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治:家校协同共育,将成为未来“教育治理”的主阵地!

张治 校长会 2021-06-10

因微信公号改版,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7087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张治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源 本文整理自张治教授在“构建家校沟通渠道,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教育信息化主题研讨会上的演讲




尊敬各位校长,各位领导,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够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今天交流分享的题目是《共建智慧家校共育教育场》。


原来主题定的是学习场,为什么改成教育场呢?首先教育离不开学习场,但是有了学习场不一定有教育场。所以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一个分享,这里面有三个想法。



01

社会形态的演变

促进学习环境变迁


▐  四个广告折射出:技术塑造社会面貌


第一个想法,我们看看整个学习环境的变迁,学习环境的变迁其实是随着技术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的。教育变革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背景下?我们先看一个广告,第一个广告是2007年的iPhone的广告,当年乔布斯在纽约一个非常著名的杂志上,做了这样一个广告。



我们把它放大看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一根线,这根线处理得非常艺术,他把整个时代划分为两半,在它之前是一个时代,在它之后是另一个时代,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iPhone之前也有移动互联网,但是其实没这么强大,那时候有GPRS,整个带宽受限,另外一个终端受限,各种各样的工具、平台和装备都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移动学习、移动办法、移动生活的梦想。有了iPhone之后,它是智慧手机的集大成者。这根线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时代变了,我们步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第二个广告,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导致近15年来科技革命速度异常的加快,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与此相关的数码产品、智能产品,还有由5G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装备,这种装备的进化速度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我们这些人都是见证者。


从2000年到2010年,从2010年到2020年这各十年的时间,大家突然发现我们的生活跟数码,跟数据,跟移动互联网如此密切,而且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里面大家看看伴随着这种变化,就是我们的孩子的变化,孩子成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为什么称为原住民?不是因为他家里拥有一个pad,或者拥有一个移动的手机,就代表他是原住民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大脑早期形成突触连接的时候,最基本的情感就是喜怒哀乐、快乐和幸福,这些最基本的情感与数码产品建立了强连接。


巴普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心理学说,非常强调这种强化和连接。而这种强化和连接,当某一种行为,脑里面的突触连接与另外的事件的发生建立关联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形成连接。而这种连接就会慢慢成为条件反射。


孩子们现在的快乐与否,往往取决于手里面的数码产品,很多家庭把数码产品当成他的廉价的保姆。这样家长可以解放自己陪伴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产品就是他的电子“奶妈”,时间长了,他就变成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等到哪一天你把数码产品从他身边剥夺的时候,他就非常痛苦。为什么呢?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里因为早期的强刺激,就会导致大脑当中阿片类受体开始逐渐减少,这个刺激一旦没了,人就会产生像戒烟、戒毒一样的心理戒断反应,人就会非常痛苦。


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说家里的手机、Pad都不能玩了,他们会怀疑谁才是亲妈。而这种原住民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要思考应该对孩子怎么样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全人类的话题,怎么样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教育好原住民。



第三个广告,我给这一个碗做广告。大家看这个碗,它长了一个鼻子。为什么这么多年碗的进化,从来没长出一个鼻子?因为它不需要鼻子。现在发现它要鼻子了,因为可以让我们一边吃面条,一边看手机。


为什么需要这个碗?因为这个人叫手机控,眼睛离不开屏幕了,离开就很痛苦。现在很多成人每天盯屏幕上的时间平均超过8个小时。现在怎么样衡量是不是手机控?你一天盯在屏幕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就是手机控。


我们的活法,孩子变了,大人也变了,大人说你不许玩手机,放下你的手机,好好学习。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很苍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无法摆脱手机的控制,你还能让孩子摆脱吗?



第四个广告,大家可能看不懂?这些是清明节的时候上坟烧的,高级苹果数码套装。为什么烧这些东西呢?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移动互联网不但会改变我们的成年人,改变我们的儿童,还会改变我们的祖先。


这说明它深深烙在我们文化的基因里面,这就是我们今天会面对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现实不是你拒绝还是不拒绝,它都会到你的身边,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的大潮当中显得非常无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这就是今天的社会。


▐ 人工智能登场:颠覆人类社会的“常识”


人工智能使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开始登场了,人工智能登场,这里有三个图片,很有标志性意义。


第一个是以阿尔法狗为代表的计算智能,还有以科大迅飞各种传感器为代表的感知智能。感知就是感官,感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视觉,意味着人工智能进入可感知时代。各种感官的替代,意味着人工智能进入可感知时代。


