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深派”:深圳基础教育的“前浪”与“后浪”

校长会编辑部 校长会 2021-06-10



(全文共12478字,阅读大约需要31分钟)


2013年,程红兵的一纸辞呈在上海与深圳教育界引发震动——他决定辞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的职务,怀揣“办中国的自由学校”之志,南下深圳办学。


△ 著名特级校长程红兵


彼时,深圳基础教育第一代名校长先后退位,接替的新校长群雄登场。包括与程红兵一并被誉为“双子星”、2012年担任福田中学校长的郭其俊,以及2013年走马上任的坂田五和小学校长邓春苗等。


深圳教育局更是不失时机推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深圳成为全国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实验区。深圳基础教育界,期待着这位全国知名的“书生校长”,能为深圳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加装一匹马达。


时间进入2018年,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成为深圳市民眼中国际化、现代化办学的教育标杆;而一则“程红兵不再担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一职”的流言,激起千层浪。


△ 书生校长程红兵和他的深圳“巴学园”


据接近其的人士称,程红兵几年之间白发添鬓,整个人憔悴了很多。沸沸扬扬的离任传闻,以深圳明德实验增设总校长一职并由程红兵出任而暂告平息。


南下七年后,2020年,程红兵终于回沪履新。他宣布,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轻装上阵,“那颗将近退休的心又复活了”,决定在上海办一所“连接世界想象力,成就未来胜任力”的未来学校金茂学校。


提及自己付出多年心血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程红兵评价:“算不上卓越,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此时的他,也已淡出深圳公众的关注焦点。


这一年是2020年,特区风云激荡整整四十年。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节点,深圳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基础教育领域。在这里,人们不断寻找、不断失去、不断获得,大浪淘沙,风卷残云后,最终沉者方为真金。





 01 

归去来兮,深圳校长的速度与激情



各种名校长来来往往,甚至归去来兮,在深圳已属“司空见惯”。


2000年,后来的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南下筹办北大附中南山分校,两年后又调任深圳中学校长,曾对深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排众议实施走班制、导师制等新教学形式探索,使深中一跃成为全国最顶尖的中学之一。


△ 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王铮对学生的用心非同一般。虽不至于每个学生都面对面对话过,却也想方设法地了解他们。“我每次叫他‘校长好’的那一刻,从他的眼神中能感觉他了解我这个人。”一名学生曾说。学生还曾自发在深中贴吧发帖《铮哥的100个感人的瞬间》,一件件小事汇集丰满了一位把心托付给学生的教育人形象。


早在那时,深中已不乏升学进入清北、美国排名前十的学校的学生。欣赏王铮教改手腕的学生认为深中授人以渔,孕育出了他们“深中人”的个性特色,让他们学到一种自主选择人生、独立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成果要站在学生一生的长度上衡量。


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深中在录取时将当时成绩最优秀的一批学生收入囊中,到毕业时,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却“倒退”了,与王铮特立独行的教育风格撞击在一起,家长中爆发了不满,众声鼎沸。


2009年,集赞誉与争议于一身的王铮回到北大附中,继续践行他的教育改革理念。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


而他力推改革的精神、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深深镌刻了深中的文化,不仅给2002届-2009届的学生留下长远至终身的影响,还遗留在这所学校的基因气质中,潜移默化地雕塑着后来者。


八年以后,深圳国际化办学的窗口再度为王铮打开:他以深圳湾学校理事长的身份回归。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深圳,既是一个移民城市,也是一个以持续的人才引进不断积累发展战略优势的城市。为弥补教育管理人才的短板,深圳教育局从成立之初,就不遗余力地从全国各地挖掘名校长、教育家来深;近十年来对教育人才的出手阔绰更是闻名全国:


2012年,福田区开风气之先,以百万年薪引进5位校长,他们的共同特征无外乎:高学历、高职称、高荣誉、高素质,无一例外都是“特级教师”。这5名校长从全国89名报名者中逐层晋级、选拔而出。


