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上海这份小学生心理调查竟在诱导轻生?

徐来 校长会 2022-07-17


据说,昨天下午,上海市的12345热线被家长打爆了。


01

起因是这样一件事儿——


媒体报道,上海长宁区做了一份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其中不少题目和自杀相关,比如问“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



网传的群聊天记录显示,在一份调查问卷中,第66题为“你最近一周希望外力结束自己生命,即有‘被动自杀愿望’的程度如何?”,第89题为“最消沉、最忧郁的时候,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疑似学生家长称,近期长宁区多所中小学都给学生做了类似的调查问卷,一百二十多道题目中有近40道与自杀相关



问卷设计频现自杀字眼,不少家长看到后惊了,强烈担忧问卷内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行动力最强的当属长宁区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家长,他们在看到这个调查之后,立刻以书面形式,向长宁区教育投诉。

在这封投诉信中,家长认为,调查通篇充满负面消极的语句描述,不恰当引《Beck自杀意念量表》,线上问卷的呈现方式不恰当,问题不合理,答案有效性堪忧等。并且表示了对该问卷前续及后续跟进工作的建议。投诉写的理性、克制、有很强的专业性。


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家委会投诉部分截图


除了家长,问卷在互联网上同样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民表达了愤怒、质疑和不解,认为有教唆嫌疑,是在诱导学生自杀







02

结合最近的政策,不难理解,上海市长宁区本来是想给学生做件好事儿,没想到,好事儿办“砸”了

教育部日前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教育部指出,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



教育部的这一举措,网上点赞、叫好声一片,很显然,大家都认为,当下的儿童心理健康亟需被关注。

身边这样的事儿也越来越多:一些家长带着总是“提不起精神”“怏怏不乐”的孩子去了医院精神科,诊断结果是“重度抑郁症”。国内规模较大的抑郁症互助社区“渡过”的创始人张进说,他接触过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7岁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就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加大对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要求各个高中、高等学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

可为什么上海市长宁区走在了行动落实的前列,却吃力不讨好呢?

上述家长的投诉信道出了其中关键一点,即Beck问卷的目标是有轻生倾向的病人,今天竟然用在了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身上,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错误的年龄段的量表、拼凑的多个国外的心理调查问卷、断章取义的摘抄缺乏科学性,诱导小学生思考“自杀”问题,引起家长和网民的大面积不适。

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还是在教育管理者的“懒政”思维和路径依赖

当下各地中小学校都存在调查表泛滥的情况,比如“双减”调查、校园文明调查、学校满意度调查,校园垃圾问题调查等。在管理部门的安排下,每个学校都会做大量的调查表,单不论调查表的科学性如何,以调查表的形式真能反映出真实的问题吗?恐怕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调查表貌似有数据支撑,成果更直观,更能留痕,但是否凡事一经调查,问题就解决了?更不用说当下不少学校都存在调查表作假,形式主义泛滥的情况。一些校长私下反映,应付检查之前,突击造假已经成为学校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次之所以引发众怒,则在于问卷的内容踩中了公众敏感的神经,谁能想到原本只是粗制滥造、走形式的东西竟捅了马蜂窝。这也给其他学校打了一剂“预防针”:一份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问卷,只会贻笑大方。


03

话说回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没有标准答案,能否“一刀切”

抑郁症的成因纷繁复杂,既有遗传、生理因素,也有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的因素。

同时,也需要正视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被污名化的困境。特别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障碍有病耻感,若承认孩子有心理障碍,家长会否定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家庭,这种打击很大。

在社会、家长和学校都还未充分“就位”的情况下,我们要小心筛查之后,可能带来的校园歧视,还有是否会让孩子被区别对待甚至被劝退等问题。

对学校而言,个性化关爱这一朴素教育真理依然适用。儿童青少年识别、表述自己情绪的能力没有成人完善,有时候会用一些行为来展现情绪问题,比如厌学、网络成瘾等。要预防、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首先需要老师掌握相关知识,作为与儿童青少年接触最紧密的人之一,从学生生活学习等细微处入手,有了这根弦才能防患于未然。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刘洋建议,学校方面,现在大多数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要更专业、更准确。比如有的老师知道某个孩子调皮,但意识不到他可能得了注意力缺陷障碍。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助于老师准确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平衡发展。

好消息是,一些有益的行动和探索已经开始。

比如,近日,教育部制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内容主要涉及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如下图),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再比如,当下一些学校和学者们已经开始了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研究未来课程的时候,专门研发了一门“新生命教育”课程,并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为核心理念。共计22册的《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已经在上千所学校投入使用


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


更好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虽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相信,答案也正在路上。




 不检查教案,不量化考勤,校长成了校园里最“闲”的人,这所学校的办学秘诀在哪里?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教师法修订将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快看新时代教师必备哪些能力

● 风向!在中关村三小,近四成课后服务由社会机构承担,学校教师“巡课”

● 亮出你的校训,名家免费题写!校长会邀请你参加学校美育改进计划

● 宝藏在这里!看看清华附小等五校延时服务课表里的秘密……





作者 | 徐来

来源 | 校长会

责编 | 清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