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教育大计应以什么为本呢?估计有一部分明白人会知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领导这些老师的人又是谁?显而易见,是局长、校长们,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教育领导者。
我在基层这么多年,了解到的十之八九基层教育领导者中,天真早已丧失,成熟的职业态度却迟迟未来。我想,这是大部分职场老龄化人士的共同点。熬过了入门期,经历了上升,瓶颈却怎样都熬不过。
01
教育界的老龄化难关
这种瓶颈既包括职场也包括情感,年岁不断增加的同时,能力好像无法与之相匹配,之前期许过的梦想,似乎还是未曾放手一试,渐渐地沉浸在一种无奈的老龄感中,暮气十足。职场“老龄化”是一种未老先衰的心态,也是在时间大潮里,大批年轻人才不断涌入职场导致一部分人由于年龄增长而造成的精神压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基层,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大城有大城的游戏规则,基层有基层的熟人关系。基层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社会。在基层做事,“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基层人讲的是关系,靠的是裙带和朋友。关系到位,事情就不会荒废。人脉决定成败,至于规则、能力、才华、水平等一切都靠后。这就造成了基层教育领导者选拔制度的弊端。你的能力所体现的不在于你教出多少个名牌大学生,不在于你多么会管理班级,不在于你想法多么实用,而在于你认识多少人,有多少各行各业的渠道,在上级领导面前又能如何游刃有余。有时候,基层教育出现的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放眼中国整个教育基层,领导者很少有那种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三十出头、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大腹便便、官腔十足、即将退休、或者退休返聘的中老年人。而上传下达各种顶层设计的,贯彻执行上级方针的,具体落实方案改革的,也正是这部分中国基层教育领导者。他们是否按照原味原意执行,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会影响了我国的百年大计。
02
为教育领导者制定专业标准
目前中国一流学校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局长、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于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自身的专业性至关重要。放眼望去,目前国内,无论公立还是民办,基层教育领导者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对于基层教育领导者来说,专业与职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专业标准是衡量职业是否发展成熟,能否成为一门专业的标志和尺度。
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基础教育背景下出台了相关的校长专业标准。总体都强调了教育领导者的“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同时明确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目标,对教育领导者基本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融合了对教育领导者职责、角色、知识、能力等的研究。这些标准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用于指导教育领导者专业发展活动。我国基层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 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理论研究上,仍然未摆脱国外研究的影响,很多研究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在实践探索上,多数的相关文件仍停留在单纯强调基层教育领导者对于学校的责任和管理上,而在规划和领导学校发展上强调较少。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教育领导者队伍的整体状况与专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难以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对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因此,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研究的成果为构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具有重要的价值。
03
教育领导者老龄化的明显表现
对于我国广大教育领导者的管理工作而言,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超的管理才能,使得学校维持正确的秩序,各方面目标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落实。但是,随着基层教育领导者年纪老龄化,在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上,往往表现得思考力和创造力不足,缺少远见卓识。其一:强势和任性,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总认为自己很正确。固执的人之所以很固执,就是因为总认为自己很正确,坚持自己的想法,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越是认知水平低的人,有时候越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明明有时候自己是错误的,却并不知道自己错了。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教育领导者,明明是同一个地区,其他学校刚刚考过的试卷,仍要召开全校考试动员大会,非要兴师动众地再考一次,认为这样有利于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美名其曰:学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结果在电子产品的影响下,答案满天飞,劳了师生,伤了钱财,荒了时间,最重要的是破坏了整个教学进度。当一个人不愿意接纳和学习新事物的时候,他的个人构念就会变得狭窄和局限,导致认知水平提高不上去,久而久之,人就会越发的固执。
