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裹脚之后怎么办?独生女学霸的革命之路

dangrenbei 党人碑的熟人茶馆 2021-03-29


提起旧中国,东西方对于那时中国人身上最深刻的身体烙印,就是辫子和裹脚。尤其是裹脚,洋人认为这是野蛮和落后的代表,觉醒了的中国人,也无不以此为耻。


即便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也都提出过严禁裹脚,裹脚的妇女要放足的诏谕。各地督抚,如我们熟知的四川总督岑春煊、湖广总督端方和直隶总督袁世凯,皆是“不缠足”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到了民国,刚刚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百废待兴之中,就迅速提出“各省劝禁缠足”的大总统令。


实际执行起来,又如何呢?


女子裹脚,作为一种丑陋的封建风俗习惯,在中国存在了近千年。入了民国,并没有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有所改善。以河南为例,省会开封和各县城里,那些喝过洋墨水的热心人士,组织“演说团”、“讲演社”, 创办“天足会”,四处劝导放足,致力于移风易俗。


民国八年(1919),绍兴裹脚女孩那茫然无助的眼神儿


可我那宣统二年(1910)出生的姥姥,就是在民国裹的脚,而她父亲还是位开封城里的前清秀才。


河南的旧习俗是如此根深蒂固,后来做过河南督军的赵倜,老家在汝南曾庄,原先也是个穷人家,穷得揭不开锅,只能把两个闺女,送人当童养媳。其中一个,婆家嫌她脚大,婆婆二话不说,用利斧将童养媳的每只脚砍掉一块。


姑娘疼痛难忍,乘夜偷偷爬回家来,找母亲哭诉。母亲自然心痛欲绝,却又不敢得罪其婆家,毕竟人家领走你家闺女,是给了几斗谷子的,如今人回来了,谷子你还得起吗?


没办法,母亲只好找来破布,将姑娘的伤脚包裹起来,又蹒跚着小脚,把人背回婆家,向婆家再三谢罪,说自己管教不严,给您家添麻烦了,您大人有大量,千万别退婚啊!这家人才算不究“旧恶”。


几十年后,老太太还跟孙子说,回去的路上,但见夜间月光之下,你姑姑来时一路爬行,生生在村间地头,形成一条斑斑血路。


民国时代的裹脚女孩们


受苦受难的并非赵家姑娘的个例,1913年,是为民国二年,河南上蔡县南尚堂村有个6岁的女孩儿,叫程玉兰。家里地无一垄,破房两间,只因女孩的妈妈是破落地主家的闺女,就穷讲排场,非要给玉兰裹脚。当然她的理由,在当时的中国农村,也算站得住脚。


玉兰妈说:


脚裹小了,人人爱;脚大了,人人厌。女孩子家讨媒,男家总先问脚大小,再问脸是不是俊?脚大了,连个婆家也找不到。脚大了,走亲戚人家也笑话。


有家姓耿的姑娘是大脚,她到姨家走亲戚,表嫂笑话她说。哟!卖花的姑娘来了……


她羞得恨地无缝可钻,扭头便回家了。狠狠心,用粗线绳把脚勒紧,一排排线绳勒进肉中,外面再用布裹住,竟然把脚裹小了。


再脚大了,丈夫也生气。有个姓陈的姑娘,脚大了,丈夫厌恶,丈夫把她的脚拉到床帮上,先是用拳头捶,又用铁锤砸。白天,一遇见丈夫,丈夫就跺她的脚。这女人自恨脚大,便把两脚伸出,用铡刀从上丢下,将两个脚尖剁掉,结果害病几个月死了。


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妇女的冤仇深


这段话,看得我作为男人,也一阵阵心疼心酸和心悸,这可是民国了啊!怎么还如此戕害妇女?而且妇女何苦为难妇女?


但仔细想想,害人的其实就是时代,就是旧社会本身,民国接盘大清,黄龙旗换成了五色旗,皇帝变成了总统,剩下的换汤不换药,能不如此吗?


去年的妇女节,我写了华北敌后的抗日妇女,同是妇女,她们虽然被裹脚,但她们已经起来抗争了,所以解放后再无裹脚。当然如今个别奇葩的“传统文化复兴者”,又想搞这套,不能不让人警惕啊!希望今天上学的孩子们,学校不要再给男孩塞《弟子规》,再给女孩塞《女儿经》,我求求你们,放过孩子,毕竟这不是旧社会了。


我不想“妖魔化”旧社会,毕竟并非“洪洞县里无好人”,从清末到民国,特别是民国也不是没有领导踏踏实实搞过妇女放足运动,比如冯玉祥。1927年他主持北方政务时,要求各级都要成立“放足处”,工作直接向一把手汇报,从自己开始,层层抓落实。


冯玉祥每次视察地方,还专门要在大街上检查放足运动的效果,如果发现街面上缠足妇女居多,就会严惩当地县长。比如在新郑,冯玉祥发现当地放足工作效果不佳,就直接在大街上现场办公,“当即面谕行政长督饬该县县长,限于三日内,将全县所有十五岁以下缠足女子一律解放。若仍有幼女缠足,就与该县长拼命!”


