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圣陶的八封回信

金轩 浙江宣传 2023-09-24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957年4月14日,63岁的叶圣陶在金华游览了双龙洞和冰壶洞,并写下《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大家所熟知的小学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由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改编而成。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到此一游”和“以此文为记”,叶圣陶与金华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离开金华后,叶圣陶与金华两个岩洞山脚下的罗店中学师生书信往来频繁,结成了“笔友”。这段情缘持续多年,直到叶圣陶去世前一年,双方还在用书信寄托彼此的关心。


据学者研究,叶圣陶给学校寄来过八封回信,有六封目前还留存在金华。作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与一群农村师生,用人世间美好的遇见,向世人展示了一段值得传颂的佳话。


叶圣陶




1957年,叶圣陶南行,本是为宽慰亡妻之痛。但来到金华后,他却脚步匆匆起来,游览不是他的主要事务,他做得更多的是听课、座谈、演讲。


叶圣陶在和金华、温州等地的基层教师座谈后,留下了这样的回忆:“老师们踊跃发言,把我们看成熟朋友,这是很可感动的。”他对金华教师的上课水平印象深刻。听课后,他给予了肯定:“学生的朗读能力好,表达能力强,教学有质量。”或许,与金华教育的缘分,此时已在叶圣陶心中萌发。


1979年,罗店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在学校内尝试教学改革,决定以《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的教学为突破口,采用一边放幻灯片一边讲解的新形式来上课。但这在当时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教师们心里也没底。他们决定给叶圣陶写一封信,请教教学上的技巧。


这封信由学校教师邵介安执笔。信寄出去之后,大家心里都在打鼓:叶圣陶曾当过教育部副部长,又是著名教育家,他会为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的事上心吗?


没想到半个月后,叶圣陶写来了亲笔回信。本文节选了三段:


拙作《两个洞》配着幻灯片教学,此是新方法,自不妨一试。我想,只要朗诵得好,又有幻灯片看,在听写看之际,学生必已能领会。第二课的指导,不妨扼要务简,不须琐琐多说。如是,两节课就可以毕事,这就改变了每课课文占时间过多之通病。


我游贵地,事隔20多年,时间又不过几小时,所写或恐有不确切,甚至错误之处。同志们如有所发见,务恳向学生说明,不要为原文勉强辩护。至盼。


我去年曾大病,至今虽云恢复,而精神体力远不如前。不能集中用心思,缘目力极度衰退,书写亦见困难。以此之故,只能简略作复,尚希原谅。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是叶圣陶一生都在践行的教育理念,在回信中,他也把这个理念传递给了罗店中学的教师。


信中还有一大亮点:叶圣陶对《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作了反思,要求教师和学生讲解内容时,不要回避行文中可能出现的纰漏。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错误之处”,大概是指“罗甸”与“罗店”之误。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却体现叶圣陶的良苦用心,教人求真务实,不可失之毫厘。


叶圣陶的回信,鼓舞了罗店中学的教师们,最终这项教育改革得以落地,当地组织了一系列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取得了较大成功。


叶圣陶给罗店中学教师回的第一封信



这段情缘,还寄托着一份真诚邀约。在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后,罗店中学的教师们又给叶圣陶写信,告知电视教学的情况,希望老先生能题写校名,随信还赠送了佛手。


叶圣陶再次亲笔回信,其中对佛手的到来甚感宽慰。


接到上月30日来信,读悉一切。电视教学实况,希望能在电视中看到。
嘱写校名,勉强写了寄去。我眼力衰退,眼睛跟手腕不能协作,写来很不好。最好不要用,请擅长书法的同志写。
来信说赠我佛手两只,想来明后天可以寄到,先在这里道谢,非常感激你们寄赠的寓意。


写这封信时,叶圣陶已85岁高龄,虽然“眼睛跟手腕不能协作”,他坚持为罗店中学提笔书写校名。他对基层教育的感情,此刻浸润在佛手的芬芳之中。这份芬芳也把老人的思绪带回到了20多年前。


当年,叶圣陶在《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中,提到过这种金华的特产:“据说佛手要那里的土培植,要双龙泉水灌溉,才长得好。”


双方通过佛手传递的情感,还有下文。1980年,叶圣陶再次给罗店中学回信,指导语文教改,提出:“不拘一格,惟期学生真受其益,在工作上和工作中都能应用,方为教学之成功。”


1981年,罗店中学师生在给叶圣陶写的信中,邀请他来金华看茶花,并送去了佛手。叶圣陶的回信很快到来,他虽然伤感于自己的视力衰退,但仍然称赞佛手“色香皆极好”。


接读来信,关念殷切,深感于心。承赐佛手四枚,色香皆极好,感谢之至。前年我还能为贵校写校名,今年视力衰退,已不能写毛笔字了。蒙邀来春到金华看茶花,但愿能去,惟须看身体与手头事务如何。


叶圣陶在信中还表达了对金华故地重游的向往。在他内心深处,似乎早已经把这群农村师生当成了知己。可惜因为身体原因,叶圣陶还是没能成行。但他依旧保持着和罗店中学师生的书信往来。


1984年至1986年,叶圣陶身体多病,经常住院,但他仍坚持让家人代笔给罗店中学回了三封信。在信中,他鼓励罗店中学走职业教育的道路,称“走对了路,前者发扬了乡土传统,后者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信,老人还邮寄了他的著作集,送给罗店中学的学生。


直到1987年,身体虚弱的叶圣陶还给罗店中学回过信,他在信中提出对这所农村中学的殷殷期望:“顺着改革这条路子走下去,还要不断有所创新。”次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主持编写出版的新中国第三套全国通用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图源:《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三卷



叶圣陶的性格,从来都是柔里藏锋。早年,曾有文艺批评家指摘叶圣陶文风厌世。为此,叶圣陶曾在《未厌集》中解释“未厌”一词的含义,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未厌居”。


叶圣陶给罗店中学回信时,克服了暮年体衰带来的很多不便,这其中有他早年刚直性格的坚守,也有他对即将到来的教育改革热潮的远见。


叶圣陶的这八封回信,拨动了罗店中学命运的齿轮。学校教师们在叶圣陶指导下的教学创新实践,吸引了《语文教学》《教师报》《文汇报》等媒体争相报道,让这所农村中学名气陡增。受到叶圣陶多次鼓励,罗店中学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走了下去,现在已经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一位著名教育家关心和支持一所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改革,令人鼓舞和敬佩。他的关怀,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战线同志的支持。


而这八封回信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教育家与基层农村教育工作者如此频繁的互动,放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是民生大事,事关民心。叶圣陶和罗店中学的这场缘分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同向而行的。如今,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专家,深入到基层学校去,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比如在浙江,不少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从而激发乡村学校内生活力。2020年底,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浙江专门对推动师资流动、优化激励机制等提出新办法。


20多年前,叶圣陶和罗店中学的师生,摸索出了一条优质教育资源“返乡”的道路,正如他曾提出,义务教育要为每一个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八封回信,不仅见证了叶圣陶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初心,也留下了他的教育精神,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