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牛校”镇海中学背后的密码:弹性学习、可持续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丨重振县中计划
校长会 观察
谈到浙江宁波的教育,镇海中学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今年高考,镇海中学只有600多名毕业生,却在浙江省高考前100名中占据38位,在前10名中包揽3-9名,共70名学子上清北。
面对这样一所全国名校,不少学校可能会同时抱有两种想法:“很羡慕”和“学不来”。在师生长期双流失之下风雨飘摇的县域高中,更是只觉高山仰止,却深感与己无关。
很少有人注意到,拥有111年历史的镇海中学,曾经也是一所县中。2000年前后,也经历过“塌陷危机”。20余年来,吴国平校长带领学校稳步度过危机,并把她办成浙江乃至全国超一流高中。
吴国平很认同高效课堂,不反对激情教育,但坚决反对类军事化管理的“应试模式”:以获得高考成绩为唯一目的,让老师和学生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进行集中式、统一化管理。
他认为,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的德育和体育。比如镇中的开学第一课,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同时,学生需要的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自由”和“自主”,这就要求学校营造一个宽松、包容、和谐的育人环境。
镇海中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支持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目标,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所在,并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自主发展。这恰恰踏中了当下新高考改革和新课标改革前行的鼓点。
而吴国平最为坚持的观点是:办好一所学校,绝不只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而是汇聚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尤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支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风雨同舟的“教育共同体”。
跟随校长会智库(ID:xiaozhangclub)的脚步,去了解这所传奇高中的学习日常,相信您会有所触动和得到启发。
校长会智库拟于8月4日-7日线上举办“2022年全国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论坛”。届时镇海中学吴国平校长也将出席论坛并作专题演讲,介绍学校的实践探索。诚邀您参会交流!
论坛详情见文末
“镇海中学的小黑板出来啦!”当镇海中学2022届毕业生在那块看起来质朴无奇的小黑板上写下最后一个字时,消息就飞快地传开了。
每到毕业季,按照惯例,镇中的毕业生都要在小黑板上给学弟学妹留下一段寄语。刚刚结束高考、准备迈入大学时代的少年,像破茧而出的蝴蝶,轻盈舒展,意气飞扬:“我镇中少年,承先辈报国之志,秉踔厉奋发之意,怀奋楫争先之情,不易所志,不负所托,赓续传奇!”
喷薄而出的少年壮志,难免让人想起122年前梁启超先生写下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翻看镇海中学历年“小黑板寄语”,你便会发现,气宇轩昂、壮志凌云,是镇中少年代代相传的精神气质。即使静静地走进镇中如江南园林般清幽雅致的校园,也能感受到一股凛然之气扑面而来。
镇海中学的校园,说大不大,却四处散落着20余个历史遗迹,其中有3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个镇中学子,都能毫不费力地说出其背后那些光辉的名字:爱国志士柔石、民族英雄俞大猷、革命烈士朱枫、第一部党章保护者张人亚……
家国情怀,是校长吴国平认为首先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连续数年,他都把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现在人们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家国情怀,这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个人有了责任,有了担当,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成长,孜孜不倦地付出。而这一份理念,也奠定了镇海中学学生教育的基本底色。
镇海中学去年刚举办完110周年校庆。其办学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镇海学宫。1911年,乡贤盛炳纬先生筹资创办镇海县中学堂,是为初级中学。其后数十年间,学校几易校名,几度改制。直至1956年,镇海县中和私立辛成中学合并而成今天的镇海中学。
上百年的风雨,承载着镇海中学的一路辉煌,坊间一直流传着“倒数第一进浙大”的镇中传奇。今年,镇海中学的高考成绩依然独占鳌头:2022年浙江高考前100名中,38名学子来自镇海中学,占据三分之一的名额;前10名中,镇海中学包揽3-9名;共70名学生上清北,刷出历史新高。
极少有人注意到,这所被浙江省领导誉为“浙江最好中学”的名校,曾经也是一所风雨飘摇的县中——即使在镇海撤县建区以后,镇海中学依然沿袭县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人事调度等皆由区里组织定夺。
2000年前后,由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等原因,镇海中学面临办学竞争加剧、生源地范围锐减、发展空间缩小等种种困难——而这正是日后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县中塌陷”初露端倪的时期。不少人担心,镇海中学从此将走下坡路。更有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宁波中心城区、杭州乃至上海的名校求学。
也就是在2000年的暑假,吴国平来到镇海中学担任校长。背后是作为宁波最好高中之一的百年老校光环,面前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改革征途,站在十字路口的吴国平,将带着镇海中学何去何从?掐尖、题海战术、高强度管理……在新高考改革之前,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试模式”,似乎是一条快捷而“保险”的出路。
吴国平却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让教育回归常识,把学习的自觉性、丰富的教育选项还给孩子,用大海般的胸怀,护航着镇海中学宁静而踏实的发展。转眼20多年过去了,其他中学几度易帅,吴国平依然是镇海中学的“定海神针”。昔日被形势赶到十字路口的镇中,如今依然是浙江乃至中国最好的高中之一。
这20余年里,有什么在镇海中学悄然发生?