还有一个认知智能,说明它自己会学习了。这个叫索菲亚,有人说它是假的,不管是真的、假的,它获得了阿拉伯的第一个公民身份证。承认她是一个人,具有人权,这很了不起。实际上它就是一堆零件。



大家看过《机械公敌》,看过各种各样的科幻片。这种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到来了?尤瓦尔·赫拉利写过一本书叫《未来简史》,他就说再过一百年左右,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变成无用的智人,都没有什么用,整个世界掌控在算法工程师手里,他们这些人会操控整个世界,少量的人研究算法、开发游戏,让大部分全世界的几十亿人玩他的游戏。


在这里面有人预计到2060年前后,地球上将会多出100亿个机器人,这100亿个机器人什么概念?每个人拥有1.5个机器人,有的机器人负责给你洗衣、烧菜、开车、拿快递,机器人老师帮你备课、批评作业,还有机器人陪你聊天、运动。


那人还能干啥呢?对社会的冲击非常大。我一直是注重未来的,所以我写的书都是关于未来的,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我写了很多关于未来的书。我们现在很多人只会看三年内要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已经算是智者了;能够看到十年内要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是极其聪明的人;能够看到三十年要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称为有智慧。


大部分人能看到三年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而且很多人也不关心三十年会发生什么。我们国家教育规划定的是2035年要发生什么。你们想过没有?所以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但是与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或者滞后于时代的,就是人类直面的各种起点,法律道德、经典理论、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技术极限都有可能被突破。


比如说无人驾驶已经很先进了,但是我们《道路交通法》跟不上。现在无人驾驶在路上开,如果撞死一条狗,谁应该负责?保险公司应该不应该买单?是汽车公司负责?还是5G公司负责?还是人工智能公司负责?还是驾驶员负责?说不清楚,法律上无法界定,经典理论会被突破。



这张图,AI对人类社会的颠覆,大水已经没过膝盖。人工智能已经把人类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了。2005年深蓝,打败了一个国际象棋高手冠军。围棋已经被人工智能打败。腾讯在这方面有非常强的人工智能技术,腾讯的语音识别也做得非常好。


还比如说像视觉分析,老早我们知道视觉分析专门有个保安盯着屏幕,现在不用盯,不遇到紧急情况不报警,这个保安就省力了。比如说像驾驶、翻译,还有投资,大家看看绿色的部分都是在未来20年到30年,都将被海水淹没的区域,所以我说大水没过了膝盖。


另外还有一些区域,短时间内很难被替代,比如说艺术,还有拍电影、写书、科学,还有像AI设计,它不但不能被覆盖,反而显示越来越热的特征。也就是说2030年前后地球上将会消失一亿个工作岗位,同时会滋生6000万到700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干什么呢?主要做这些事情。所以在纽约有一个非常有名杂志叫《纽约客》,大家看有一个著名的漫画,机器人在繁忙地工作,人类像乞丐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现实。



02

教法一变,学校必变:

未来学校将嬗变为何种样态?


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改变了,所以学习方法也得跟着改变。学习方法改变的时候,教法也得跟着变。教学不仅包括老师怎么教,还包括家长怎么教,还包括社会怎么教。


教法一变,学校必变。未来的学校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你不改变,我们就用杜威这句话作为结束语:如果你今天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你就会剥夺学生的未来。



学校形态会怎么变?


古老的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学校,没有文字,口口相传,没有老师,没有学校。这是孔夫子时代的学校。孔夫子的徒弟,要么穿着很华丽的衣服,要么戴着很高的帽子,说明非富即贵。他最穷的学生是颜回,颜回为了拜他为师,还要送一只鹅。当时每个人要想读书,都得自己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此时,学校是小众的,整个知识短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面。教育就是传道,学就是求学。那时候真的求老师,不是现在老师求学生,“你赶快做做作业吧”。


到了工业时代,学校进入2.0时代。从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开始,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为什么需要这种学校?因为那时候无产阶级失去土地,要成为工人,谁来教他基本的技能?在没有班级授课制之前,是由企业家、老板来教。


老板觉得:“你到我公司里上班,第一天先交你,不划算。我捐税给政府,政府应该教你。”于是开始做了一个谈判。谈判后,《义务教育法》在德国第一次产生,每一个孩子都得接受教育,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不接受教育,家长受到处罚。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包括最基本的劳动技能,比如认字。因此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教学开始走向大众化,班级授课制开始成为主流。一个老师带不了太多的学生,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有了规模化。他这个教育结果,坐得很整齐的,每个人都非常听话。训练的结果是什么?每个人都适合做流水线上的工人。


