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象山实验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遇到“熊家长”,学校怎么办?

校长会 校长会 2021-06-10


(全文共4693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近日,一则关于象山实验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贴文在网上引发不少网友和家长们的关注。


5月25日,有网友在当地论坛发帖向象山教育局投诉“实验小学暴力事件”。

据该网友讲述:他是代表象山实验小学北校区208班全体42名家长发的贴,举报班上刘某某同学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平常欺辱同学是家常便饭,打同学巴掌、往同学身上撒尿、脚踢同学头部、勒索同学、剪同学头发等等行为司空见惯,让人无法相信他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多名受伤同学家长曾在校方的协调下与其父亲接触,然而刘某某父亲却表现出明显的纵容和偏袒态度,甚至对老师说: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会教导,不需要老师教诲。

这导致了刘某某对老师失去敬畏感,越发嚣张跋扈,甚至扰乱课堂秩序。其余学生家长无奈之下,只得寻求教育局介入。


5月26日,刘某某父亲在网上发表道歉信,反思自己平时工作太忙,疏于管教,自己教育方式不恰当,孩子年幼无知。

5月27日晚,象山县教育局通过官方微博通报处理结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家长上门道歉。该生家长经单位领导深入的谈心谈话和批评教育后,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逐个上门向涉事的学生及家长赔礼道歉。
(二)家长到校陪读。我局现已落实该生的母亲全程在校陪读,加强对子女行为习惯的教导,逐步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尽快融入班集体。
(三)学校加强管理。学校组成了以班主任为组长,所有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全程教导小组,每天安排一名教师规范该生的行为,同时我局责令学校每天派一名校级领导蹲点该班级,全程掌握该班级的教学情况,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01 

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熊家长”


“熊孩子”岀没,孩子本身固然有错,但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家庭教育。

世界上从来没有管不好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位的“熊家长”。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父母或者问题家庭。校园霸凌事件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孩子。像刘某某此类经常欺负同学的孩子,仔细梳理原因,几乎100%可以找到父母的原因。


然而可惜的是,这些父母往往不知错,不知耻。刘某某的父亲在面对校方和其他家长的质疑时,就表现出了顽抗、不配合的态度,甚至表示“自己的孩子不需要老师管教”,这无疑给校园暴力等问题的治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不仅如此,还有更为过分的情况存在。


2018年6月,淮北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某与赵某发生矛盾,张某殴打赵某后谎称自己被打。张某的母亲、姨妈找到该班班主任张老师,对其进行殴打,赵某和多名同班同学受到谩骂。
接到报警后,公安民警立即到场处置,当场控制了肇事者,同时迅速将受伤教师送往医院治疗。
事后,张老师对同事说:“我被她们按到墙角,无路可逃!把我的头按下去,被撕扯头发,被打……没有人能救我,他们打完走出去,两个老教师闻讯赶来,把我带出办公室,看见一群人再次返回,两个老师怕我再遭毒打,把我藏到旁边6班教室!
我的教师尊严何在,一个老师在学校为躲避家长毒打,还要藏起来,你知道我有多可怜么?没有人能救我,我自己报了警,打了120。家人来到,把我背下去……”


如此恶行,不知师道尊严何在?

由于近年来“教育惩戒权”的收缩,校长以及老师遇到“熊孩子”,往往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如果再加上一个“熊家长”,根本无能为力。这也是象山实验小学的老师敢怒不敢言,家长无奈之下只得转向更上级的部门求助的原因所在。



02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近几十年,在一些舆论与专家的误导下,我们社会对于中小学学生的教育管理,一味强调赏识、鼓励,没有了惩戒。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过度强调保护,没有了严厉的惩处。

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相关的法律法规缺陷明显,教育部门一再强调老师与学校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包括罚站等各种惩戒手段都不能使用,基本上全面放弃了基本惩戒。这也是纵容校园霸凌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有学生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结果学生一气之下跳楼身亡,当事老师挨了处分。不管学生,又被家长投诉没有尽到责任。于是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对此,有人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家长越来越“强势”;二是媒体越来越“厉害”;三是上级部门越来越“坚决”。

而学校和老师,就成了那只最容易捏的软柿子。反正,饭碗所系,他们有委屈也得忍着。

我们总是说,要教育学生们自由发展。但现实却是,先给老师们套上了层层紧箍。


于是,左右为难的学校和老师,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心翼翼。于是,学校组织的大型户外活动没了,运动会上可能有危险的项目不见了,敢于严厉批评学生的老师越来越少了,那些没人敢管的“熊孩子”越来越多了。

跪着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有出息的学生?

当我们给学校和老师套上太多的枷锁,让他们带着镣铐舞蹈,我们教育的舞姿,只会越来越丑,我们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差。毕竟家长越牛,老师越怂,学校越怕,孩子越教不好。



03 

全面围堵“熊家长” 还教育一片净土


不难看出,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熊父母”,学校实际上既没有手段,也没有权力处理。只要父母不配合,对孩子的惩戒又几乎都是禁止的,导致学校最后实际上无计可施,哪怕是道歉这种最基本和简单的事情,也很难做到。

如果老师、校长用惩戒手段强迫“熊孩子”在全校道歉,最后学校会不会被“熊家长”告上法院并败诉?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这几乎是肯定的。


我们需要彻底扭转在青少年学生教育上的错误理念,赋予学校与老师基本的惩戒权力与手段。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从校规上严格对日常行为规范约束与惩戒,从法律上,则必须引入强制性的惩戒手段与矫正,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更需用重典,让更多的人不敢!