对于基层教育领导者而言,由于基层出身,自然深知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再加上年龄大,所以在给学生做思想动员会议或者给年轻教师谈思想的时候,总会提及自己的老一套: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自己上学时多么刻苦、多么贫穷;什么父母供养来之不易等等。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屡试不爽。最终的结果呢?就好比00后的学生给60岁的老人讲网游,他听不懂、你又不理解他为什么听不懂。所以呢,基层教育领导者越是不学习新东西,思想就越僵化。视角单一就容易爱钻牛角尖和死胡同。当遇到一件事儿时,固执的人总是习惯从单一的方面去思考,而忽略了事物还有其他方面,这也是导致认知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举个例子,大多数基层教育领导者是教师出身,如果他是理科生,他在给班主任开会时,就会看重理科的重要性,那么在制定文理分科方案时,就会偏重理科,让班主任指导学生选报文理科时偏重理科,自然学校文科生整体偏少。那么,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百年大计呢?所以不能固执地认为做好一方面就行了,看事情要全面和系统。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要么不自知,要么不反省自己,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这是老年人最爱出现的问题,作为基层教育领导者,手下多多少少有几十号人,出了问题,就会问责,从各种各样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签字中就可以看到,在此不再举例。
其五:存在感极强,两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周周有例会,月月必总结,文山会海。对于老龄基层教育领导者来说,唯恐错过露脸机会,最喜欢广而告之,家喻户晓。试想一下,现在各个职业趋向年轻化,对于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接受过新思想,讲求的是效率第一,这么多会议总结,怎么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和课堂教学的提升?现状是,大部分教学领导,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或者象征性地上点课,缺少读书、思考、实践,还要摆出一副教育教学专家、课改教改里手的模样。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兴致很足,浑身有劲,他们尽管可以贡献出很多点子来,新招迭出,花样翻新。当然有一部分因教学能力好而升迁的领导,人在其位身不由己,如果再不读书学习的话,就会没了情怀,没了初心,没了善意,我们的普通老师难免就会出现文章开头一幕的“惊魂一问”。传统的领导理念,“集权式领导力”。对于基层教育领导者而言,权利的取得辛苦自知,再加上年龄大,思想守旧,更加看重权利,很少去主动培养年轻人,唯恐权利架空。
先不谈所谓的“活动”,来回味一下崔永元曾在微博上的吐槽---我弄不懂,你水平比我低,凭什么审查我的微博?外行管内行,哪行都很多,教育也不少。疲于事务性工作的同仁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每每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被类似的惊魂一问召醒?读书—思考—实践。这才是一个教育领导者该有的模样,才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人”的动力。试问基层教育领导者,你有多久没有系统地用心地读一本有关于教育老本行的好书了?
作为一名教育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领头羊,如果没有了书卷气,满身心的江湖,可怕之极。有时你可能觉得“读书无用”,现世安稳,三两本簿册既不能给晋级加分,也不能让生活更快乐,但历经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才愈发懂得读书让人头脑更清醒,渐渐恢复元气。感觉到自己的“小”!我们要做教师中的楷模,而不是单单指手划脚的领导。
04
“逆龄”提升的5个办法
最后,不得不聊一聊基层教育领导者老龄化自身如何改变?学校身处社会大环境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更新已确立的发展目标。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基层教育领导者——局长、校长,更需要摒弃传统常规管理者的角色,以领导者的姿态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不断的反思实践。学校领导者即使年龄偏大,仍要以清醒而又鲜活的人文立场和建设性的“批判之眼、批判之能”,推动学校向美好教育的方向转变,进而促进学校整体效能的持续提升。历史上凡是那么太平盛世时期的君主,都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如何构建有助于学校场域实现从“区隔”走向“联合”的制度支点,并以此来驱动物质利益层和观念形态层走向联合,对基层教育领导者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极大考验。
