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被批造假,教育焦虑剥夺了孩子什么?

校长会 2021-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少年商学院 Author 米饭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校长会的推送,请星标我或文末点在看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全文共253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最近几天,有不少小学生在“学术圈”出了名。


首先,是云南昆明的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陈同学,凭借【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引发争议的不仅仅是陈同学的年龄,还有他的实验日记。



一个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懂、要上网搜索才知道的孩子,居然能在短短几天,做出了一个关于基因研究的课题,背后的真相大家可想而知。


就在陈同学的奖项被撤销、以及他爸爸发表致歉信后不久,又有两名小学生被顶上了热搜: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分别是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合作完成的《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课题,又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了。



要知道,这些实验不仅要求逻辑性强且严谨,在实验数据处理上也需要医学基础的支撑,区区小学生,又如何能够独自完成这样的项目研究?


网友笑称:


现在硕博研究生搞科研都是闹着玩儿的,真正搞科研还是得看小学生啊。


随着事件的发酵,有更多的类似的事例也被挖掘出来,16岁女孩自称日均写诗2000首,并在一些会议上发表所谓的“演讲”,现场视频简直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其实,如果你认真浏览一下历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你会发现,这样的“科学神童”、这样“高大上”的研究项目并不在少数。



可是现在教育部都已经取消各类竞赛的高考加分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家长不惜动用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呢?


其实,这些家长如此“用心良苦”,就是为了孩子未来的档案更加好看,甚至在孩子未来出国留学申请时,这些奖项都可以成为孩子履历上漂亮的一笔。



01

起跑线式的焦虑


令人困惑的是,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事件、小学生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抗肿瘤、16岁女孩日均写诗2000首,甚至到去年震惊全国的“量子波动速读”大赛等荒诞现象的背后,显示的是当代家长的“起跑线式焦虑”,为了孩子,家长不顾掏钱、造假甚至是贿赂,因为这触动了中国家长的终极焦虑:孩子的教育。



2018年,智课教育和新浪教育联合推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68%的家长高度焦虑教育问题,只有6%的家长相对不焦虑。



家长最焦虑的年龄段集中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其中,焦虑排名第一的是成绩焦虑。


更有数据表明,近七成家长支持课外培训,中国上课外辅导的学生达1.37亿人次,总参与率为47.2%。



繁重的学业压力也让孩子们焦虑。


今年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8成青少年睡眠不达标,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我们为什么焦虑?


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牛娃、鸡娃让家长倍感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教育焦虑也是正常现象,毕竟每个父母都想培养出一个天才少年。



02

造假式神童吃苦果

斯坦福新生教务长犹言在耳


在这几例造假闹剧中,客观来说,其实这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也是他们的父母拔苗助长行为的“受害者”。不管造假行为对他们未来起到多大作用,造假就是信用问题,不得含糊。


特别是那个自称日均写诗2000首的16岁女孩,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至深,虚荣心同样爆棚,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说,那就是——成年但没成人。



一本我们曾经反复提及的书,叫《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及本科生顾问十多年,她十多年研究成千上万的斯坦福新生案例,发现即使这里是世界名校,但太多学生特别是亚裔学生“高分低能”,情商较低,特别是——抗挫力太差。



美国人在这方面,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她自己开玩笑说:


很多像我这样生活在斯坦福社区的父母,一旦听说大学重视诸如毅力和韧性之类的能力,就会想着去发起一个体验夏令营,而不是认真审视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有哪些做法剥夺了他们自然养成这些特质的机会。


作者在这本书里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剥夺了孩子拼搏和学会坚持的机会,一心想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成第一名,然后盛赞他们的优秀,这是好心办坏事的典型。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保护”孩子,不让他们遭受挫折和失败,结果可能反而害了他们。


一句话概括来说,拥有抗挫力就是有说这话的能力:“我还好。我可以选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另外想个办法,或者决定那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我,我依然被爱着,生活会继续。”


“今天,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孩子的课业成绩、课外活动和录取结果上,而不重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真实的自己受到珍视,人的价值不是来自成绩,而是来自我们的性格,也就是我们的善良、慷慨、公允和努力工作的意愿。归根到底,性格是在没人看见也没人评分时,我们怎么做事。”



无论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神童”是父母“过度养育”的牺牲品。从被发现造假开始至今,以至将来,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超想象。



03

应当把孩子打造成自带发动机的汽车


如果说把人生比作是一场赛道,那人生不是一场短跑,也不是一次长跑,更像是由无数次长跑组成的超常距离接力跑。


与其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而过早给孩子灌输并不属于他年龄段的知识,不如想想如何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能支持孩子一直跑下去。


“童年越来越像一场成就比赛,我们总是担心,要是没有我们,孩子们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成功。”


可是,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人类的观测并不能决定粒子在哪里,你的教养也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们的专栏作者南桥曾经说过:


很多美国中产阶级也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一般是让孩子自己去拉升自己,而不是父母去逼。换言之,家长力求把孩子打造成自带发动机的汽车,而不是长期当孩子的牛马在前拉,成为牛车马车。


学习事关人的头脑和内心,自然要以人为本。认识什么因素能长久地激励孩子,建立良性循环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独立成人,这才是父母要去操的心。


从长期来说,神童造假丑闻的影响倒是正向的——这些个事件的示范效应,让更多中国家庭明白,面对孩子进入名校,比临时抱佛脚、巨资造简历靠谱的是:
从小开始,在国内读书开始,从日常学习与课外活动开始,真正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领导力,同理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才是国际化教育的本质,“积跬步以至千里”。而这样做,并不需要造假吹牛。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赢在“起点”又如何?突破不了传统课堂的上限,只会让学生输在“终点”

●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权威解读中央新精神: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这9点校长必读!

● 张治:家校协同共育,将成为未来“教育治理”的主阵地!

● 学校管理困境无法突破,根源在于那些“人心”没有被唤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