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值1个亿!”
“看到这样的文章,心中莫名感动,现在真的需要给老百姓多解释沟通,说一些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而不是强迫甚至逼迫。”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宣传,都应当是摆事实、讲道理、说人话。说的人自己不尴尬,听的人也能听得进去,宣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作为一个官方媒体,没有高高在上,说的都接地气、让人看得懂、喜欢看的话,但说的有都是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着实不容易。”
“这才是有力的回答!”
——来自“浙江宣传”公众号粉丝留言
昨天一篇题为《“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刷遍朋友圈,仅仅几个小时,阅读量、点赞量就双双“10万+”。
“浙江宣传”公众号,再一次在人民群众有一定困惑和情绪的时候,恰逢其时地发出有事实、有数据、更有思想的声音,引起大量转发与讨论。
截至今天早上6时,该条推送的阅读量达到1528万,点赞量达到15.5万,读者留言数32463条。
这个公众号的认证主体并不是什么网红自媒体,而是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这个政务新媒体的注册日期至今仅仅7个月。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这是写在《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一句话。这里“党的创新理论”,指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靠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那么,怎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呢?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一场场动辄几百人的宣讲报告会,一次次照本宣科、边读边划的理论学习会,一个个制作精美却要靠“拉进度”才能看完的理论传播音视频作品…… 不少群众对于“理论”二字唯恐避之不及,有些青年学生更是对任务型“理论学习打卡”叫苦不迭。为什么本身经受住各方面风险挑战考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创新理论,传播到群众中时,却遇到一定阻碍?理论传播力如何才能触达群众,尤其触达青年?我们或许可以从“浙江宣传”对于理论传播的成功尝试中,找到些启发。
去年,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火了,豆瓣评分9.3。来自优酷单平台数据显示,该剧观众中,六成以上是“90后”“00后”。剧中就有不少理论传播现场。 在上海工人俱乐部夜校,《新青年》杂志社编辑陈望道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向工友宣讲:“工人同志们,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的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者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我们吃的粮食是种田的人做的,我们穿的衣服是裁缝做的,我们住的房屋是木匠、瓦匠、小工做的……还有许多机器匠、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搬运工人等等,有他们,才能把我们的货物和我们自己送向远方。如此可见,人类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人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能够把整个社会撑住。”
首个把《共产党宣言》(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的陈望道,用一番逻辑清晰、贴近群众的论证,让在场工友鼓掌呐喊“劳工万岁”,也让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是100年前的理论传播,革命先辈们用报纸、杂志、演讲等各种形式把当时的创新理论传播给群众,但他们同样遇到了阻碍,那就是国人普遍文化程度低下,连基本的识字都困难,更别说听懂当时的“之乎者也”了。和陈望道一样,同样来自浙江的周树人,在1918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用白话文发表了日记体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
当时,理论传播的途径主要靠文学,而文学的基础是语言,因此白话文、新文学、新思潮相互作用,让理论得以“从活的民众的口头取来, 注入活的民众里去。”鲁迅提出,“采说书而去其油滑, 听闲谈而去其散漫, 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成为四不像的白话。” 浙江拥有深厚的理论传播创新沃土,100年后的浙江人民也一直在探索理论传播新形式。
浙江日报等平台刊发的《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全网点击阅读量近17亿;浙江卫视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理论做成超长“连续剧”,做了八十多集,全网点击阅读量突破3.5亿次;浙江“8090”青年宣讲员突破10万人,村口大树下、车间车床边,都能听到他们宣讲的声音;还有人开始用“脱口秀”“Rap”等形式把理论唱出来,用“短视频”“直播”“VR”等载体让理论活起来……
可以说,浙江的理论传播者们是非常勤奋的,浙江的理论传播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但是,对于这样的理论传播形式,还是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受众基本都是党员干部,能让群众主动找来看的情况,还是少数;为了挖掘理论宣讲员搭起来的宣讲舞台上,全是微笑露出八颗牙、说话字正腔圆的“明星式”宣讲员,表演痕迹略重;传播形式花里胡哨,吹拉弹唱一番过后,真正的理论干货却难以被人记住;还有的纯讲故事,理论直接在开头结尾亮个相,就基本消失了…… 这样形式多样的理论传播,的确能激起群众的兴趣,但能否触达人心,内化于心,从而指导实践,是我们仍然要探讨的问题。 和鲁迅、陈望道们的理论传播作品让人沸腾相比,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理论传播道路上遇到的阻碍是什么?是互联网时代受众被新媒体裹挟了?还是见过世面的受众口味被养刁了?亦或者是认为理论本身就应该是极致精炼的语言,接地气的大白话让理论变味了? 我们来看同样是把理论传播作为重要任务的“浙江宣传”,它是怎么做的?批评“明星式”宣讲员现象的《他们,不该是“演员》,与自我批评宣传工作方式方法问题的《只把宣传当饭碗是干不出彩的》;当“小镇做题家”话题引爆网络,“浙江宣传”及时提出警惕——《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表达立场;还有《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在国人愤怒情绪被点燃时,号召受众保持定力,立足长远。 可以发现,“浙江宣传”讲理论,不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而是通篇在用接地气、引共鸣的话语体系来阐释理论,并且示范了如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帮助群众解决当下引起困扰的实际问题。