这样的教育优势很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第一个规模化,就是规模越大越挣钱。工业社会在教育中的体现,一个公司里面可以有几万人,规模越大,挣钱越大。第二个标准化,各种考试标准,所有的标准背后都是工业化。第三个就是同质化,出来的人要一模一样,否则这个人就是次品。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时候的学校就是把工业社会的哲学搬到学校里去了,把人的教育的过程,等同于工业品的加工过程。这就是2.0的学校,可以大规模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解决不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学生是人力资源,但不一定是人才。就像做月饼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所以千校一面。



到了3.0的时代,伴随的社会特征就是这样几个——


第一,海量的信息知识。现在社会的信息量每过24小时翻一倍。但是同样翻一倍,在100年前过30年才会翻一倍。知识生产的速度,远远大于一个人能学习的速度。


第二,信息对称。你不需要掌握那么多知识,你想知道的跟我知道的是一样多。即使你不懂,你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所以我和你之间相差一个百度。


第三,以个性与创新为时代的标志。贸易战的背后就是科技战,科技战背后就是创新,创新背后就是人才。创新成为时代的标准。


学习不再成为生存的需要,动机鸿沟显现。现在少量生产的劳动产品,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来享受,不再为了生存而学习。我们说家校连接、家校共育,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学习动机了,动机危机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危机。大家拿到手机不再是学习,而是玩游戏。


学校的概念越发模糊,一个手机就是一个学校。在此情形中,谁能做老师?像腾讯中各种各样的视频,各种各样的大咖,他都可以做泛在化的老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学校概念将发生颠覆。这些说明未来的学校,将是教育学、认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混合体,会伴随着互联网大脑而不断进化。



03

泛在、智慧、虚拟的智能教育场

有这八点特征


学校的进化,今天我们说的智能教育的核心理念——智能教育场。因为学校进化了,学校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校园,所以它是泛在的,是智慧的,是虚拟的。因此我们今天谈的学习场、教育场,就在这个范围来理解。


因为有学习场,所以会有泛在的学习服务。要做到精准化,个性化,必须做到所谓的基于数据,每一个学生都有数字画像,这是第一个要求。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公司推的产品都是非常精准,像有的APP经常会给我推送钓鱼的有关工具,为什么?它可能知道我喜欢钓鱼,它就会给你推送这个东西。为什么?它背后就是画像。这个画像,教育能不能做到?当然能做到,现在我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就是研究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研究。


这个数字画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教育服务做到精准、高效、个性,还有智能。这是必须看重的。将来因为数字画像的存在,我们高校招生都不需要继续高考。教育部曾经开过一个务虚会,2035年高考如果取消会怎么样?论证的结果是,如果取消,不会影响高考录取,反而比现在高考录取更公平、更精准。


在学校里,我们把学习数据、生活数据、生物数据、未知信息、社交数据加作业等等,还有其他的各种数据,汇集到学生成长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经过整理后,进行建模,构建数字画像。



数字画像推送给老师,老师可以做教学个别的沟通、家校协同、辅导,个别化教育指导,个性化作业推送;推送给校长,校长可以做完善学校环境,完善教育治理,改进服务水平;推送给家长,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管理以及生活规划。


数字画像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场的起点,没有这样的数字画像,我感觉到智慧教育都是空的。这个数字画像我们在上海已经做了很多实验,在有些学校也在大规模地实验。数字画像怎么促进家校协同共育?这是非常重要的起点。


第一,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变迁是3.0时代,3.0时代一定是虚实融合的时代,这个学校虽然叫school,但不是在围墙之内的事。整个社会泛在的,家校共育的学校就是虚拟学校。



这样的虚拟学校,我用一个八卦图来表示,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具有不同的功能,虚拟学校首先要解决基于网络环境下,泛在的教育资源,满足人时时处处可学,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提供课程服务。


虚拟学校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管理系统。全体教育人共建、共享、共治的平台。教育人三个字,不仅包括老师、校长,还包括家长,还包括企业界的这些技术专家,都是一样的。


实体学校要不要?要的。实体学校是满足情感沟通和心灵成长的环境、氛围体验,基于创新流程的创作空间。学生深度学习和体验的交流场所。3.0学校就是虚实融合的,它是免费的、共享的、泛在的。