同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有必要在道德、舆论等领域形成合围之势,惊醒、警示这类父母,迫使其认识到错误,不再贻害孩子。

不过,学校就一点都使不上力吗?也并非如此。虽然学校在事发后作为有限,但可以未雨绸缪,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共育,把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04 

帮助家长“读懂”孩子 促进家校共育


当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帮助和指导时,学校如何从自身出发,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老师从内容、机制、资源、方法等四方面提出建议。


  • 在内容方面:提升家长“读懂孩子”的能力


“读懂孩子”是教育者的基本功,家长也不例外。那么,需要帮助家长“读懂孩子”什么呢?首先,帮助家长“读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了解家庭才是孩子一生的学校。

其次,帮助家长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关注什么”“什么时候不需要过度关注”。

比如,叛逆是青春期的标签,使得家长们“谈虎色变”。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孩子此时的叛逆,它是孩子生理成熟、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是孩子强烈的探索自我的欲望和尝试的表现,是孩子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只要家长处理得当,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并在叛逆中成长。当家长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特点后,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就能减轻“焦虑”,避免走入误区。

第三,帮助家长了解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学校需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帮助家长理解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了解习惯培养的方法,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低中年级。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情况基本相似,这表明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时形成的学习习惯会稳定下来,到小学高年级或中学时再纠正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第四,帮助家长学会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容需求。孩子的行为背后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活动和心理需求。同一种行为,在不同情境、不同阶段的意义不同,所反映的孩子的内心需求也不同。

例如,孩子把网络、游戏当成玩具,而不是工具,有可能是因为缺乏良好的亲子互动,家长有时并不能发现其中的原因。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实际情况,引导家长去思考、发现其中的原因,并为家长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与帮助。

  • 在机制方面:建立家校合作组织,完善运行管理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校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组织,并完善其运行管理,以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完善的家校合作组织是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桥梁,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志愿者协会等。
 
建立家校合作组织后,更重要的是完善其运行管理,包括资源保障、制度建设、活动安排等。只有完善了家校合作组织的运行管理,方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流于形式,对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作用不大。
 
以家长学校为例,学校可以整合家长的需求,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针对突出的个别化问题设计深入式、体验式的辅导和干预活动。
 
例如,北京的一所中学,每学期开始时都会为家长提供一份家长学校的培训清单,其中包括每个年级家长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输送所需的专业知识。
 
  • 在资源方面:多方参与,整合资源

 

在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广泛利用并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新闻媒体资源、家长资源、专家资源,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不同资源其优势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学校是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不但对学校的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的王清平教授认为:“现在常见的家长课堂,家长做学校义工等都是很好的做法,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家委会的作用就在这里,既然要建立大教育观,那么就应当听取多方意见,家长支持学校工作的同时,要合理地向学校提出建议。有的学校会有专门的家委会办公室,每周定期反应家长的意见,这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 在方法方面:沟通途径多元化

 

学校可以将多种沟通途径相结合,利用好发达的网络交流平台,更好地搭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在处理一些棘手的事件时,学校、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头脑风暴”,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沟通途径多元化,可以让学校、教师和家长选择更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家校间的气氛更加融洽,减少学校与家长的心理距离,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












人民日报曾公布一则“熊家长”行为自查表,欢迎校长转发给家长,看看自己有没有培养出“熊孩子”的苗头吧


1、给孩子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等,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
2、孩子犯错当面袒护许多家长以“不要太严,TA还小”为理由袒护孩子的错误,这会使孩子全无是非观念,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3、过分注意孩子一家人无时无刻不关心孩子,会使TA认为自己是中心,家人都要围着TA转。
4、轻易满足无理由要求小孩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这样TA会养成不懂得珍惜、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性格。
5、允许孩子生活懒散允许孩子挑食、睡懒觉、玩耍没有节制等,这样TA容易缺乏上进心和毅力,做人得过且过。
6、对孩子央求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答应TA讲3个故事再把饭吃完。你越央求,孩子越忸怩作态,不但不明辨是非,家长的威信也会耗尽。
7、包办替代有些家长从不要求孩子劳动,三四岁还要喂饭,五六岁还不做任何家务事。这样孩子必然不会变得勤劳善良、能干上进。
8、大惊小怪孩子生病时,家长惊慌失措,一味娇惯,最终会导致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变得懦弱胆小。
9、剥夺独立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养成依赖心理,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形成性格缺陷。
10、害怕哭闹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若放任孩子打骂父母,会在TA性格中播下自私、无情、任性的种子。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赵矗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疫情极有可能在今秋再次爆发!校园常态化防疫怎么做?教育部给出12点权威建议

● 全国名师熊芳芳辞职了,教学31年的她没有等来退休

● 吴志明等委员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与语数同等权重,校长怎么看?

● 读书 | 教育惩戒权之争:过度,是所有教育最大的敌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