次年,福田区教育局和腾讯基金会更聘请国际知名猎头主动出击,以百万的高年薪与“三顾茅庐”的低姿态,盛情请来程红兵,以探索“公立民办”模式与校董会制度,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从上海教学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到推动建平中学跨越式发展并稳居排头兵之列的中学校长,当时的程红兵已离开忙碌繁杂的教学管理一线,升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放弃清闲厚禄的行政职务,回归学校,背井南下,许多人感到不解。


在《我为什么去深圳》的自述文章中,程红兵坦言最初接到盛情邀请时的迟疑,又无不流露出一位教育变革践行者的理想与期待:
“这是一所具有全新管理机制的学校,是公立学校,但不是公办学校,……实施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能把突破今天教育僵局的希望寄托在当下的民办学校身上……(民办学校)基本停留在企业家办学阶段,他们基本摆脱不了借办学以求经济回报的思路,说得重一点,媚俗是其基本表征。



多年过去,多少外地校长怀揣理想与丰厚的经验而来,又带着满鬓白发与些许遗憾离开,永远在引进,又不断离开。


校长“来来往往”是因为改革“时不我待”的巨浪,总是既让人“风头无两”,又让人常常“无所跟从”。


深圳速度太快了,深圳教育的速度太快了。


上世纪80年代,特区建设第一炮在蛇口鸣响,同时奏响的,是波澜壮阔的全民学习交响曲。时任市长指出:“没有人才,我们寸步难行。”其继任者更明确作出“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重要指示。那段筚路蓝缕、激情燃烧的岁月,揭开了特区教育的序幕,也涌现出一批最具开创精神、最敢想敢干的教育家,为日后特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播下了优良的理念基因。




 02 

先行者:理想主义与创新基因



先是1981年的红岭中学,特区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所公办中学,在“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感召之下以惊人的深圳速度落成,并一度获得“中心城区第一学府”美誉。


1983年,育才学校在蛇口工业区建成,开创了企业办学的先河。曾有人建议这所学校取名为“职工子弟学校”,时任校长陈难先坚决不同意:学校是要培养与资本主义和全世界打交道的人,怎么能仅仅满足于提供学位给职工子弟呢?


△ 深圳市蛇口育才学校


学校对学生有两个要求:追求理想;懂得学习。“追求理想”的要求与当年的蛇口精神高度契合,即使是今天,育才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这一基因仍在传承。


“再苦不能苦孩子”、“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些闻名遐迩的办学理念,也均始于这所学校。


陈难先借力企业办学的体制优势,采取了与内地截然不同的人员管理办法:教师一律实行聘任制,没有身份区别,同工同酬,合同一签3年;并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不能”:不能伤害学生,不能敷衍学生,不能在学生身上谋利。这些看似浅显的职业要求,至今发人深省。


1985年,深圳实验学校成立,已界不惑的金式如受命于市委市政府,“尽快实现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蜕变,瞄准国内外名校办学”,从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陋室开始,创建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深圳实验学校。


△ 深圳实验学校


一条龙办学,语言教学前移,理科教学后程发力——科学有序的教学规划极大提高了深圳实验学校的教学效率与社会声誉。


1988年,该校第一批高中生毕业,升学率名列深圳第二;199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6%,名列深圳第一。


学校坚持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向社会开放。严谨的海派管理,纯正的爱国主义育人理念,也塑造了实验学校师生特有的形象气质。


有专家感叹:“一群来自几个不同学校的学生走在一起,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实验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大气、开朗、阳光、自信。”



1990年代初期,深圳掀起一股学英语的热潮,学生想去留学,英语是第一关,外语学校应运而生。1990年9月,深圳外国语学校开学——但那时的深外远非如今一校八部,总体近万人的规模。


在借用深圳中学的一层的劳技楼里,深圳外国语学校全校首届50名学生4名教师,举行了庄重的开学典礼。“一切为了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是创校校长龚国祥秉持的办学理念。学外语出身的龚国祥,决定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全程英语教学。


