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3-06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新春佳节拜大年,大包小包上门去、热热闹闹走亲戚,曾经是多少人难忘的春节集体记忆。而如今,“过年走亲戚”的习俗似乎正在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化。今年春节期间,这届年轻人不爱走亲戚的相关话题屡上热搜,引起热议。


有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的群体,和亲戚经常联系的就越少,“90后”大多数人只是“偶尔联系”,而18岁以下就“基本不怎么联系”了。不少年轻人调侃自己得了“亲戚PTSD”,对过年走亲戚提不起兴趣,甚至需要一部“春节自保指南”来应对亲戚盘问。

不禁想问,这样的转变何以发生?这届年轻人真的“断亲”了吗?

图源:视觉中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现亲缘关系“疏远”“淡漠”的现象,多少也是现实因素使然。

家庭结构变“散装”了。随着生育率下降、家庭中子女数量减少,传统大家族式的“共生”模式逐渐转向以“三口之家”为主的独立“散装”模式。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家庭户平均规模已从1982年的4.41人变为2020年的2.62人。亲戚之间传统的日常生活沟通逐渐减少,而只在婚丧嫁娶等特定时间节点有些程式化交流。甚至“00后”“10后”群体往往面临着父母辈没有亲兄妹的状况,除了直系亲属之外,不再与旁系亲戚有多少交集。

社会流动更频繁了。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88.52%。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让兄弟姐妹“同住一个屋檐下”成为了过去式。亲人之间不仅有城乡之隔,更有区域之隔,亲缘关系的“离散化”成为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涌向大城市上学、求职再到安家,好多亲戚连一年都见不到一次。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分布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生活、工作,导致亲属间因空间距离而“渐行渐远”。

交流方式更“在线”了。年轻一代出生成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部分被“人与网”的关系所替代。据统计,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9.5小时,年轻群体上网时间更长。当赛博空间就能满足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获取信息的沟通需求,很多年轻人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就更不再将亲戚关系作为主要的社交依托,也不愿意在走亲戚式的现实交往中,消耗巨大的“社交能量”。

图源:“湘潭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现实的藩篱之外,走亲戚之所以在很多年轻人的社交选项中排到末尾,还因为一些“中国式亲戚”让人感到无奈。

不论是喜欢“爹味”说教的二大爷、“什么都想管”的三大舅,还是“催婚催育”不能停的七大姑、打探攀比“无下限”的八大姨,都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过年噩梦”。一个经典拜年场景是,家中长辈“高高在上”设置话题,频频发出“灵魂拷问”,“95后”“00后”小辈被迫应对、应接不暇。

这届年轻人对亲情的理解框架,早已经不被传统乡土社会和宗族伦理所束缚,很多年轻人渴望的“归属式”亲情,远不是走亲戚所能带来的。

不想要“假关心”,而渴望“真善意”。在这届年轻人的观念里,真正的亲情不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更基于理解、尊重和情感的共鸣。以“都是亲戚”“为了你好”的名义,对年轻人的个人选择评头论足,总把“我们年轻的时候比你们苦多了”“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以后就明白了”等口头禅挂在嘴边,实际上也可能是在真的表达关心,但年轻人也许不易接受,听多了反而会觉得有些心烦。

不想要“一言堂”,而向往“听我说”。网上有一种说法叫“一言堂之家”,指的是在家里,有的长辈习惯于单方面输出,其他人都只能听着,或者顺着他的话往下说。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想法多元、行动多元,在家不愿总是被指点,而想要表达自我、得到尊重。具有凝聚力量的家,需要容得下每个人的声音和观点。

不想要“全交代”,而注重“边界感”。“工资多少”“有对象吗”“结婚了吗”“买没买房”,有的亲戚也许并没有见过几次面,却总想把你的底细挖个底朝天。殊不知,很多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比较敏感,所谓的聊家常在他们那里更像是“被审问”,带来无形的社交负担。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这届年轻人真的要走向“六亲不认”了吗?其实不然,若是能够调整心态、双向奔赴,亲情的“复苏”还大有可还转的空间。

怀有同理心,学会有“理性”的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年长一辈可以尝试理解年轻人的“社交恐惧”,从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逐步拉近关系和距离,用更易被接受的语言分享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有时候,年长一辈其实是在努力地表达对年轻人的关心和善意,然而可能对年轻人的生活和兴趣不太了解。对此,年轻一代也可以改变心态,试着读懂长辈,尊重长辈的经验和智慧,用理解的眼光看待时代变迁,不一味排斥抗拒“走亲戚”,试着找到自己稳稳融入亲缘关系网络的方式。

保持边界感,输送有“分寸”的情。长辈们不妨试着和“八卦”“是非”“攀比”做一个切割,用互动代替“盘问”、用尊重代替“越界”、用肯定代替“比较”,在年轻人需要时能够现身,提供切实帮助或情绪价值。如果发现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不如体谅年轻人的不易,尊重其基于自己认知做出的选择。年轻一辈也可以增加主动性,分享身边趣事,积极沟通了解,比如趁春节假期和家里的老人们共同做一顿饭等,在保持分寸感的同时拉进彼此的距离。

守好传承性,接续有“温情”的心。不把走亲戚当作任务或者负担,而把走亲戚当作不同年龄层之间互听心理需求的载体、延续家族记忆的契机,让亲情传递“不断层”。老一辈用积极正向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年轻一辈,让年轻人将走亲戚的温暖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年轻人也可以探索创造走亲戚的新方式新场景,形成年轻人的新“年味”。

纵使时移事迁,亲情仍然宝贵,贵在血脉相连,贵在亲人之间的情感是人际交往中最淳朴而无私的关系之一。来自亲人的朴素的爱,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每个人的灵魂与血肉。这个春节,你走亲戚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分享。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

之江轩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