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纸上制度”很美,执行总是“变味”,校长做对什么才能走出困局?这里有八条参考答案!

汤勇 校长会 2021-06-10



(全文共5556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 汤勇  校长会特约专家、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




人管人,是管不住的,既累死人,还得罪人。有效的管理必须靠制度,有一个观点叫,制度第一,自觉第二。

我始终以为,校长用制度说话,用制度治理学校,永远比把自己当一个报时钟更有意义和价值,永远比依靠个人的管理和发号施令更有力度和效率。


学校发展到今天,制度管理这一理念应该在我们校长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大家都知道制度管理的重要,不少学校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有的学校各种制度应有尽有,样样俱全,简直就是一个制度大百科。

然而,一些学校,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却没有真正落实到执行中去,制度等于摆设,成了应景的东西,甚至形同虚设。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包括学校,再好、再全面的制度,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有其价值,制度也才能彰显它的作用和功能。

制度执行的缺位却是当下学校管理中最大的症结,也是校长威信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有制度却不能有效执行,出现执行障碍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制度本身有缺陷。要么制定的制度不切合实际,生搬硬套,不好操作,缺乏可行性;要么制度的内容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内在条款自相矛盾,不能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是校长本身有问题。或者自己不能带头遵守制度,或者缺乏制度管理意识,把制度当做一种应付检查、评估的形式,视制度为可有可无,仍然习惯于当报时型校长,凭经验管理,凭人治治校。

有了好的制度,只是管理的基础。制度再好,如果执行不力或在执行中走了样,制度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有了制度,还必须尽全力落实到执行层面中去。要把制度执行好,校长必须懂得以下八个智慧和策略。




01

“决”而不“绝”


有一句话说的是,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也就是说,在执行制度时,校长态度要坚决,要果断,要铁面无私,要使制度成为铁的制度,铁的纪律,铁的法则,铁的条例,要让校长的管理成为铁的管理,校长对制度的执行成为铁的执行。


但执行制度又不能太绝情,要有人情味,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体现有理有情,有法有度。特别是在执行制度后,有可能带来一些消极情绪和对抗心理,这个时候不能置之不理,漠然视之,要善于察颜观色,见微知著,及时进行交心谈心和思想沟通,以求得大家对制度执行的理解支持。


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斩”,让全军肃然,让上下所有人都明白军令如山,制度无情,千万不能办错事,办错了事谁也救不了自己。一“挥泪”,让人们觉得丞相真是好人,真是有情有义,真是太关心下属了,杀了一个罪有应得的人还挥泪不止,这就叫领导艺术!


大凡有经验的校长,他们也把这一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将退休的王老师是现任李校长的恩师,一天,因家里有点事而上课迟到了。按制度,上课凡迟到早退一次,就要从当月绩效工资中扣发200元。管后勤的主任专门到李校长办公室为王老师求情,结果碰了一鼻子灰,200元钱照扣不误。


王老师为此很想不通,作为恩师,仅仅因为迟到了几分钟,就要非扣不可,简直太不讲人情,扣钱事小,关键是丢不起这个人。


过了三个多月,王老师退了休,李校长设家宴谢恩师,几杯酒下肚,王老师发出感慨:“看来,你还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朽,你还是蛮有人情味嘛!”李校长说:“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对任何人我都会不讲‘人情’,但并不等于我没有‘人情味’。”


校长在执行制度的时候,要不分亲疏、不论彼此、要铁石心肠,不讲人情,只有如此,才能维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才能让人们对制度产生敬畏。但这种不讲人情,并不是校长不要人情味,没有人情味的校长是赢得不了人心的,也是得不到大家的拥护与爱戴的,更是做不好管理的。


“道是无情胜有情”。校长要做到“人情”与“人情味”的统一,就要学会“铁腕”与“柔肠”齐飞,“刚性”共“温和”一色,就应该既把自己纳入制度之中,又把自己置于情感之上,既让自己做到铁石心肠、刚正不阿,又让自己体现“人性化”、“真性情”,做到“决”而不“绝”。




02

宽”而不“松”


学校管理不能没有制度,但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对教职工用制度施以约束,让教职工工作、生活在制度堆里,没有一点身心的自由,没有适度的放松,这样就会给教职工带来压抑感,又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我了解到一些学校对教职员工的出勤管理,建立了指纹识别、刷脸打卡、手机定位,甚至安装摄像头监控等严酷的制度,遭到教职员工的强烈反对。