开学仅3个月,这所微型学校排演的英语剧便轰动全城。这些孩子盛情出演那天,后来成了深外人至今引以为豪的深外外语节。




 03 

南山崛起



1990年,曾负责西丽中学筹建的李忠俊出任南山教育局副局长,他着力抓西丽片区薄弱学校的发展,提出口号“西丽教育崛起之日,就是南山教育腾飞之时”,促进南山各片区教育发展的平衡。


两年内,在西丽教育投入了三千多万元,给西丽十所中小学分别建设了一栋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大楼,充实了西丽学校的基础教学设备,包括电脑室、投影设备、电教设备,塑胶跑道等。


两年后,南山区的中高考成绩已经追上了教育老牌区的罗湖和福田,到1993年,就取得了深圳市第一名。


这一时期,由刘焯铿、刘迅等组成的南山教育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务实创新,永远不给自己设限、永远走在行动前列。


△ 深圳市西丽小学2020秋季开学典礼


刘焯铿任南山教育局局长,在他的主导下,教育局迅速启动了南山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工作,结合先进经验和南山实际,编制了南山教育发展十年规划——《南山教育工程》。


依托这项顶层设计和战略构想,南山教育大胆向前,先行先试,从人才到教研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南山教科所的率先成立为改革的步子提供了许多先进理论,科研兴教成为南山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区域教育形象论”、“隐形教育投资论”等一系列理论被提出,改革悄然而行,摸着石头过河,兴利除弊不断完善、从点到面逐渐普及,这成为南山教育领头深圳各区教育的开端。


1994年,深圳教育开始普及高中教育,由此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型;


1995 年,考虑到区级教育均衡问题,南山区委区政府考虑决定成立南山外国语学校,这是深圳市第一所区级外国语学校。


△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


除英语外,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在南山教育也得到了应用发展。1998年,南山区被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实验区,也成为了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


李忠俊很快把目标定为“建成南山区教育局局域网、教育信息资料库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率先在全省实现‘校校通’工程。”


学习了当时教育信息化最先进的顺德教育经验,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南山区全面铺开。在各校建设校园网,与教育局联通搭建教育信息资料库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让南山区的中高考成绩追上了罗湖、福田。从1993年开始,我们就是深圳市第一名,直到2002年我退休,已取得十连冠。”


2000 年,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厅领导去南山区调研,问李忠俊南山区教育最落后的片区,他提名西丽,并带领导去西丽的白芒小学视察,领导不以为然,认为这里的教育水平已经超过了广东省许多中学学校。



“广东省是在2007、2008年提出教育要过平衡关的问题,而我们提早十年就在做了。”正是有了这样对教育发展的深刻理解和高瞻远瞩,才让南山区的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2002年,李忠俊“完成了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圆满退休。


时至今日,“后起之秀”南山区已经稳居南山教育强区之列。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到不懈追求勇攀高峰,南山教育人在几十年间共同挥洒智慧与汗水,绘就南山教育现代化的蓝图。




 04 

新世纪加速



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深圳市政府投入5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到2003年,全市九成公办学校建成校园网,全部都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平均8个学生一台电脑,小学三年级以上就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


深圳在2004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2010年底全市6个行政区全部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在此基础上,又于2012年12月通过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专家督导验收。


1995年至2004年,宝安、龙岗全面实现城市化,深圳教育也走向了全面实现城市化阶段。


2013年,南山推出《南山区教育质量攻坚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8年)》,提出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并确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核心任务,使得南山教育在学校建设、队伍培养、学生成长、校园环境、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得到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国际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起来,各大名校先后开设国际部。


随着特区全面崛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一个有力举措就是集团化办学和对口帮扶。政府加大了对民办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提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和“建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的观念。


1999年,深圳百仕达小学的建立成为深圳在义务教育阶段校企合作的示范。2013年,深圳明德实验的创立将企业办学再次拉入深圳教育舞台的中心;2015年,万科教育发展基金会与龙岗区教育局合办的麓城外国语小学、天誉实验学校等,2019年10月,万科与福田区政府合作共建的红岭实验小学也正式开办。


经过多所学校多年的实践发展,企业办学被认为可以打通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将政学分离,为学校提供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为体制“松绑”,实现教育家办学,激发办学活力。不少学校很快就成为学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位受到追捧。