第二,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我们过去的学习局限在正规学习,学新课、做作业。学生在家把门锁修一修算不算学习?都算,大家觉得这是社会生活,不是学习。屏读将成为常态,读屏只是信息传递和信息的呈现,读屏意味着你在读屏幕的时候,屏幕在读你。这两个相结合,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泛在的。


特别是基于屏幕的学习,我们尽管不喜欢屏幕,但是我们已经摆脱不了屏幕,已经抗拒不了屏幕,大人、小孩都一样。通过屏读,我们读屏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很多。这些屏幕背后有很多学习数据的记载,会成为我们未来学习教育服务的起点。


第三,屏读将成为常态,读屏只是信息传递和信息的呈现,读屏意味着你在读屏幕的时候,屏幕在读你。这两个相结合,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泛在的。


第四,每个人作业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学习成绩好的,应该布置一点活动作业,给他布置一点家务劳动。学习成绩差的,应该让他少做一点家务,多做点什么。



这个就是个性化的作业,让人在成长路径上走过的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走向终点的路上都是不一样的,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都是不一样的。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背后是个性化的作业,要基于学习的模型来做这种算法,这种算法可以让我们的学习个性化。


第五,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让人的学程可以定制化。有人可以跳级,有的人可以留一级,或者我的数学跳一级,我的英语留一级都可以。


第六,每一种学习都被尊重,我们要创造更多样的学习,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这样才能让群智发展成为可能。


第七,教育就是人的天性合作。人们选择学校,过去都是说我要选名校,我要选私立学校。其实我们知道,学校本身就是想方设法跟人的天性进行合作,教育场就是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的生活空间,满足人的好奇、好玩、好胜的天性。



人的天性有三,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好玩心,一个是好胜心,小孩子都是这样的。我们校长就要跟天性合作,如果你做到跟天性合作了,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校长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把学校变成监狱一样,肯定不是个好校长。


第八,每一个家庭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教育场。家校共育将会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家长全范围参与,有助于学校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这将成为未来教育与整个社会协同进化的重要支点。



04

在未来,家庭将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将会被消解,所以学习中心将实现小规模化,未来的教育治理将从学生课题转向家庭。


过去老师只关注孩子,不关注家庭,也不关注家长。现在我们知道,一个老师要更好地教育学生,必须要关注整个家庭的教育场,而且跟家长一起打造不一样的教育场,这样才能够让教育更加智慧,更加有效。教育管理者通过影响家庭教育场,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


未来我们学校非常需要三个角色:心理测评师、课程规划师、生涯设计师。他们跟孩子家长共同商议,共同构建每一个家庭不一样的教育场,这才是未来家校协同共育的更加理想的境界。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教育场形成了,我们还要不要到学校去?到学校还是要的。到学校去主要是为了交流,交流的目标是为了印证,印证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这是根据建构心理学,知识在相互印证当中才能修正。


有一句名言——人只能发现自我。很多老师会说“这个学生是我教出来的。”没有人是教出来的,为什么到学校去?是老师、伙伴一起帮他发现自我。



学习到底怎么发生的?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在与环境的交互当中,从而交流情感、增强信心、自信,包括发现自我。


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能做什么?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建构,丰富资源,还有加强刺激,增进反馈。技术不擅长的,就是不能代替情感,不能替代教育。教育的过程就像一朵云,听懂另外一朵云。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家校共育的学习场,就在于彼此在唤醒过程中,影响他,感染他,激励他。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7月18日,校长会联合腾讯教育推出“ 科技,创造教育新未来——第三届专业学校改进计划年会(腾讯站) ”,为各位校长、教育家勾勒未来教育的蓝图。我们深圳见!


△ 点击大图扫描二维码 即可报名参加


会议流程



拟邀嘉宾(部分)



尚  强

深圳市教研室主任、深圳市教科院院长、深圳科学高中校长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张兆芹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鲁  江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冯大学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校长


柳袁照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


宋鹏君

深圳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校长


徐启建

校长会创始人,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创始院长


王  帅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副总裁


陈书俊

腾讯教育副总裁,腾讯在线教育部总经理


联系人:

谢老师  18164045161 

黄老师  15113874919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学校管理困境无法突破,根源在于那些"人心”没有被唤醒

● 杨九诠:在未来教育中,一致性、标准化的课程即将消失

● 赠书 | 未来学校,将嬗变为何种样态?

● 女校长付出生命代价办学40年,坚信大山里的女孩有文化能改变三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