1938年的新式婚纱下,仍能看到被裹尖的小脚


在冯玉祥能控制的区域,几乎都派下去禁止裹脚的督导员,这些人都是女老师,或者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按理说,大好事啊!可却遭到了地方上,无论穷富的一致抵抗,封建武装如枪会、庙道攻进县城后,专门要抓杀这些女督导员。


甚至孙中山亲赠军号“建国豫军”的樊钟秀也是如此,河南省放足处就说,该部到处张贴反反缠足的标语,如:“缠足是男女的区别”;“缠足是教训女人莫乱行”;“缠足有赛美的特征”……而且“屠杀放足人员甚众,逮捕剪发天足妇女,先裸体割乳游行,继枪杀,放足工作摧残殆尽。” 


由此可见,放足只是形式,真正的妇女解放应该是自己的解放,不能单靠外力促使和推动,而应该是发自思想深处,把自身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结合在一起,加入到亿万中华儿女自己解放自己的行列中去。不推翻旧社会,谈何解放呢?

 

1917年的春天,少林寺附近的河南登封大金店镇,有户姓王的小地主家里,出生了一个女孩,这丫头是这家的独生女,这对夫妻也只有这一个孩子。


在那个年代,这几乎和“绝户”没什么区别了,都不用恶霸土匪盯着你,本乡本土本宗族的“乡贤”和亲戚们,都跟饿狼似的,就等王家出状况。老王狠狠心,没给闺女裹脚,五岁那年,就开始教闺女识文断字,鼓励她有所作为,以彰显门庭,也保护祖产,毕竟如今是民国了,不是大清,倡导男女平等。当然实际情况,另当别论,但好歹也给姑娘家提供了一线生机。


苦难深重的1942,吃树皮的河南妇孺


这丫头也人小鬼大,懂得不想给人做妻妾,挨打受气,就得好好上学,求得经济独立来换取自由,起码得到开封当个小学老师,这样就有活路了。


孩子用功,父亲高兴,就给送到私塾里去了,这是本镇唯一的女学生。到了11岁上,姑娘说,咱县谁谁家有女孩子上洋学堂,我也想去。于是也把她送去,一考试,水平不错,开始就上了二年级,期中考试又考了年级第二名。


于是开学后,直接跳级到四年级,结果期终考试又拿了个全班第二!


这下男生不干了,他们的爹也闹起来,四处放狗屁,说:“男女同校,让大姑娘和男生混杂,是伤风败俗。”


搞得镇里的小学,不敢再让小王同学上学了。


碰巧登封县城里有所县立的女子小学,在西大街上,利用原先绿营兵的旧营房兴办,有30间校舍,75名女学生,常年经费2856元,除缺六年级外,各级具备,而且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多次的督学视察,该校“秩序整齐,朝气蓬勃,精神颇佳!”


说到这里,多说两句登封当时的基层教育情况:整个县里在民国(截止1934年),共有公立和私立小学十多所,公立初中(含师范)一所,什么高中、幼儿园,您就别想了。入学儿童有71736人,而失学儿童就有46198人,其中失学女童28135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妇女所受的性别压迫之外,调查报告中总结为“连遭兵燹,旱灾继之,土匪蜂起,民不聊生,地方骚然,各处学校,相继倒闭。”


1942年被饿死的河南老妇人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登封是河南,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直观剖面。兵燹、土匪和各种自然灾害,搞得民不聊生,地方治理形同虚设,生存都成了大问题,谈何受教育呢?


也正因为如此,需要解放的并非只有妇女,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但当时的小王同学还没有这样的觉悟,她认为只要好好学习,杀出一条“学”路,就能实现自我解放。


小王打听清楚了,就跟老爹说,您送我到县城姑姑家,我上县女小,照样当学霸,蔑杀那些男生!


王姑娘读到小学毕业,又考上了当时河南最好的女子中学,由南阳著名教育家张中孚先生创办的开封北仓女中。


这所学校有多好呢?