到了2019年,包括深中、深外等在内深圳名校的本科率已达99%以上,重本率也都在60%以上,其中深中作为公认的鳌头,重本率达95%以上,居全国前列。


这年,龙华区教育系统秋招吸引了海内外超过3.5万名应届毕业生报考,经过层层选拔,491名准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清北毕业生有76人,近9成为研究生。


当然并非只是龙华区,深圳各区学校也纷纷发力,人才引进趋势逐渐由挖掘名校长、名教育家转向招聘名校毕业生来全面增强深圳教育师资力量。


深圳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近7.89万人,符合划线录取资格的考生为7.83万人。目前,高中阶段学校已录取7.68万人,录取率达98.1%。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包含了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录取率。据深圳招考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参与中考的学生近8万人,而2019年深圳公办高中招生计划为3.5万人,公办高中录取率仅有44.4%。这引发了家长学生群体中的“中考海啸”:非深户,中考没有391分上不了普高”、“均分95读不了深中”。


2020年7月21日,深圳中考结束。今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5.62万人,较2019年增加6486人,普高录取率预计可达63%,“高中学位总体满足需求”。


高考成绩也于26日公布,高分“屏蔽生”11人,其中3人来自深中、3人来自深圳实验学校,2人来自宝安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高级中学各1名。深中文、理考生中654人达高分优先投档线,高优率98.7%。深圳实验学校年级理科总分超过620分,文科总分均分超过590分……


到今年,深圳将基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教育面向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阶段。


回顾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教育发展史,陈难先、金式如、龚国祥等第一代深圳教育家虽来自天南地北,在管理上无论带有京派、海派、岭南式或其他管理色彩,他们却无不是以满腔对教育的赤诚,在文教的荒芜里开疆辟土;用远见与卓识,规划、耕耘着这片最生机勃发的教育试验田。



披荆斩棘,勤恳拓荒,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大时代的雄劲前浪们推动深圳教育在最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间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接下来会是谁?——在这个城市里,传承前辈们被时代熔铸的精神宝藏,接过深圳教育的接力棒,勇立时代潮头?目前,似乎还没有看到。


深圳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伴随着深圳特区的成立与腾飞,已走过40个春秋;特区刚建立、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之时,教育管理人才的大量引进无可厚非;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管理积淀,难道不足以培养出更多陈难先、金式如、龚国祥这样,从深圳经验里走出来的本土教育家?


诚然,“拿来主义”也是起步之初的有利捷径。没有拿来主义,就没有深圳教育人才从低到高的集聚与升级。但是,深圳对本土教育及其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成了深圳本土教育人才供给不足,如今深圳教育管理人才青黄不接的重要原由。




深派教育再出发,

追问深圳基础教育:


2016年,深圳前海港湾小学校长罗朝宣在深圳教育流派构建论坛上发表见解:“深圳未来的教育应该有共同基因,包括:开放、包容、创新。另外,国际化、信息化、优质、均衡、个性化也将在深圳教育流派中得到彰显。


实际上,早在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深圳学派建设。201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以“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为宗旨,积极打造深圳学派。


发展至今,深圳不同办学性质的学校已百花齐放,来自深圳教育不同领域、不同圈层的争议声音也不绝于耳。



深圳的城市性格是开放、多元、包容的;但这并不等于在重大教育问题或事件上,不分是非对错,没有好坏高下


这就需要一套符合学生与教师根本利益、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标准,而这一标准根植于深圳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今天,再提“深派教育”的理念建设与创新更加意义深远。


事实上,“深派教育”在聚光灯下诞生,相关的讨论也不曾停息过。


显而易见,与深圳这座城市一脉相承,“创新、实验、包容、开放”成为深圳教育流派的关键词。


沿着打造深派教育的逻辑追问下去,不难发现,对于深圳基础教育,还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追问:




 01 

深派教育的名校典型,何时全国题名?