管人重在管心,这种只注重形式,只图把人管“死”,缺少人文和人性的制度,是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的,也是难以推进和执行的。


白岩松就曾说过,当一个单位和部门,非要用指纹识别和刷脸打卡来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标志着这个单位和部门离走向没落已经不远了。


人需要“冷热适度”,才会和谐相生,温润健康。管理需要“冷热适度”,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因此,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执行制度,都不能过紧过松,要把握适度,要努力做到“宽”而不“松”,“紧”而不“懈”,“严”而不“苛”。




03

“细”而不“碎”


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的一些细小问题,如果睁只眼闭只眼,小问题也可能发展为大问题。


但如果一切都要照章而行,一切都要依规而办,一切都非要有一个结果不可,就会弄得零碎杂乱,校长既会十分辛苦,又会费力不讨好,教职工还不能理解和接受,到头来会影响到关系的和谐,工作的推动。


这就要求制定制度不能鸡毛蒜皮,不分轻重,闭门造车,弄个一大堆。制度过多过滥,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有一所农村中学,大大小小制度几百个,汇编成册厚厚的一大摞,但是很多制度是为了充数,为了制度而制度,根本执行不下去。比如有一个制度,规定年轻老师不能在寝室里耍朋友。我在想,年轻老师耍朋友、处对象,不在寝室里,非要跑到荒郊野外去?狼吃了又咋办?更何况如果有年轻老师在寝室里处对象,校长难道还要把门撬开去看不成?把门撬开看到了,难道非要按制度处理才罢?


在执行制度时也有个方法与艺术的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也就没有伙伴。对人需要包容,制度执行同样需要包容。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完备无瑕、完美无缺。


对教职员工的小缺点、小差错要宽容以怀,难得糊涂,不要动不动就拿着制度的大棒,肆意挥舞。教职员工没有尊严了,校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04

“变”而不“僵”


一套再完美的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漏洞,难免与客观现实脱节。加之制度所约束的对象,我们的教职员工,都是有知识、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会动脑筋,千方百计找制度的疏漏,甚至找很多理由钻制度的空子,这一切又在合理的范围内,你拿他也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作为校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要畅通反馈意见的渠道,就要针对变化了的时空条件,对缺陷的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补,及时堵塞漏洞。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时间在变、环境在变、条件在变、人员在变,加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制度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制度一味传承、僵化死守、没有创新、不能以“变”应“变”,这样的制度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能有效执行的。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再没有办法了,他们已经竭尽全力,99.9%已是极限。


后来军方,据说是巴顿将军,他创新了检查执行制度,要求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05

“怕”而不“违”


在管理中,我们所制定的制度要让大家有所害怕,有所畏惧,有敬畏心,也就是说能够达到让制度人见人怕,人人都惧,人人都不敢违背的效果,那当然是很好的事。


要做到于此,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制度时,要从最坏处着手,要假设每个人都是“无赖”,都是魔鬼。制度史上有一个“无赖原则”,它是英国著名学者大卫·休漠提出的,其核心意义便体现的是这个要义。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制度,其成本很低,不能让其付出相应的代价,他就不会惧怕制度,他会无所忌惮地去触犯制度。


甚至我们制定的制度,不但不能给他带来惩罚,相反还会给他带来利益时,他就更不会选择遵守制度。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渔夫出海,发现船边游动着一条蛇,蛇的嘴里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俯下身来从蛇口中救出了青蛙。之后,他又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拿出料酒往蛇口中倒了一小杯。


蛇快活地游走了,渔夫正在为自己的善举感到欣慰时,没过两分钟,蛇又游了回来,只见蛇抬着头,嘴里叼着两只青蛙,从眼神里,可以看出蛇正在等待渔夫对它给予酒的奖赏。


你看,对蛇叼青蛙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获得了奖赏,蛇岂不就更加放纵了吗?


同时,在执行制度时不只是要杀鸡儆猴,而是要敢于在鸡面前杀个猴子给鸡看。一些校长执行制度时经常拿保安、门卫、炊事员、性格软弱的人开刀,吃杮子尽拣软的捏,而对那些有后台、有来路、有资格的人,躲避三舍,敬让五分,你说,制度会具有震慑性和告诫力吗?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假设你去给象群当首领,为了树立制度的权威,你当众掐死一只蚂蚁,这样对大象肯定不会起到任何警示作用。与之相反,假如你去给蚂蚁当首领,你牵头大象在蚂蚁面前把它弄死,蚂蚁还敢轻举妄动吗?




