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端午,你的校园"粽子味",应当是优秀传统文化味

校长会编辑部 校长会 2021-06-10

因微信公号改版,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3676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01



将粽叶卷成圆锥形,在里面装上清洗过的糯米,再用绳子捆紧,一个粽子就成型了。




端午节前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行知分校举行了校园文化活动,参加活动的孩子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体验包粽子,第一次玩“斗草”,第一次编织鸭蛋络子。


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还意犹未尽:“我觉得端午这个活动很有趣,不仅学会了包粽子,我还是第一次玩‘斗草’,其实规则特别简单,就是两根草交叉,然后用力向两边拉扯,哪根草先断,谁就输了,但是我和小伙伴们就会想各种奇招,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的。”


学校还编选了《悦读阅美•全科阅读•端午主题阅读》素材,开展项目学习,并组织策划“经典古诗词书写大赛”;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李子柒关于端午的视频;组织了一场以端午节为主题的黑板报……


孩子们的活动参与度非常高,在认识和实践中,更深刻地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也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也有很多学校只是作了简单的放假通知,或是老师道上一声节日祝福,校园里一点儿“端午味”都没有,与校园里平常的日子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用个当下时髦的词来说,就是这些学校缺乏“仪式感”;更进一步,则是学校对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视不足。



近几年,随着国家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各地区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潮。这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目标的达成息息相关。


学校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特质的历史沉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积淀,也是中华文化蕴意盎然、历久弥新的坚实基础,其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头活水。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内涵。因此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到校园中,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起到熏陶、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教学意义、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有考虑清楚,就匆忙“上马”,自然手忙脚乱,步履不稳。


02



成都中学一位老师的所见所闻所思,让我印象深刻。


某次,这位老师去一所农村学校参观,看到“二十四孝图”一副不少地挂满教学楼,从“忠孝双全”、“卖身葬父”,到“卧冰求鲤“、”啮指痛心“,再到”兄弟争孝“、”郭巨埋儿奉母。连挂了四轮,才能挂满整栋楼一圈。图文并茂,看得人是触目惊心。


陈少梅画 《二十四孝图》其一


他暗暗心惊,在文章中写下:二十四孝图的本质是反人性反人道的,其精神实质是尊重生命的反面。


再有一次,他去听课。一坐下就看见黑板上方贴着一副标语,上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课后,他找到这个班的班主任:“你为什么要贴这样一副标语呢?”


班主任回答:“为了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用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你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孩子大都出身贫穷,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子弟特别多。家庭教育跟不上,所以我们就想到了用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和鞭策我们的学生,这样他们将来的人生才不会重蹈父母的覆辙。”


于是,他再问:“那请问:你的意思是说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人下人吗?”“为什么要把人分为”‘上’和‘下’呢‘?


班主任有些恼火,说:“现在不是时兴传统文化进校园嘛。”


如果说二十四孝图还是比较明显能加以甄别的文化糟粕,那么“人上人”这一说法,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落后的等级思想。


是的,这位老师的经历说明了,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辨别地进入校园,那就等于公然毒化校园文化,进而毒化未成年人心灵。



其次,教师问题也是一大顽症。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由语文教师兼任,或者外聘教师。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毕竟不同,教师如果在相关领域缺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难免有所偏差。外聘教师或许更加专业,但有时缺少对教学法的研究,难以让学生感到亲切和信赖,做一两次普及性讲座没有问题,却非长久之计。


还有些学校“走火入魔”,将主流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对立起来。应该明确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已经不可逆转,学校里应该要有唐诗宋词,也应该有莎士比亚。


03



传统文化进校园,怎么进?就要回答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教学意义、教学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校长只有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如何去“赋能”新时代的学校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


传统文化进校园,初衷固然好,但在有些地方变成了“一阵风”,最终效果差强人意。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关键还得留下来。


要想避免“一阵风”现象,就必须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长远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台湾道禾实验学校的课程有两大体系,一是语数外等套装知识,一是生活美学、山水学、六艺等经验知识。这里以六艺课举例,就有书道课、水墨课、剑道课、弓道课、武术课、茶道课、器乐课(古琴、二胡、直笛、阮)、工坊课(金工、木工、染织、造纸、制书、陶艺)、身体美学课等。


整个六艺课道禾有着系统的思考:武术课、弓道课、身体美学课与剑道课一起,强健孩子的体魄;茶道课与器乐课、书墨课一起,静养孩子的心性;金工、木工、染织、造纸、制书、陶艺等工坊课共同作用,开启孩子的工匠之智。六艺课的设置,每门课都有脱离技艺本身的哲思,它是以孩子的一生为衡量的尺度。



② 利用传统节日增强校园生活“仪式感”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仪式告诉人们在神圣的情况下如何举手投足。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作为一种群体执行被要求的某种行动,社会便产生一种情绪体验。


仪式是不断肯定自己、确认自己与群体的身份、关系性质、层际代际传承的文化理由,把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从一个身份解释中分离出来,接受另外一个文化身份。


节日庆祝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典礼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取向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力。学校通过庆祝典礼实现对师生精神和价值的领导,促进师生内在精神世界更好更优地发展。因此,构建节日课程就成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


比如在传统佳节端午节,就可以用国旗下讲话的形式,由学生向学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利用校讯通、微信群等载体向学生宣传介绍端午节文化,端午习俗等小常识;通过召开班会,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怀;倡导学生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民俗文化;以“快乐的端午”为主题,办一张手抄报……


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③ 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抓手


依托地方特色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创新形式。学生中本就有着较为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以此为抓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三门峡市实验小学就积极组织学生到灵宝市函谷关开展研学活动,在千古雄关感受老子骑青牛著《道德经》的光辉历史;到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开展研学,让学生了解仰韶文化,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此外,安阳市第八中学的甲骨文篆刻、孟津县平乐镇初级中学的牡丹画、开封市县街小学的开封盘鼓等,都是通过地方民俗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案例。


④ 抓住师资建设这个“牛鼻子”


师资队伍建设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牛鼻子”,传统文化在广大校园焕发生机,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成长之路,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只有提升教师的相关素养,才能带动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我国对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尚处于起步期,加之师范教育阶段及教师上岗前培训阶段对传统文化侧重不多,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最大的制约。”北京师范大学王文静教授说,“当前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培训还需要从‘根’上入手,以中华传统经典为根脉,引导教师在品读经典中提升气质,学会觉察反思。引导教师用好课堂和校园,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和言行表率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教师,将之贯穿到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实现立德树人,切实帮助教师承担起化育人心的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进教育,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里。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推荐阅读

● 叶澜: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

● PISA之父 | 学校变革的真正困难 ,往往藏在看不见的水底

● 痛心!重庆8名落水小学生已遇难!暑假前夕,班主任提醒学生注意假期安全,还来得及!

● 赠书 | 一位校长之所以能成为名校长,关键只在这三个字:沟通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