山东的杜郎口中学,一所不挑生源的农村学校,做到了许多城市学校望尘莫及的“低进高出”,那是因为教师甘做学生的服务者。

北京的清华附小,实行每天体育 “三个一”的课程模式,基于国家课程基础之上优化整合、改造创新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国家教育内容的同时,拥有清华特色和儿童个性。

重庆的巴蜀小学,坚持“为学生而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建构“1333”的巴蜀律动课程体系,即以学生发展为1个中心,通过“基础学科课程、生活实践课程、校本特色课程”3类课程,成为重庆基础教育的标杆学校。

……


每位教育者心中都有一个全国名校典型的榜单,而深圳的学校至今还很难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丰碑式的印象。


这些众望所归的名校,有的没有深圳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撑、没有充足的办学资金,有的甚至连明亮的教室都没有,却拥有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做课改、了解学生,致力于学生成长的创新育人模式。



察人观己。一方面,深圳也有深中一批成绩突出的学校,无论国内高校的录取率还是国际学校的认可度都极佳。另一方面,教育论坛如火如荼,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在这里碰撞,我们并不缺改革意识和顶层设计的碰撞。


然而把深圳基础教育放到全国的版图上,却没有一所学校家喻户晓。出不了全国知名的名校典型,招牌难铸究竟为何?




 02 

深派民办学校,何以真正与“公办”共舞?



1980年代,民办教育被定位为教育的“重要补充”,1990年代定位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深圳教育的舞台,并不少见民办教育的身影。从1990年诞生第一所民办学校至今,深圳的社会力量办学已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深圳。1990年至1997年,深圳外来人口由 99.13万人增加到418.29万人,这给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带来巨大压力。


为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位缺口,社会资本力量开办简易的“棚屋学校” 或称 “窝棚学校”,比如宝安宝陆学校(1990)、福田欣欣学校(1991),导致一些民办学校的起点较低。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允许并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深圳民办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98年到2004年, 深圳民办中小学由32所增加到251所, 在校生从3.2万人增加到28.2万人,占中小学在校生比例从12%增长到38%。快速扩张,也带来不规范发展的恶果。


2003年以来, 深圳市政府停止审批民办中小学。2005年开始,市、区政府全面加强民办中小学的规范管理。


据市教育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642所,其中公办学校(园)637所,民办学校(园)2005所。


△ 深圳耀华实验学校


发展至今日,深圳民办教育中已有几所名校展露头角。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深圳明珠学校、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在教学理念、学校风气、升学率上都是深圳民办教育的佼佼者,甚至不输公办学校。然而整体实力却仍无法与公办学校并驾齐驱。


理论上,相比公办教育,民办教育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机制可以发挥更强的灵活性,有更大机会成为深圳教育改革的先行阵地,为全面推进和深化公办中小学改革发挥积极的示范和推进作用,为深圳教育改革、科学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但事与愿违,正如程红兵所担心的那样:“(民办学校)基本停留在企业家办学阶段,他们基本摆脱不了借办学以求经济回报的思路”。


如果办学目标更多指向经济效益,而缺乏育人情怀和改革胆识,进而服从于各种短视的结果:例如为使家长满意而分数至上,甚至因此体罚、羞辱学生;抑或迎合家长需求进行无原则的快乐教育,过度宠溺、不当夸奖等。经济利益至上的办学目标,使师德建设面临很大困境,更勿论发挥教育改革示范的作用。


一旦以经济效益为指向,沉溺于金钱的安乐乡,便会腐蚀掉做教育的情怀,失去改革的动力,民办教育的不作为逐渐与特区的改革氛围格格不入。


民办教育家们缺少教育改革的魄力与决心,船头瞭望者的眼光和掌舵者的方向,决定了民办教育这艘船舶的停靠海岸。


因此,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优化民办教育水平布局结构,一方面淘汰一批管理不善、尤其是师德失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财政补贴、教育发展资金给予优质民办学校更多扶持,规范其管理、改善其办学条件。



深圳市政府要实施民办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程,鼓励其开展教育教学试验,同时对这些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和专家指导。学校要推动课程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教师队伍的质量发展是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核心。更加规范民办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提升其专业能力,是提高民办学校质量的必要路径。




 03 

深派教育特色高中,如何真正办出“特色”?



