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台州式硬气”
90年前,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评价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秉性,文学巨匠的寥寥数字点明了台州这座城市的精气神。那么,何谓“台州式硬气”?它从何而来,又将如何继续?
一
鲁迅是绍兴人,与台州人柔石称得上半个老乡,他对柔石的评价,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迂”,两个字就是“硬气”。然而此处之“迂”,并非迂腐,而是说台州人有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
在鲁迅笔下,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他在监狱中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笔耕不辍,始终满怀热切希望。面对敌人拷打,他坚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柔石的硬气,与台州人方孝孺一脉相承。《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大儒方孝孺性格刚直、满腹经纶,被人称为“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因不肯为燕王朱棣草拟登基诏书,宁肯“诛十族”,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台州式硬气”在方孝孺身上体现得悲壮凄凉。
其实“台州式硬气”还可以追溯得更早。
在临海东湖之畔有两座祠堂——骆临海祠与樵云阁。骆临海祠为纪念骆宾王而建,被称为千古檄文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其人生响亮的终止符。樵云阁纪念的是一位樵夫,据说他在靖难之役后,毅然投湖而死。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默默无名的樵夫,均因“硬气”二字为台州人所敬重。
骆临海祠 图源:台州文旅
倘若硬气到了极致,难免会被认为不懂变通,有点“不合时宜”,就像鲁迅口中的“台州式的硬气”,沾染一些“迂”的味道。这在很多台州人身上,表现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不屈。
抗日战争时期,天台籍进步作家陆蠡入狱后被日本人拷问,“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日寇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汪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梗着脖子,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最终屈死狱中。他的《囚绿记》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
除了仁人志士,台州民风自古亦偏硬,如因“缩大山之力聚于拳掌”而闻名的缩山拳,一招一式刚强有力;在山兵高腔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台州乱弹,大锣大鼓高亢激昂;亮相“亚运舞台”的黄沙狮子熟稔硬派功夫,在高台上辗转腾挪、飞桌走凳。诸如此类,皆留有“硬气”的烙印。
不得不说,“硬气”已凝铸成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成为撑起台州人的“脊”和“梁”,其核心就是“敢于反抗、勇于斗争”,表现为在困境面前不退缩、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始终坚持真理,毅然抗争到底。
这股掷地有声的“硬气”看似与秀气的江南格格不入,实则穿彻历史、擎举当下,镌刻出一个如赤子般鲜活的江南。
二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江南水乡为何能孕育出这股“硬邦邦”的气质?
先说地理因素。把区域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的形成,归因为自然环境的观点古已有之,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就曾分析过,“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奢俭之半”。
台州三面环山,东面抱海,由于环境封闭、资源短缺,人们为谋生计,不是面山开拓,就是向海而生,故而孕育出四海为家、喜欢闯荡的个性。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人们常以斧斤入山林,与各种野兽搏斗,强健剽悍的体魄成了繁衍生活的必备条件。
此外,台州还拥有600余公里的海岸线,出海打鱼的渔民与风浪斗争,还要经常面对台风侵袭和海盗抢劫的风险,住在海边的台州人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
再说文化因素,宋明理学“崇尚天理”的取向在台州影响深远,如朱子理学推崇气节,朱熹来台讲学弟子众多,成为台州“气节之学”的源头。
台州历史上具有硬气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清代王棻所著《台学统》中就汇总了高节之士20人、忠节之士23人、清节之士23人,他们共同形成了台州人持义守道、舍生取义的人文群像。
最后说政治因素。台州在唐代以前一直远离政治中心。“我命由我不由天”和“自古天高皇帝远”都出自台州人之著作。明朝时期,台州倭患猖獗。依赖大山大海讨生活的台州人奋起反抗,涌现出郝钟、刘恩至等一批英雄人物,更有九战九捷的戚家军。被称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城墙,至今仍留有八座由戚继光创设的双层空心敌台,是这段荡气回肠历史的最好见证。
当然,在“台州式硬气”传播开来的过程中,鲁迅的如椽大笔起了很大作用。他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决绝,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刮骨疗毒。有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软广”,再加上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台州式硬气”因而变得更加广为人知。
追根溯源,“台州式硬气”是基于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而形成的城市气质,与这片土地相生相伴。
三
“台州式硬气”古而有之,就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随着时代奔涌向前。这在改革开放以后体现得尤为明显。
遥想40多年前,台州80多万人外出闯荡,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再苦再累再小的生意都愿意干。带着“台州式硬气”的他们如同休眠的火山,在蛰伏多年后喷发出滚烫的岩浆,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民营经济传奇。
面对资源困境,他们在没有矿产等资源的地方发展起了工业,在缺少木材的玉环发展起了家具业,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走出了股份制的新路子;在将近15年没有“民资入铁”成功案例的前提下,依靠经营模式灵活的优势破除制度桎梏,实现中国首条民营高铁——杭台高铁开通运营......台州人精明务实、敢于闯荡,在市场经济很多领域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除了民营经济这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台州人在求改革之真、务发展之实、解民忧之暖等多个维度中,都始终贯穿着“台州式硬气”。一路走来,城市在“台州式硬气”的润泽下,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同时,“台州式硬气”也在城市进阶中逐渐衍生出更为兼容并蓄的精神气质:水的灵气、海的大气、拼的豪气。
总之,硬气不代表保守,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在传承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为支撑和滋养当下的精神富矿。
当下,这份历经淬炼的“硬气”,如何更好地转化为重塑台州新优势的澎湃动力?在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过程中,如何充分先行先试,保持猛虎扑食的锐气?这些都值得台州深思。
站在充满希望的春天,期待“台州式硬气”再添绚烂一笔。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在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