“浙江宣传”也在它的平台展示过不少优秀的理论传播者。 受众|比如湖州市吴兴区“永不消逝的电波”——“王金法广播”:以方言口语为特色,起于农技宣教的实际需求,从施肥种菜到国家政策,随着人民生活需求更新而不断更新,在帮村民解决环境卫生、违法搭建、邻里纠纷过程中,把讲理论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 主体|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的青年科学家理论宣讲团:研究机械材料的青年科学家跑到车间,和工友讲手中的创新技术能怎样铸就大国重器;研究食品生产的科技指导员跑到乡里,和村民们讲生产迭代怎样让钱袋子鼓起来。他们自身有科学家的魅力和拿得起来的技术,讲起科学理论来本身就能吸引青年追“星”。 浙江工业大学“青说青听”青年科学家
理论宣讲团在工厂车间宣讲
媒介|比如温州的海外宣讲团:把一群海外侨领、海归高知、归侨侨眷、在温留学生、海外意见领袖等聚集起来,利用温州海外侨团创办的4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和70多所海外华文学校,依托国际传播网红孵化基地,让海外宣讲员当主播,讲好中国故事。 温州海外宣讲团成员辛成乐以“直播间宣讲”连线海外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图片来源:浙江宣传)
效果|比如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每年高校毕业季,各路媒体最关注的新闻点之一,就是校长给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同时也是青年走进社会的“第一课”。很多毕业生会在毕业典礼又哭又笑,也有不少毕业生因为校长讲的某句话改变了一生。校长们在致辞中都会表达对毕业生的期望,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不惧风雨”等等。理论传播时如果只关注传播过程,却忽略了对传播目标和需求的评估,就会让整个传播行为浮于表面,成了一场表演。 内容|比如《习近平浙江足迹》:来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跟群众打交道时是怎么说话的:“电视能收几个台?”“孩子们每周都回家吃饭吗?”“灶台平时在用吗?”……实实在在的话语是在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我们理论传播的内容得是老百姓真切关注的实际问题,只有站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理论传播才会更有力度。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社会科学理论源于常识而又超越常识,还会转化为常识。这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异曲同工。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就是“道在人伦日用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注重“理解”和“解释”向来都是其“命脉”。浙江的专家学者们善于理解和解释,不仅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更善于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如果能增加理论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则更能发挥指导实践、催生变革的作用,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做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本文引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
[1] 黄伶,蔚曼曼.《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J].传媒,2018(05):74-76.
[2] 《鲁迅全集》第4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第393页, 第15页, 第13页。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
[4] 邵培仁,姚锦云.从思想到理论:论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16(01):99-109+159.DOI:10.14167/j.zjss.2016.01.019.
[5] 邓建国.“问题”和“问题化”:传播理论实用主义传统的演化及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21(07):93-103.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1.07.011.
本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浙江“有风景的思政课”理论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2GXSZ074YBM)的研究成果(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讲好新时代浙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故事|之江策
从“二次元”到“元宇宙”:城市背后的创新魅力|之江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伟大创造与基础支撑|之江策
从“心”出发,邂逅阳明|之江策
【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江策
世界杯里的“浙元素”靠什么?|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