今年1月3日,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在《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之前办的30所公办普高,每一所学校要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改变目前普高分层建设的模式,向分类发展转变。


比如科学高中、理工高中、人文高中、足球学校、艺术学校。如何依托深圳这座城市原有基础充分挖掘发展学校特色,注入教育内涵,是每所特色高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每所学校都希望通过挖掘宣传办学特色,提高自己的辨识度,于是纷纷在品牌建设时贴上“特色”标签,五花八门的特色高中层出不穷。但深圳高中的特色究竟体现在何处?是艺术高中举办了数场文艺汇演吗,还是科学高中学生在全国甚至国际竞赛中拿了多少奖?



简而言之,拘泥于体育、艺术、外语、科技传统类别,并陷入一味追逐赛事、演出的表面模式,形式单一而僵化,是深圳特色高中难以真正体现特色的根源


深圳市政协委员周杰认为,特色高中要办出真特色,需要顶层设计、长远规划、久久为功,而不是贴着人文、科技、艺体的标签;需要摸索出自身特色形成的原理、机制、要素、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浮在表面、互相模仿、同质竞争。


艺体类高考搞了多年,主管部门、学校、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可以称之为“特色”的东西,只是在操作上相对成熟。人文类、科技类的高考升学出口,更是一大空白,更需要从头开始,深入研究。



 04 

科创之城,深派智慧教育何时能领跑全国?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智慧校园建设不可或缺。深圳市教育局也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开展智慧教育工程”的要求,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深圳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也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示范、一校一课题、一校一结对、一校一骨干”的示范化模式。建设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连续数年投入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网络课堂”和高清互动“电视教育”优质课例视频建设,举办微课、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深圳市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展现了深圳的信息教育成果和学生信息化素养与才能。



不少学校都有亮眼表现:


  • 如北师大附中将“云桌面”引入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中,实现了学校终端的“虚拟化”与信息化服务的“透明化”,实现了传统数字校园向云支持的智慧校园转变;

  • 盐田高级中学则从绿色能源角度打造生态型智慧校园;

  • 深圳中学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八大创新实验中心。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之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全国都首屈一指。然而在整体上,深圳的智慧教育水平并未在全国脱颖而出,也没有形成整体发展的均衡态势,更没有将各种信息技术真正作用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更多浮于技术利用本身。


学校当家人的有关指导思想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发展智慧校园的主观意愿不强,没有深入思考技术与人的融合关系,对线上教学的意义以及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潜在价值估计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心态。而改革的发生并不需要等万事俱备,教育担当者会主动发起变化。


机器有逻辑运算的“智”,但未来教育的重点一定是面向学生更高级的心智能力——中国传统说法叫“慧”。如果教育者、教育产品开发者不理解育人的含义,没有把“慧”融入课程教育或相关技术,与课程内涵深度融合,那么所谓的“智慧教育”不可能是智慧的,而只能是机器的。而若运用不好机器,科技还可能反过来冒犯教育本身。





 05 

深派教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何以成先行之痛?



2019年年底,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的个人公众号上迎来了一篇“百万+”,此文正是《吁请深圳市教育局修订综合测评标准及简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公开信》,是综评推行下家长舆论的缩影。饱受综评“摧残”的家长们,以此文为媒介大倒苦水。


深圳教育局要求学生在应试学习之外,更多地完成研学、义工活动等以提高综合素质。当这些活动成为了硬性的量化要求影响孩子们的升学时,综评就成了翻版的“应试评价”。


学生“被迫营业”打卡,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家长用尽一切人脉资源争取一个研学名额屡见不鲜,不断填表也成了家长的繁重任务。周裕琼高呼:“偌大的深圳,已然容不下初中生一张安静的书桌!


