和孵化航运科技创新的主体,成为国际航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之一。
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拥有着“襟海带江”、沟通国际的独特区位优势,承担着长三角乃至中国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通过推动长三角港口与航运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建立区域的协同机制,不断加强区域内部的协同,畅通物流通道,提高口岸效率和物流效率,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三角区域的支撑能力、辐射能力及对国际市场的服务水平。2021 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站在了从“基本建成”迈入“全面建成”新的历史阶段。未来,国际航运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包括绿色环保的要求、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突发事件对航运业产生的影响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三)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瓶颈再思考
宁波舟山在2021 年首次进入前十名,而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样本城市的排名还将有继续攀升的动能。宁波舟山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长江三角洲以南,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宁波舟山连续 12 年蝉联全球吞吐量冠军,是中国港航的“硬核”力量。然而在发挥“硬核”力量的同时,宁波舟山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航运服务实力,不仅是新兴港口综合体,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航运服务中心。宁波航运交易所为客户提供集航运交易、金融、信息咨询、政策研究、政府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宁波舟山仍在积极加强自身能力,已商定的开发项目将每年增加 556 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装卸能力和 2000 万吨矿石装卸能力,还致力于进一步发展海铁联运业务,拓展经济腹地。
港口条件全球领先,但“天花板效应”明显。港口条件指标继续稳居第1,其中 6 个二级指标集装箱吞吐量、干散货吞吐量、液散货吞吐量、港口吃水深度、桥吊数量、集装箱泊位总长度均位列前10。宁波舟山港口硬实力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已无太大提升空间。
航运服务逐步提升,但中高端服务短板明显。航运服务指标排名第 15,较 2020 年上升 1 名。其中5个二级指标航运经纪服务、船舶工程服务、航运经营服务、海事法律服务、航运金融服务排名(除船舶工程服务下降1名之外)略有上升,但是排名均处于10名之后,中高端航运服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合环境尚未改观,但制度创新意愿明显。综合环境指标排名第 33,其 5 个二级指标排名均在 20 名之后,为最大“短板”,其结果客观上受限于指数数据采集规则和我国关税制度等。政府数字化管理、物流绩效指数排名上升,政府透明度持平,关税税率、营商便利指数排名下降。随着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物流服务等方面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未来综合环境提升潜力巨大。
# 问题四
如何牵住“体系优化”这个牛鼻子推进宁波舟山港国际一流强港和航运枢纽建设?
(一)加快数字化创新港航服务体系
以全省数字化改革为动力,推动港航数字化升级,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应用、多式联运协同和海运证书无纸化、监管互认、执法互信,应对欺诈与瞒骗,实现航运业内信息网状化与透明化,使上下游业务主体之间形成“链式协同”,构建涵盖多主体的产业生态圈,吸引更多航运经纪公司落户宁波。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和智能船舶有效减少码头人力资源和船员配额,应用大数据提供决策支持和精准服务等方式减少航运经营者的工作压力。推进宁波舟山港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等综合应用。通过航运业数字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建设实现业务数字化,提升船舶和航空器维修、废弃物接收等综合服务能力,打造提供船舶管理、在线交易、金融保险、智慧船舶等项目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航运服务要素加速集聚,服务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二)推广自贸区政策改进航运环境
宁波舟山港要充分利用浙江自贸区联动片区的自贸政策和便利,探索建立自由便利的开放制度体系和资金收付金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和制度安排相兼容的金融体系。更大程度地吸引境外港航运营公司、服务公司、经纪公司、金融机构进入和投资。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支持金融机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为航运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构建“离岸+自贸+海外分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形成“三位一体”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跨境金融发展,更好地实现本国企业对外投资融资,更大程度地吸引国外企业入驻园区。推动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加强区域执法联动,创新监管机制,争取简化海关、边防、海事部门对国际航行船舶在宁波舟山港内移动所办理的各种手续。
(三)加大海铁空联运提高集疏运效率
优化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港口设施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深化集装箱海铁空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航道数字管理平台,探索内河高等级航道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航标建设维护、港口航道测绘及水上安全通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智能航海保障数据服务能力。研究构建先进的海上数据通信系统,鼓励开展“智能航运”示范应用,推动海上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开放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推进标准和规则接轨加强国际合作
完善涉外法律适用规则体系,准确查明和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外国法律,增强裁判的国际公信力,推动形成和完善全球性商事法律规则。推动涉外审判与智慧法院建设深度融合,建设域外当事人诉讼服务平台,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在涉外审判领域应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为中外当事人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宁波舟山自贸片区建设为航运保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宁波舟山港保险业应顺势而为,不断健全和完善航运保险市场和服务体系,坚持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高水平地谋划航运保险发展。
(五)改进港航体制增强系统化治理能力
宁波舟山港要构建多方共管经营管理体制,政府、航企、物流、相关机构一起高效运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政府、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协同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学习上海建立国航中心促进办公室统筹协调的经验,明确或建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宁波舟山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发展,指导、帮扶和解决港航建设中的日常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省海港集团等市场主体作用,做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投资、招商和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加大全球航运业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合力开展港航枢纽建设和航运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政策宣贯,加快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提升,真正建成世界强港和国际港航枢纽。
作 者:王瑞 丁俊 王叶峰 邢江波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宁波市区域开放合作与自贸区研究重点基地
课题名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对策研究类重点课题(社科要报专项等)《支持宁波舟山港打造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建议》,课题编号21NDYD101Z。
学术贡献:2021年7月《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正式发布,宁波舟山港首次跻身前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宁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举措。为进一步探求提升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方略,破解航运中心硬实力和软实力协同发展密码,本项目专家组通过报告研读、资料搜集、实地走访与调研座谈,重点分析了宁波舟山港与国际航运中心强港差距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宁波舟山港综合能级的突破口与对策,供决策参考。2021年11月17日,项目阶段性成果要报发表在《浙江社科要报》2021年第110期,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王瑞,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宁波市理论人才三十人,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市级宣讲团专家。是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同时也是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负责人(数字经济与开放经济融合创新研究基地)、宁波市重点社科基地首席专家(区域开放合作与自贸区研究)。
丁俊,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助理,宁波评审中心(企业)评审专家。
王叶峰,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理管理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博士。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访问英国University of Greenwich一年。
邢江波,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系副主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班轮运输干扰管理、航运网络设计与优化方向的研究工作。
-往期回顾-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