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又如何?突破不了传统课堂的上限,只会让学生输在“终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Author 曹培杰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全文共3345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型:从“双基”的确立,到“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核心素养”的出台,每次都会对课堂教学形态产生深刻影响。
01
教育目标的三次转型
◎ 第一,“双基”引领下的教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停留在混沌状态,教育活动大多随意、杂乱且富有个性。1952年3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把小学教育目标表述为“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
在“双基”的引领下,课堂教学逐渐从原来的松散无序走向标准规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典型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分析—样例练习—小结作业”,五者之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这种教学带有明显的效率导向,通过标准化流程和精准的教学控制,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应该说,效率导向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贡献巨大。
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效率,课堂教学变成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备人格以及兴趣志向等遭遇了不应有的忽视。
◎ 第二,“三维目标”引领下的教学
2001年,第八次新课改全面启动实施,正式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关注效能”。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单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都无法与讲授式教学相媲美。但是,效能导向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潜能实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现知识迁移和意义建构。
在这种视角下,理想课堂就是把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全部交给学生自学,学生学不会的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它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 第三,“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更加全面和深入,但缺乏对关键素质的清晰描述和科学界定。“三维目标”更像是一个宏观框架,而核心素养是这个框架里的关键要点——没有要点的框架如同“空中楼阁”。
“核心素养”的提出,试图打破传统教学秩序,尝试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为重塑课堂形态创造了新的可能。尽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决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学的显性效果并不可取。
当教学效率达到临界点时,若再往上提高效率,就会摊薄师生投入产生的红利,乃至走向低效甚至无效。所以,课堂教学需要一场新的转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还原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站在长远、终身且面向未来的立场去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的悲剧发生。
02
重新定义课堂
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
过去,人们倾向于把“没有问题的课堂”视为一流的课堂,但它实际上违背了学习的本质。如在一些公开课上,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对答如流,甚至连每个教学环节用了多长时间都和教案上写的分秒不差——这样一来,原本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教学,最终变成了一场写好剧本的表演;这种课堂虽然表面“默契”,却实实在在地丢掉了学生主动创新的灵魂。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未来的课堂将把知识学习与游戏、设计、创造、戏剧、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构建以面向真实、富有个性、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新型课堂。
◎ 第一,基于游戏的学习
在教育的历史上,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它被康德、席勒、斯宾塞等视为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天生就是游戏的天才,游戏是他们与世界进行交往的最自然、最自由、甚至可以说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让学生玩起来、游戏起来、快乐起来,绝对不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而是一种充满智慧、耐心和人文关怀的教学。尚俊杰教授认为,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包括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和游戏精神。
一是游戏作为学习情境,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动机,有老师利用“愤怒的小鸟”这个游戏设计数学课,把复习数学知识变成了游戏活动;
二是游戏作为学习机制,通过类似游戏闯关的方式重新设计教学,有很多学校设计了积分榜,学生完成某项任务便可获得积分,当积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学习勋章;
三是游戏作为学习精神,把学校变成社会的雏形,模拟生活运行方式,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结,让学生在体验工人、医生、农民、科学家、设计师等角色人物中进行学习,而游戏则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 第二,基于创造的学习
尽管学校教育保留了实践性学习,但地位远远低于理论性学习。杜威曾表达过类似的隐忧:“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不会远离行动。”
基于创造的学习倡导把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创作、设计、手工、实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针对现实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一般包括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学生对自己的创造目标与过程进行初步设计,以开放的头脑去设想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
2、实验阶段
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步明确自己进行创造设计的合理性,从最初可能出现的不知所措走向思路的清晰化。
3、原型制作阶段
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做出判断与选择,在各种变量关系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创造出原型产品。
4、整合反馈阶段
学生评价、反思、分享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等。
比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在美术课上以手绘大深圳、大树的心声等22个单元主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制作出了包括陶艺、手工制作、电子绘本、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创意作品。
◎ 第三,基于戏剧的学习
基于戏剧的学习是运用戏剧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世界、促进发展的一种教育途径,包括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等多种形式。
这种教学的直接目的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用另外一种语言和世界对话。在欧美国家,戏剧被广泛用于阅读理解、写作、建构性别角色、消除种族偏见、预防药物滥用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教育戏剧课程在国内也逐渐兴起,并成为了一种颇有潜力的教学方式。尤其,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学生通过戏剧表演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互动,由此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生活,看到与作者一样的风景——这将带给学生更宽广的视角和更自由的想象,让他们在认知和情感的融合中发现新知。
如北京十一学校新增戏剧课,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两个剧目。戏剧课程涉及音乐、美术、影视、舞蹈、文学等相关内容,期末汇报演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戏剧课中选择表演、舞美、配乐等不同的分工,边学习、边实践。
◎ 第四,基于体验的学习
我曾在课堂上问过某所名校刚上研一的学生:“你们在大学里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结果出乎预料,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回答是毕业旅行。仔细一想,毕业旅行难道不能算是一种学习吗?它之所以会给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在旅行时学生是完全主动的,他们充分参与其中,获取了非常丰富的个性体验,以至于超过了名师大家的课堂授课。
基于体验的学习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把课堂开到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农场、车间……最终,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这种学习有利于打破学校的围墙,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开展跨界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创建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如美国的THINK Global School是一所“移动高中”,学生在每个学期都将前往全球不同的城市进行学习。学生既可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研究一艘沉船的物理科学,也可以在北京的马连道茶城练习普通话,还可以在悉尼与澳大利亚作家讨论当代文学……
小 结
随着核心素养的全面实施,课堂形态可能会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教学将打破固定的课时安排,跨学科地开展面向真实生活的主题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育人目标和教学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向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任何教学活动只要脱离了知识,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塑教学方式的本质不是弱化知识,而是用更生动、更深入、更灵活的方式优化知识的学习。学校教育一旦脱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仅仅追求花哨的教学形式,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只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推荐阅读
●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权威解读中央新精神: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这9点校长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