06

正”而不“邪”


制度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不在教职工,而在校长能否带头执行。“公生明,廉生威”、“律人先律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而不止”。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最好的管理莫过于以身作则。一个人不可能把没有的给对方,也不可能把自己做不到的而强加于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校长作为教职员工心目中的“干部”,只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制度,才能成为他们执行制度的榜样和标杆,成为他们执行制度的样板和楷模。


只有如此,一方面,教职员工才能心服口服,执行制度就不会观望,更不会含糊。另一方面,作为校长在逗硬兑现、执行制度时才会底气十足,才能挺直腰杆,说硬话,才不会在还未执行制度时,自己便担心对方戳你的背脊骨而失去勇气和信心。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


一位牧师目睹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船上所有人全掉进海里淹死了,牧师对上帝责怪道:“上帝啊,你太不仁慈,为什么只因为这艘船上有一个不孝之子,就要让这么多人受害。”


正在牧师喋喋不休时,一只蚂蚁爬到了牧师的身上,并叮了牧师一下,原来他站在了一个蚂蚁穴旁边,牧师很生气,便把所有蚂蚁踩死了。


此时,上帝发话了:“你不是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蚂蚁吗?那你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呢?”


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打铁需要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己的屁股都在沙坝里,怎能去给他人看痔疮”,同样言及的是这个意思。




07

“公”而不“偏”


公正是最大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也指出:“遵循公正的基本原则,可以充分激发各个阶层成员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和组织的能量。”


如果要问,决定校长有无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什么?我认为,那便是校长的公正。


校长的公正,不仅仅是用人的公正、处事的公正,而是制度执行的公正。很多学校制度执行不下去,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校长在制度的执行上不公正。


同样是迟到早退,同样是补课,同样是师德师风上的问题,与校长亲近的、关系好的,平安无事,万事大吉。而对于另一些老师,可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没有时间去接触校长,校长会把这些老师作为“另类”,于是经常拿制度条款去找他们“说事”。


其实,作为一个教师,他可以接受学校条件差一点,待遇低一些,甚至可以接受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但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是校长对他们的不公正,特别是制度执行上的不公。


校长执行制度要公正,必须做到,一是坚持原则。很多东西都可以变,但原则绝不能变,原则一定要捍卫,原则一定要坚持,校长如果没有原则性,在原则问题上稀里糊涂,在原则面前“和稀泥”,当“和事佬”,一味调和平衡,校长就绝对不会从公正出发,也绝对体现不了公正。


二是一视同仁。校长在执行制度时,要认制度不认人,做到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不因人而异,不以人定取舍,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的执行上人人平等。


三是公私分明。“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无畏”。《韩非子》也说:“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校长只有做到心底无私,胸怀坦荡,在制度执行时,就能出于公心,实事求是,主持正义,体现公正。




08

“化”而不“强”


正如不为而为一样,制度执行的最高境界是不执行而执行,而不是强制执行。这就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把学校的制度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自觉地去执行和遵守。


要达到这一点,校长一方面要善于为教职员工赋权,让教职员工学会自我管理,使他们在充分体现信任和被信任的过程中更加自主、自律和自控。


另一方面要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让教职员工站在学校的中央,让他们在平凡的职业中收获尊严感,在激活生命的状态中收获成就感,在与事业的共同成长中收获价值感,在与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中收获使命感,在温馨温暖的团队中收获幸福感,从而自动自发,成为学校和校长坚定的支持者。


同时,必须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因为文化是最有效的教化,是最好的管理,是“不需约束的自觉”,是“内心对规则与秩序的遵守,对违背这种规则与秩序的抵抗”。


校园有了浓厚的文化,教职员工置身其中,在这种浓厚文化的影响、浸润和熏陶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们的行为就有了改变,素养就有了提升,他们就会把遵守和执行制度作为生命中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状态,就会真正达成不管而管,不执行而执行,甚至不需要制度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对校长的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还有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原标题《一个优秀校长必须懂得的制度执行的八个智慧和策略》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推荐阅读

 杨东平:超级中学比教育工厂还要恶劣,致使教育生态“水土流失”

● 李希贵:校长消除“无所不能”的幻觉,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才能到位

● 学校让教师读书咋那么难,这位校长的感悟相当透彻

● 解密深圳南山区:后疫情时代,距离未来学校最近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