在自律的基础上建立自由
在镇海中学,高三并不被视为“特殊的一年”。在管理模式上,高一、高二、高三似乎没有太大不同。夏半年,学生们7点上早读,21点05分下晚自习;冬半年,早读时间推迟到7点10分,晚自习则提前到20点50分结束。学生不需要穿统一的校服上学,甚至可以自己决定是否上晚自习。
“高三决定高考,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如果非要说哪一年最重要,那我会说,是高一。趁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吴国平说。正如一株株迎着晨光破土而出的幼苗,给予适当的阳光和雨露,生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舒展开来。
弹性学习制度,是镇海中学最重要也最特别的教学管理制度之一。其中包括弹性课堂、弹性作业和弹性学分制等。学生如果在某个学科上表现优异,可以申请不参加该学科的日常教学,自主学习其它内容;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基础作业后,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完成选做作业。如果学有余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前申请修读某些模块的学分。
教育需要“留白”。相比一般高中,镇海中学统一授课的时间相对较少。除去常规的晚自习,在白天,学生也能拥有自习课,穿插于学科课程之间。这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整理所学知识,或探索新知,不会被机械地捆绑在进度整齐划一的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真实而普遍的情况是,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再怎么对学生了如指掌,最了解一个学生的,还得是学生自己。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他们更需要“自由的空间”,而不是老师无微不至的引领。
这也是吴国平反对课外补习的原因之一。学生本就在学校课堂上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如果在课余少得可怜的时间里,还要与水平不一的同学一起参加补习班的“大锅饭”,就只能不断地重复学习。大把的时间被花掉了,学习效率却相当低。
藏在看得见的自由背后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自律能力。没有自律作铺垫,自由就无从谈起。镇海中学会为高一新生设置符合他们学习实际的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并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讲授高中各学科学习策略和方法,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打下基础。
在课堂上,老师不会要求学生统一做笔记,而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自选内容、方法、材料来做记录。在课后,老师会让学生设立一个专属的“To do list”,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定每天的任务清单,掀起“清单革命”。任务清单的内容,除了老师布置的基本作业、学生自己设置的个性化学习任务外,还包括提醒事项、所需物件、每日感受等。
自省,也被视作需要重点培养的重要品质。考试前后,是学生自省调整的重要时机。在考试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学生会认真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安排好复习计划,找出学习中的重点与盲点。而在考试后,教师会在师生谈话、课堂讲评之时,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态度、过程、方法、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反馈。
日常的自我检测和调节也必不可少。基于“To do list”,学生便可以评估和反思自己每日的学习计划和完成程度,进行动态调整。自主学习,就是这样从意识驱动变为习惯使然,印证了那句“自律的终点是自由”。
那高中的终点又是什么?学生要藉由高考的船票通往哪里?“每个学生的高考目标,都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实际和个人意愿设定的。”吴国平说,“高中的责任是什么?是帮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一方面,尊重社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禀赋。”镇中鼓励学生的多元价值追求。在这里,没有老师会对学生说,只有考上清北复交,你才称得上成功。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镇海中学学子孙尧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这一年,北师大教育学专业在浙江只招文科生。作为一名理科生,孙尧选择“曲线救国”,填报了英文系。入学半年后,在英文系表现优异的她,主动放弃国家奖学金等荣誉,遵从本心转读了教育学。
大学期间,孙尧开始做民族文化公益项目,创办公益组织“满天星”,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选择做公益,跟她的高中经历有很大关系。孙尧在高中三年担任过浙江省首个高中慈善工作站——镇海中学慈善工作站副站长,公益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已在她的心中萌生和扎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经历,也让她对慈善和公益有更鲜活、更深入的了解。
孙尧回母校指导镇中学弟学妹正在实施的公益项目
在镇海中学,这样的校友故事还有很多。“我希望从镇中走出来的孩子,不只是在考场上表现优秀。”吴国平说道。关注学生的素养形成,把眼光放长远,许学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才是镇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为此,镇海中学给学生们配备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尤其是拓展性课程和职业技术性课程,并提供多样的竞赛和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活泼生动的学习形式,学生能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技能,整合所学知识,促进学习迁移,形成独一无二的学习经验。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从中接触到了广阔的领域,自由地寻觅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所在。
