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饭、扫地、种菜……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就这?

帆沫 校长会 2022-07-17


01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无数文青的心头好,也是他最广为传颂的一首诗。


有人戏称,如今除了不能周游世界外,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都不再是“诗与远方”,诗人渴望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们马上就能拥有了。


最近,“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冲上热搜。网友们炸开了锅,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起因是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且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相比于普通网友的“狂欢”,在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看来,这条新政的颁布却是意料之中。


自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出台以来,国家对于学校劳动教育的要求可谓逐步“升级”。如今劳动课正式“官宣”成为独立课程,是为重振劳动教育再补一记“加强针”,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不过,看多了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校长会嗅到了一丝不太对劲的味道:大家关注的焦点,似乎主要都落在了做饭、洗衣、搞卫生等家务劳动上。


但,劳动教育=家务劳动?


显然不止。把劳动课“窄化”成做家务,就等于丢掉了劳动教育的大量精髓。


大众对新劳动教育了解不多尤可理解,但作为深耕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各中小学校如果不去细细研读新课标,掌握新劳动课程标准的要义,那就好比要画一只大象,却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是不可能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



校长会在去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现在不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实施,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窄化”的问题。


(1)在目标上,仅以技能、过程或体验等某一方面作为劳动教育目标,忽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劳动品质的塑造,更忽视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在调研样本学校中,只有50%的学校明确提出培养劳动品质,少数学校提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价值。


可见,很多学校的劳育只停留在了“劳动”的表面,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劳动教育,只能是照本宣科,蜻蜓点水。学生劳动过了,却不知为何要劳动,更不会发现“劳动的美丽”。


(2)在内容上,局限于农业种植劳动、手工劳动或到工厂参与体力劳动。相对来说,服务性劳动比较缺乏。少数学校安排了服务性劳动,但只限于公益劳动,缺乏对现代服务业中服务性劳动的关注。


(3)在形式上,体力劳动多,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劳动以及指向问题解决的劳动相对少。


这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正暴露了劳动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劳动教育类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涵盖内容非常之广,当下却扎堆于简单的家庭劳动、传统的工农业劳动,对丰富而宽广的现代生活视而不见,何谈“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


学做饭还是修家电?种蔬菜还是种粮食?养小鸡还是养小鱼?很多学校想要“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却总纠结于这些“常规选项”。在校长会看来,把目光“锚定”在这些细节上,无疑是舍本逐末,再怎么努力都是在“点”和“线”上打转,而忽视了“面”和“体”的打造。


毕竟,它们只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具体载体,而不是劳动教育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把劳动教育的手段当做目标去追寻,就会错失劳动教育真正的“灵魂”。


02


校长会认为,新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布,绝不只是劳动教育的“恢复”和“回归”,而是注入了很多新的内涵。如果不去追问新劳动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新劳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我们有必要先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一下整体的梳理。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理念的第一项,是坚持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新劳动教育的起点,也是新劳动教育的目标。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有新时代的精神气质。那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什么?又如何让当下生活环境优渥的中小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


北师大教授檀传宝指出,今天你用学习好可以“跳龙门”、学习不好“将来没饭吃”的旧逻辑,已经很难说服一个拥有优越生活条件的孩子去努力学习了。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会把“教育”视为帮助孩子找寻学习的内在乐趣、追求个性自由与创造性、求索人生意义的事业。


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常常被片面理解。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全面发展”似乎就是,德、智、体、美、劳,样样都要强,其结果是学生、家长、教师、社会都越来越累。但“全面发展”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现人的个性自由。


马克思在描述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浪漫?


全面发展固然要求发展得全面、均衡,但又决不是钢琴、舞蹈、足球、国学什么都来一点,而是要通过教育让学生的自由个性能够在现在、未来得以完整实现。当我要去劳作、去创造、去思考时,我可以超越社会分工的局限,自由地去实现学习或工作目标。



那么,劳动教育在其中又充当着什么角色?


檀传宝教授认为,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劳动过程能让孩子体会到人的自由、创造、美好,环境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社会是可以改造的。


在劳动中,孩子们能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能够发现劳动世界的真、善、美,发现劳动能够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他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唯有优质的劳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健康自由发展、回应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形式,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结合,最终通向“培育时代新人”的道路。


基于此,新劳动教育既要继承过去劳育的优良传统,又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发展出新的内容和形式。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该办什么样的劳动教育。我们要基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来设计劳动教育,以回应当下的时代。


首先,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劳动,应该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周边资源和校本情况。乡村学校可以带领学生种菜养鱼,城市学校可以侧重与城市生活相关的服务性劳动,海滨城市可以结合海洋意识教育,等等。


例如山东临沂半程中学,近些年发展出了独特的“兴趣社团+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三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一所乡村初中,学生多为农村留守少年,由于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有限,大多数孩子往往对升学失去期望,初中毕业直接走向社会务工。


为了给每一个农村学生成长找到出口,学校经过讨论发现:学生读职校学技术,成为技能型人才,不也是一条可行的育人之路吗?


