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误读!但下面这件事是真的……
校长会 观察
近年来,学校体育,正前所未有地登上教育的高地。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3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
随着相关政策的密集推出,在过去几十年里显得“可有可无”的学校体育教学,又被重新重视起来。各地方、各中小学校纷纷推出相关改革,体育中考提分、增加学生在校体育运动时间、大力建设体育运动设施及招募体育教师……
近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多个公众号纷纷推送一则消息: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引起了不小的风浪。到底怎么一回事?跟随“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看看。
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
近日,有一些公众号在传播一条消息,据说引起了不小的舆论轰动,截图如下:
大意是说,国家对旧版《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体育与健康”课总课时比例占10%-11%,超越外语(6%-8%)和理化生、科学(8%-10%),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
看起来确实是个“大事件”,依据则是刚发布不久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里面的“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
可以看到,“体育与健康”占九年总课时比例确为10%-11%。那跟以前不一样了吗?查一下文件,我们就能发现,国家上一个版本的“课程设置及比例”文件,是2001年的版本,见下图:
可见,体育课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占10-11%的课时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比重提高”。只是在过去,应有的比重没有得到实现,现在要回归到本应有的位置。
为什么过去20年里,我们总觉得体育课太少?
那是因为各学校在落实的环节上存在不足,体育课总被主科课“借用”,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受到严重“压榨”,绝不是国家政策层面没有给予重视。
不过,这阵风突然吹起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体育老师的病,好了!
“体育老师肚子痛,这节体育课改上数学。”“体育老师胃痛,这节课做套语文卷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里频频上演。
“要课,给!换课,换!”在许多中学,体育课的外号是“万能课”,各科老师有求,体育老师必应。
再回忆起我们从前上学的日子,一个学期能见到几次体育老师的身影?
不过,这样的现象,以后应该是越来越难见到了。近些年来,学校体育,正前所未有地登上教育的高地。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两份关于学校体育重磅文件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
两份文件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针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体育课不足、体育师资匮乏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发出了体育系统要和教育系统逐渐融合的信号,并表明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学校培养”的新趋势。
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则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并不乏挑战性,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将这形象地比喻为“跳起来摘苹果”。
其中《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还提出,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和语数外同分的水平,并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此政一出,全国多地纷纷进行相关的改革,逐步提升体育中考分数。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并不十分认同这样的做法:“把体育纳入中考并提高分值的思路,还是应试思维。”
财新网则更担忧,在中、高考中逐年增加体育、美育的分值,甚至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这一做法是否忽视了不同学生在身体、天赋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同地方和家庭在财力及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差距,不仅带来新的不公平,也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些担忧,都基于目前体育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紧缺……曾在中小学校“可有可无”的体育老师,到底空缺多少呢?2009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约43万人,缺额约29万人。2018年体育教师55万人,仍有20万左右的缺口。随着近些年校园足球等项目的推行,专项体育老师的匮乏,更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困扰。
学校体育,该如何“破局”?
有资深人士认为,体教融合直指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育人功能的回归。体教融合的新政出台,为学校体育改革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学校体育的理念、策略、教学方式,也已有了更加清晰的引领。
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资源简单的相加。它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要以文化人、以体育人,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教学中体教融合之路如何进一步走通走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所所长吴键认为,学校体育需要进行整体的变革和创新:
理念上,一是真正实施五育并举,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体育教育。
形态和方法上,要以兴趣为引导,竞赛为杠杆,激发学生学习、锻炼、比赛的积极性,扭转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同时,要突破时空界限,打通课内外、校内外的阻隔,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发力。
评价上,把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强化姿态、动作、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发展,巩固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探索高考招生中对高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基本要求。
吴键说:“体教融合的关键是破除部门藩篱,创新体制机制。体育部门管理的重点是职业体育、社会体育;体育部门要与教育管理部门融合,共同管理儿童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育赛事要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教育部门要突破编制等制度瓶颈,创新学校体育工作,为教学、训练、竞赛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让体育专业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在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系列讲坛上,体育相关专家也围绕“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开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解决“体育之问”的三个关键点。
一是做好面向新时代的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人才是体育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前不久在一次发言中提到,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正变得多元化,而教育系统将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是做好面向新时代的学生全面发展和体育教育评价。面对当前青少年的一系列“体育危机”,如何解决?如何突破?这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第一道考题。
从2016年开始,以陈佩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他们首次在全国提出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概念,并且从五个维度: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健康,来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定义与阐释,也为体育素养的评价体系划清了界定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三是做好面向新时代的高水平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建设,听上去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何打造一支新时代一流的体育教师队伍?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名誉会长薛明扬薛明扬分享了他的四点思考:第一是加强体育教师的自主学习。第二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第三是拓展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第四是增强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
●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成趋势,考试会发生哪些变化?学校如何转变教学?| 深度
●八部门联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15条举措,打造“大国良师”!
●李政涛:高质量教学需要高质量教研,如何筹备?如何设计?| 实用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怎么干?可从这6个方面入手
●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什么、怎么评?特等奖、一等奖是如何“炼”出来的?
来源丨“校长会”(ID:xiaozhangclub 整理:帆沫)综合整理自教育最优解、新华网、图解教育、光明社教育家、第一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