吴国平还记得,有个理科非常厉害的女生,从小就斩获不少奥赛奖项。上了高中,接触人文类的课程和活动以后,她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和禀赋,竟是在文学上。后来她在大学里选择了文科专业,如今已是一名颇有成就的作家。
“129晚会活动”,是镇海中学一年一度的经典文艺活动。这类文艺活动,以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与迁移为目的,强调对学生自主参与和自觉学习的元认知能力培养。“129晚会活动”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活动由学生筹划,老师辅助,不请外援。整个活动的场地、节目、物资、环节等,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会负责统筹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锻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校学生,都会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来。高一至高三年级的表演项目,分别为舞蹈、合唱和诗朗诵。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二·九运动”精神,自主选材、编排、排练、准备。活动的深层教育价值,不在于精彩绝伦的表演和比赛成果,而是体现在筹备和排练期不断调整和反思的过程之中。
高中三年里,学生不会被囿于象牙塔内。走出校门,置身于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现实之中,他们才能觉知自身的个人价值,找到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学校会以模拟政协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以社会公民的身份,参与社区生活的调查、研究和改造。学生或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出发,或根据自己关心的议题,发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题现状、学习相关理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提案,从而实现积极自主的实践锻炼。
有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以自己从身边观察到的高中生在课余时间玩手机游戏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青少年玩游戏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可行性高、执行力强的提案。这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感受强烈、印象深刻的实践体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镇海中学还有一批被称作宁波市“科技新苗”的学生。从高一起,他们就走进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跟着导师们做实验、搞研究,体验和探索科技创新。
承担宁波科技新苗培育的导师,来自宁波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每位导师带1至2个学生团队,每个团队由3-6名高一或高二学生组成,分别研究一个课题,涉及节能环保、交通工程、植物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光电材料、空间大地测绘等领域。
这些研究实用性很强,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怎样稳定LED灯亮度时间,怎样让公共自行车停放更规范等等。不少十五六岁的“科技新苗”就是从这里打开了未来志业的大门。
2020年,“科技新苗”钟子健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并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钟子健提到,当初在镇海中学加入科技新苗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科创大赛,这将近一年做科创的经历对他而言意义很大,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科研的过程,也坚定了他来到国科大的志向。
今年,国科大在宁波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招收的5名本科生,均来自镇海中学。2022届毕业生王昕怡,则选择成为西湖大学首届创新班60名学生中的一员。西湖大学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王昕怡一开始确实没什么信心。但听完施一公校长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要进西湖大学做科研的决心:“一群科研爱好者数十年如一日,不顾外界的纷扰,只为一个科研结果”,这种浓厚而纯净的学术氛围令她神往。
此外,镇海中学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管理,成为选修课的讲师。学生也可以开校本选修课?听起来不可思议。这要追溯到2005年学校开办的“百家讲坛”。最初,学校的构想是播放一些央视、凤凰卫视精品栏目中的人文科技录像,同时也邀请一些院士、教授、作家、名师和有特长的学生举办现场讲座。
随着这个活动在师生中间认可度的提高,学生们发现,这里也是一个展示个人、社团研究成果的绝佳平台。“红绿灯设定千篇一律的时间科学吗?”“矿物质水的保健功效如何检验?”热情高涨的学生们把自己的问题、研究都搬了上来。
看到学生们如此投入,学校干脆专门开设了“学子讲堂”。该活动每周一次,一个学期有19次,话题涉及五花八门的科技文化知识,如从感性阅读到理性阅读、利用太空的新机遇与挑战、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西方经济的碰撞与沟通等。
之后,学校又将“学子讲堂”的内容纳入了选修课的范畴之内。如其中涉及理科部分的“跌宕数理化”,学生学完可拿1个学分。内容涵盖高一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主题包括“量子力学浅说”“热力学第二定律”“霍金与黑洞”等,大大拓展了教材中的知识。