咱们先说张中孚先生,河南女子教育由他而起,北仓女中是河南第一所女子中学,也是河南各类女校中最成功的一所。他把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马戢武派来当校长,后者提出妇女教育,决不是培养贤妻良母,而是培养她们到社会上如何做人。张中孚还把自己最信任的学生董作宾派去当国文教员,这位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


民国时代的女子教育


所以,北仓女中以谨严朴实的校风,刻苦读书的学风,突出体育成绩,蜚声中州,威震华北。进入北仓女中后,小王同学依旧品学兼优,大家多次推举她当学生会主席,但这位同学却每次都含泪推辞,说我不干,我得好好读书,我爹供我读书不容易,我不像你们都是城市人,我家是农村的,我没退路,不能因为活动耽误了学习,呜呜呜……


大家心里各种不舒服,觉得这姑娘太轴,太小家子气,根本没有社会责任,就是个书呆子。


1935年夏,小王同学又考上了河南省立女子高中(前身是北仓女中高中部)。此时风起云涌的抗日风潮席卷河南,省会开封社会各界,稍有良心的中国人,都知道不能再闷头做自己的事了,再不起来救亡,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然而,小王同学最初并没有这么看,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她很快发现,学校里那些人品最好,教学最棒的老师,纷纷失踪,同样失踪的还有品学兼优的同学们,他们都去哪了?


所谓“进步”,小王同学认为就是“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这是一个新奇而朦胧的世界,她再不关心窗外事,也慢慢就知道了,这些思想进步的师生,不是被反动当局抓起来,就是自动离开,找寻出路了。



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课堂宿舍,这些变化不可能不影响到这个书呆子,她是学霸啊,她不傻啊,她有脑子,她能辨别是非好赖啊!


1935年冬,小王同学再也坐不住了,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主动带着同乡同学回登封宣传抗日,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节目。最后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抗战爆发后,毅然到洛阳八办报名,奔赴陕北参加革命。


“读书事小,救国事大,都要当亡国奴了,读书有什么用?”


1938年7月,小王同学通过考试,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女生队。无数这样的爱国女女青年,跋涉千里万里,跑到延安来。她们挣脱旧社会的羁绊,要远比男学员更艰难。因为她们大多数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来自大城市,许多人曾是柔弱的娇小姐,既没有吃过苦,也没有走过长路。但她们都有一颗爱国心,日本帝国主义的炸弹激怒了她们,所以她们坚决抛却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抚爱,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封锁,毅然奔向延安。可是很快这里的艰苦,就给大家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小王同学后来回忆说:


“我们去陕北之前,虽都能有吃苦耐劳决心,但去了之后仍感到艰苦。起初吃小米,还觉得挺好吃,可是过了几天就闹肚拉稀,腹痛不止。在黄土高原用水非常困难,每天下午值班生需要从很深的黄土山沟里抬上一桶水,分给每人一茶缸子作为早晨洗脸漱口用。课堂就在田野,上面是青天,下边是土地,膝盖当桌子,马粪纸做笔记本,听到敌机声就隐蔽在土坎下,回想起来小米加步枪,真不容易啊!



不过,在党和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边区军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就丰衣足食了,每人每日四两肉,自己纺织的粗绒羊毛灰色呢军衣,穿在我们身上。新的生活,给我们这些青年上了一堂劳动万能的政治课,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开了窍,能使苦变成甜。


无数小王同学这样的“娇小姐”脱胎换骨,她们刚到延安的时候,只知道要抗日,打鬼子,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道理,还有未来中国走什么样的道理,了解得很少。


女八路


可短短几个月后,她们懂得了中国革命的理论,懂得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中国妇女责任之重大,不仅要为民族解放奋斗,而且还要为社会解放奋斗。只有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和胸怀,她们从此踏上了漫长充满考验的革命征途。


1938年11月,小王同学在陕北公学结业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她被分配到八路军卫生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医科大学”,四年学习毕业后,毛泽东同志为这批同学题词: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这句话,不但被小王同学记在笔记本上,更铭记在心头,一路践行。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管是革命战争,还是和平建设,从“王军医”到“王大夫”,再到“王院长”。离休前,王新阿同志担任北京第四医院院长,现在这所医院叫“北京普仁医院”。


回顾自己的学霸和革命生涯,曾经的“小王同学”,后来的王新阿同志说:


“我从一个普通的女学生,找到了共产党,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祖国和平建设,为党和人民做了应做的一点贡献。这应归功于党的培养,党的教育。我愿在有生之年,以共产党员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地带头执行党的各项指示,尽力为共产党员称号争光。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系「党人碑」原创作品
欢迎各位读者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往期 · 精彩

女人的家国:华北敌后抗战女子图鉴(3.9修订升级版)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那些奋战和牺牲在华北敌后的「女神」
雷锋和袁隆平,他们有位共同的熟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