至此,深圳对综评的实行背离了深圳教育局出台《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试行)》的初衷,不仅对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起不到实质作用,反而徒增家长和学生的额外负担、压缩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育局的回应来得很快,称将尽快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定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后续发布《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修订征求意见稿),在结合民意的基础上,将综评体系修改得更客观、综评操作系统更简便友好。


深圳以先行示范区的风范勇当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验平台,敢闯敢试本身值得嘉许。但经过一系列风波,此时综评本身的推行在舆论的裹挟下一再后退;如今,综评在深圳基础教育界已经没有什么水花。


坚定不移地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先行先试者一方面应顶住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一方面给自身施加压力不断改进推行综评。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得更符合教育规律与人才发展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每个学生家庭的可实施性与公平性。道路虽然曲折,但综合素质教育的前途依然光明。



 后 记 


有学者曾经这些总结:


  • 深派教育是全球视野、时代精神、前沿思维,深圳要对标世界先进教育;

  • 是创新思维、勇于进取,深圳多所学校致力于创新改革;

  • 是开放包容、多元并举、和而不同、多样共生,要尊重不同学校的不同样态;

  • 是中国立场、深圳表达,立足于中国实际,展现深圳教育的样态;

  • 是崇尚实践、瞩目未来,理想与现实共生。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深圳教育的旗帜鲜明,却尚未形成完整明确的流派。深圳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臣表示,深圳流派“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先进理论体系,没有产生代表性人物群,没有对全国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没有出现宣介深圳教育理论与典型经验的高端教育杂志或网络平台”。要不断深入探寻深圳的城市基因,拓展文化内涵,凝聚各派力量的智慧,创新理论体系。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增强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的服务能力。其中包括: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鼓励终身学习,发展终身教育。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时,距离“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已经是四十年。



四十年沧海巨变、斗转星移,片片建筑群拔地而起又极速蔓延;四十年海洋变陆地、荒漠成绿洲,代代深圳人在高楼间穿行奔波,用热血与勤恳谱写出“深圳奇迹”的华彩乐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深圳优质公办教育同这个曾经是边陲小镇的城市一样,日异月殊,艰辛而迅猛地实现了跨越式、高质量的发展;也同这座如熔炉一般的城市一样,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人在这片海阔天空中栖息展翅。


迈向新时代,深圳已今非昔比,成为我国一大经济体后又被赋予新的时代任务,踏上未知而又明朗的新征程。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深圳教育,最终能否给中国教育探索示范出一条未来之路?这个问题我们也曾问过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唐晓勇校长,他毫不犹豫:“能!”


南科大二小率先从空间重构、技术支持、课程重组三方面进行学校变革,空间重构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技术支持是指互联网+BYOD(自带设备),课程重组则指统整项目课程。


以“创新”为关键词,学校从2017年开始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着力开展新技术全科运用、STEM+项目课程、提前读写实验、数学“信·趣”实验等课程改革项目,实现学科内统整、跨学科统整、以及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


统整项目课程强调实际经验、强调多元智能、混合学习,将学习个性化、整体化、专业化的“未来课堂”引进教室,让孩子在学习中走出学校的围墙。未来已经来了,只是尚未流行,南科大二小正用自身书写着未来教育。


3月6日,龙岗区教育局通报了深圳名师“胡红梅抄袭”事件的处理结果,包括被撤销副校长职务、调离教学岗位、撤销荣誉称号、还将在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登高跌重,不是脚踏实地获得的掌声与鲜花,最终只是一场虚妄。


事实上,教育从来不是建立在华丽辞藻上建起的海市蜃楼,而是要从虚向实,在理论的基础上将创新开放的因子注入办学实践中,与教育深度融合。从点到面,把“深派教育”的特色融进每一所学校,内化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中,也落实进每一位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培养与塑造中。


也许,只有刺破虚假繁荣的泡沫,拂去狂飙突进的浮躁,正面问题,痛定思痛,抚平这个“能”才可以回响地更久更远一些。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推荐阅读

● “纸上制度”很美,执行总是“变味”,校长做对什么才能走出困局?这里有八条参考答案!

 杨东平:超级中学比教育工厂还要恶劣,致使教育生态“水土流失”

● 李希贵:校长消除“无所不能”的幻觉,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才能到位

● 学校让教师读书咋那么难,这位校长的感悟相当透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