吴国平认为,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学校自身的教育计划已不能囊括学生们所认可的所有知识。“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学生当下和更长远的发展打开一扇创新的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学生自主开发与实施选修课,把学生从传统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生产者,这一变革,也无疑是破解当前“课改瓶颈”的重要抓手,在新课程改革的领域里迈出了极有价值的一步。
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自主发展
象牙塔里,并非只有“学习”一事。作为校长,吴国平每天都有来自各方的千头万绪需要捋清。比如有一次,他就被学生家长“堵”在了办公室门口。
“有家长反映自己孩子的腿脚不方便,要求从四楼换到一楼的班级。”吴国平回忆道。学生换班级是学校管理中的大忌。如果只为一位学生的问题打开一个口子,那其他问题也会接二连三地涌进来。思前想后,他与班主任商量,最终把整个班级从四楼换到一楼,最小程度影响教学秩序。
这似乎是个两全其美的做法,但也有家长反对换楼层,其他班级的家长也跟风要调楼层。这些都被吴国平温和而坚定地否决了:“我很认同宁波的一句俗语: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家长可以爱自己的孩子,但也应当关心孩子的同学。在同一个集体里学习,大家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吴国平常常谈到的概念。他所谈的学习共同体,远不只是师生共同体,或学校共同体,而是包括了政府、家长、社会在内的大共同体。吴国平强调说:办好一所学校,绝不只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而是汇聚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尤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支持。
再者,培养创新型人才,往往离不开宽松、包容、和谐的育人环境。镇海中学不鼓励同学之间相互竞争,而是追求共同进步和并肩而赢,在温暖的学习共同体里实现自主发展。
老师会在班级中营造有利于学生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设置共享活动等方式将课堂变为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比如在语文分享课上,老师会让班上的每个学生自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档综艺节目等,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学生既作为分享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经验,温故而知新,也作为听众从同学的分享中汲取知识和启发,以他人为师,不断精进。
老师还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习共同体提供服务和帮助。比如在2022届高三(2)班,每临大考,老师都会让学生们完成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整理某个模块的笔记并上交,随后打乱下发,让全班共享这些笔记。有一次,一位同学直接把自己87页的字音笔记悉数上交,造福班级。其他同学纷纷效法,从阅读套路到作文素材,应有尽有。
“在高考前夕,许多数学突出的同学应老师之邀走上讲台,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问题,或阐述几道自己有独到研究的高考题,尝试点燃台下同学们新的思维火花;也有英语优秀的同学,帮其他同学看作文,讲的人抱着字典逐词细说,听的人不时记录频频点头。”班上的毕业生回忆道。
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高三(2)班的50位同学共同提交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在全省前十里占据3席,前百位中有19位,共30位学子进入北大、清华深造。
老师也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意愿,与同学一同组建“邻近学习小组”。相比班级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的人数较少,关系也更亲密,学生可以就当下的学习问题与邻近同学一起交流,共同探索,还可以制订具体的共同学习目标,相互激励。疫情居家期间,就有学生主动发起了网络学习群,群内成员按照自己的特长担任“课代表”,敦促同组同学学习。
给老师的“情书”
镇海中学
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又如何搭建呢?一方面,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探究和解决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种问题,并以个人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也是学生成长的伙伴,理应和学生一同学习,共同建构知识。
因此,镇中的老师并不介意承认自己在知识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接受学生提出的挑战,愿意与学生共同探究难题,虚心向学生学习。正如吴国平屡次强调的:“要对学生抱有‘敬畏感’,从学生那里汲取智慧。”这种轻松沟通、协同成长的氛围,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充分的信任。
还有一个有趣的“设计”是,如果有一个学生问了老师某个问题,老师解答过了,再有学生来问,老师便不会直接回答,而是让他去请教上一个提问的学生。
这样做,一来是在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节约”老师的“教学力”;二来是加深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问题的同学可以从同侪那里获得知识和启发,解答问题的同学可以在教同学的过程中整理和提炼已掌握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三来学习共同体则会在这种深度互动中变得越发成熟、紧密。不亦说乎?
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论坛
论坛时间及地点
8月4日-7日(线上论坛)
论坛详情咨询
手机号码:18164045161 谢老师
微信号:xiaozhanghui2019
论坛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