基层教育领导者应该扪心自问: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管理者?如何实现学校场域中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多阅读,多思考,在别人的智慧中去汲取营养,认知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是化解固执的重要前提。要通过阅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与时代保持同步。这样的人势必会聚集和带动身边诸多的老师共同进步,远离浮躁、功利、近视、浅薄。沉下心来搞教育。这对于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小到做好本职工作都是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读书不能决定你的上限,但思维可以决定格局的天花板。一个人的物质和荣誉和他读的书并不一定成正比,而在书中学到的思维模式会影响到我们个人教育小事业和国家教育大事业的发展。
有的人,人生越往后走,往往路越窄。而有些人之所以能打破这个局限,走出一条宽敞大道,无非是靠学习更多的思维模式,厚积薄发,冲破现实的桎梏。我们教学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思考并钻研,引导老师们将学生的成长需求与课程要求、未来期许联系起来。固执的人往往看问题比较片面,视角单一,思维上就比较僵化。而事物往往不止一面,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新时代对基层教育领导者承担的角色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基层教育变革的推动者和催化剂。我们既要承认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对鲜活的“人”而言,特别是对于学校场域中作为生命活动主体的、千差万别的教师和学生而言,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都是有局限的,都有它们抵达不了的地方。以冰冷的而不是带温度的,以量化的而不是柔性的,以科学的而不是人文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学校管理,虽然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以及教育的质量,但绝对不能视之为“最佳路径”和“最高正义”,更不能妄图借助这套模式,一劳永逸地解决学校场域中的人的问题。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者”,在面对“情怀不能当饭吃”之类的质问时,不应断袖而去、愤然离席,也不应学做鸵鸟、充耳不闻。而是要以“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基本追求”支撑强大的学校领导的“定力”,沉下心来,直面“区隔”,正视“多元”,反观自身,反思质问从何而起、因何而起,以同情之心、同理之心,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抚慰人心,补齐学校制度框架本身可能并不具备的、温暖的人文“血肉”,积极寻求打破各种“区隔”空间、构建敞开对话的人文关怀的体制机制。这种人文关怀的体制机制的形成,特别需要学校领导者发挥“推动者”和“催化剂”的作用,润滑学校组织机构,推动学校的变革。
多去实践,多去经历。不变才产生僵化,不变才会形成固化思维。一个求新思变、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到来。是墨守成规还是主动变革、是冥顽不化还是开拓创新、是死守一隅还是面向未来?答案已经昭昭。总之,具有深度建设性批判思维,能够深刻内省的学校领导者,才具备超越自我、创新发展的潜质。唯有具备了这样一种潜质,才能从生搬硬套、人云亦云的“二传手”,成长为妙计在手、善做善成的“智多星”。
自省能够从失败中、错误中和痛苦中成长。化解固执也是如此,只有自己真正想成为一个不固执的人,才会开始改变。化解固执别人帮不上什么忙,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而时常自省就是突破固执思维最好的方式。学校领导者要对宏观政策、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要对学校所处的地位、主要矛盾和未来方向有一个总体性的判断,要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精神需要和发展空间有一个总体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不是无端地指责或简单的批评。没有这些总体性的认识、判断和思考,“建设性批判”就可能沦为肤浅空洞的隔靴搔痒、不接地气的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的满腹牢骚,就不具有建设性。
学校领导者的“建设性批判思维”还需要致力于反思与内省。总之,新时代赋予人人建设美好教育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基层教育领导者,既看见“事”,更看见“人”,同时又具有建设性的“批判之眼、批判之能”,既看清“势”,又看清“我”,做教育管理创新的开拓者。这样的基层教育领导者既执着坚韧,又不偏执地钻牛角尖;既追求完美、激情满怀,又谦和包容、不失冷静;既向上,也向善。在见“势”、见“事”、见“众生”、见“自我”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和完满。而发现、锻造、启用这样的基层教育领导者,也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更是发展我国百年大计的关键所在。希望中国基层教育领导者面对老龄问题,拥有自己的职场抗衰老绝技,开创自己的“无龄时代”。
3月16日起,第二期“专业学校改进计划”正式开通报名渠道。“专业学校改进计划”是由校长会首倡、《教育家》强学研究版支持,来自北师大、华东师大、中国教科院、首师大、天津教科院等中央以及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及一线名师、名校长、名家共同发起的,一项致力于中国学校整体改进提升的长期行动。
加入专业学校改进计划第二季即可免费领取专业学校改进计划手册以及学校办学经典案例集一份
▼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原创稿件,拒绝一稿多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