于是,半程中学与多所职业院校对接,高标准建设4000平方米的劳动教育中心,引进10余所中职院校的拳头专业,在校内建成了包括面点、烹饪、机电、数控机床、医护等在内的30多个劳动兴趣社团。这些做法,让很多原本厌学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找到了成长发展的目标,大大改变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其次,身处科技时代,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劳动也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多安排一些蕴含科学精神与知识、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比如一些偏向脑力劳动的新兴服务性劳动:咨询、创意等;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成果,比如深圳龙岗麓城外国语学校,就在田园劳动中引入自动灌溉系统和植物二维码的知识和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劳动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上下功夫,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03


那学校应当如何基于新课标,建构较为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校长会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整体把握好劳动教育的课程形态。


从课程形态来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类型:


一是必修的单科课程,这是全体学生必须修学、相对独立的课程。其目标是独特的、关键的、重要的,内容是基础的、必须的、结构化的。


二是渗透课程,这是与其他学科相融通、相渗透的课程。其特点是课程内容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课程目标渗透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是活动课程或项目课程,也就是采用“劳动周”“劳动月”的方式加以实施的劳动教育课程。其特点是内容不限、时间灵活、集中进行。


三种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实施应当具有顶层设计,最终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增值效应。


第二,具体设计好中小学劳动课程衔接。


尤其是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学生年龄跨度大,发展目标差异大,劳动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差异也大。这就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目标定位,同时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一体化设计。


在这方面,《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各学段的核心劳动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都做了明确说明,这是我们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南与基础。


以上是宏观层面的把控,那从中微观上又该如何挖掘合适的课程内容?


1、在学校生活中发掘劳育内容。


在校园里,我们不难找到各种各样的劳动形式:打扫校园卫生,打扫教室卫生,打扫寝室卫生,参与学校的公益劳动等等。但很多学校为学生安排劳动任务,只为完成劳动教育任务,流于形式,“劳”没有,“动”不够。


什么是“劳动”?长时间地做某项工作才叫劳动,短时间做做手工、捡捡垃圾只能叫生活体验。有的时候老师还会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那更是违反了劳动教育的初衷。


学校劳动教育,最好的方法是设置各种各样的真实岗位,让孩子们长期承担比如设置校园保洁、绿化养护、食堂执勤、红十字救护等岗位让孩子们长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可以设置比如出黑板报、组织设计活动、参与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创造性劳动岗位,把在劳动技术课里学到的技能用到为同学为学校服务的实践当中去。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是“校园无保洁工”学校,日常清洁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每天清晨,学生来到教室的第一件事不是捧起书本,而是拿起劳动工具打扫卫生,用劳动开启美好的一天。


艾瑞德学校通过划分班级清洁区、年级劳动区,设置校园义工岗、班级劳动委员,设立校园劳动日、劳动周,开设面向寄宿学生的劳动夜校,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劳动岗位职责,把做瑞德“银行管理员”、瑞德“快递小哥”、就餐值日生等当作引以为豪的事。


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校园劳动工作的落实、管理、评价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他们制定出教室8个固定打扫点、劳动区双组轮流负责制等劳动管理办法,实现“校园劳动自治”。


2、在学科融合中组织劳育内容。


所谓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但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 


在深圳龙岗玉龙学校的劳动课程实施中,随处可见学科融合的痕迹。丰收后的秸秆被烧成草木灰撒在土地上,据说能让土地更肥沃,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枯萎的藤蔓植物垂下支架的姿态,与国画中的经典主题“枯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美术课写生绝佳的素材。


不仅是劳动老师有意用劳动课程串联起各学科,各个常规学科的老师也会参与到劳动课程的教学中来。


例如,在一堂茶艺课上,茶艺老师与历史老师相互配合,通过茶来反观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什么每逢社会动荡,必定是茶文化的低谷期,而华夏文化的巅峰唐宋,茶文化就有了突破式的跃进,甚至远播海外?于是同学们知道了,茶文化的兴衰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3、在校本特色中拓展劳育内容。


一种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利用学校节日主题活动和嘉年华活动等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例如深圳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在每年的学府嘉年华中开展学生劳动厨艺大比拼活动。


一种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社团相结合,借助社团力量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比如深圳南山文理实验教育集团开设的钟表维修课,深圳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开设的无人机制作课等。


4、在区域资源中整合劳育内容。


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可以是由学校向外拓展,也可以是由区域教育局、教科院牵头建构。深圳市南山区教科院立足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是自主开发地方劳动教育系列课程方面的典型案例。


在服务性劳动方面,通过劳动清单和寒暑假“劳动教育进社区”活动具体落实,其中劳动清单包括“学校开清单,家庭完成”“社区开清单,学校完成”“学校开清单,社区配合”三种形式。


在生产劳动方面,借助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以职业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实践等形式,开展特色生产劳动课程。


比如科学探究劳动课程,利用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和空间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因、机制或演变趋势,旨在启蒙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再如技术实践劳动课程,以科普新兴科技运用为核心,强调学生具备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创造性劳动技能。学生们以工程师职业体验的形式,学习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一代智能感知技术的理论及应用场景,为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


拓展阅读:《海淀区3-18岁学生家庭劳动教育任务清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就可以融会贯通。劳动不再仅仅是师长辈小时候的春耕秋收、搬运煤球,还能全面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和才能。那么,到底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做什么劳动呢?






●  又是一年劳动节,劳动教育该“迭代”了丨劳动教育专题

●  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如何写?| 建议收藏

● “新课标”你读透了吗?若想教学不“翻车”,校长需要搞懂这3点

●  新课标和方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学校教学怎么跟着变? |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

  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






来源丨“校长会”(ID:xiaozhangclub;整理人:帆沫)综编自基础教育课程( 管光海/张丰《融合观引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国教育报(檀传宝)、京师飞渡FEdu(孔祥渊《科技时代,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研学头条《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怎样建设?要紧扣三个关键点》、光明社教育家(倪闽景《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去劳动》)、中小学管理(李建华《“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张丽/吕立杰《深圳南山:探索富有大湾区特色的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校长会往期报道文章等。


责编 | 小东邪  排版 | 小东邪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