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是一年劳动节,劳动教育该“迭代”了丨劳动教育专题

帆沫 校长会 2022-07-17


校长会  观察


“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多少年过去了,教育泰斗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来”,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并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从着重“四育”到“五育”重提,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缺位多年的劳动教育,终于重返中小学教育的“主舞台”。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教育,一些学校也的确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广大的中小学校,依然存在大量“口头劳动教育”、专任师资队伍短缺、活动课程实践场所单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等问题,许多地区、学校劳动育人不到位,甚至还处于劳动教育有名无实的状态。劳动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哪些教育困境?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教育工作者该如何行动?——想要搞好劳动教育,就得先思考以上问题。


“五一”劳动节又至,“校长会”(ID:xiaozhangclub)想邀请各位校长一同探讨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今天的推文,主要是宏观层面上的观察与展望,日后“校长会”还将继续推出劳动教育专题报,与各位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做大、做强劳动教育,真正实现“劳动育人”“劳动最美丽”。

 



“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校长会曾撰文探讨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点击可阅读),提到劳动教育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教育,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


许多学校一面应付着劳动教育,一面又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些校长和教师将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学生劳动占用的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变少,学业成绩就会下降。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其他“主科”经常理所当然地侵占本该属于劳动教育的时间。


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将劳动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于是,每当中小学生犯错,班主任就可能宣布:罚擦黑板或打扫卫生一周!长期以往,会让学生产生“以劳动为耻”的观念,漠视劳动的重要性。


在劳动教育一再缺位的那些年,学生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近些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促使各大中小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认真钻研和开展劳动教育。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强调尊重劳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提出构建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以及学年劳动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可以看到,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了大量工作。


上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总体来看,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基本构建起来了。重点解决了3个问题:


纳入了必修课,要求大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明确了课时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有了评价导向,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重要内容。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在倡导五育并举的今天,劳动理应和其他四育融合在一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劳动教育,是时候重拾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了。



2022年,劳动教育走上C位了吗?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至今,三四年过去了,劳动教育在各中小学校走上教育的C位了吗?


在接受《人民教育》的采访时,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指出,随着近三年来劳动教育的普遍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


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反映,当前中小学生具有积极的劳动观,94.1%的四年级学生和97.4%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吃苦耐劳值得敬佩”;91.8%的四年级学生和97.8%的八年级学生同意“劳动没有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同等尊重”。


但同时也要清楚看到,依然有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真正把劳动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认为可有可无,有的家长还存在“劳动浪费学习时间”的认识误区,甚至把劳动作为孩子犯错误惩罚的方式,让孩子产生抵触、厌恶、鄙视劳动的意识。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汪豪浩在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5大困境:


1、有教育,无劳动,过度重视“育分”和口头说劳动。一方面,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时常被学科教学挤占;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多采用“你说我讲”“口头说劳动”等方式,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真实参与,劳动教育有形无实


2、有劳动,无课程,强调活动开展,忽视劳动育人。中小学劳动教育常常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由于参与劳动的次数少、时间短、参与感低,活动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体验,学生兴趣逐步丧失,最终导致劳动被视为一项作业被动完成,劳动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3、有课程,不系统,劳动教育碎片化。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试图通过整合资源编制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开放性。一些地方在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指引,学段和学龄链条没有形成,或内在知识逻辑紊乱,缺乏统筹规划和大中小学系统推进,学生未能真正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


4、有系统,缺机制,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乏,可持续性不高。完备的师资力量,特定的外部环境与资源支持,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指导,是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中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专任师资队伍短缺、活动课程实践场所单一、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积累、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课程设备陈旧老化、课程经费充裕性无法保证等现象。


5、有发展,不均衡,各学段、各地区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不均衡。由于各地、各校、授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发展基础存在差异,专业指导、社会资源、政府支持等资源分配存在差异,导致区域间、学校间、学段间劳动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也包括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不均衡。


由此看出,面对劳动教育的系统化深入发展,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



在谈论劳动教育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劳动教育中“劳动”概念的理解不能窄化。我们不能把劳动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


毕竟,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劳动”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当下的数字时代,我们对劳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深圳大学讲师孔祥渊指出,按照学校教育的实践及一些研究者的论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可以称之为“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当前,一些学校利用学校内部的劳动机会(譬如大扫除),将一些生产劳动引入学校之中(如做家具),把学生带到劳动场所(如田地),让学生参加相应的劳动,传递诸如劳动技巧、劳动观念等相关的内容。这种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原始社会中劳动教育的形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称之为“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基于科学”的劳动教育。在古代社会,劳动与古代学校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劳动教育更多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工业革命之后,各种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具备更为丰富、更有深度的知识体系,劳动与现代学校教育不得不密切结合在一起。


此时,学校内的劳动教育可以视为一种“职业训练”,其内容、形式与各种各样的现代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与现代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现代劳动教育,需要立足于科学。因此,这种劳动教育可以称为“基于科学”的劳动教育。


在科技时代,劳动教育如果囿于“原始形态”而不与时俱进,会出现不良后果。


一方面,如果仅采用“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学校教育可能需要刻意地调整既有的安排,将劳动教育“生硬”地置于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于学校管理系统而言,这种安排与调整无疑是一种额外的任务。采用“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或教师群体付出一些本可避免的经济、时间等成本。


另一方面,“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往往会将学生的认知、理解、视野局限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劳动上。学生可能会形成一些生存技能及尊重劳动的观点,但是,由于缺少整体性认知与把握,学生在诸如“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可能难以生成生动的理解及真实的认同。此外,科技带来了社会的诸多改变。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诸多生存生活技能,可能难以通过“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予以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基于科学设计劳动教育是一种回应科技时代的劳动教育方式。


第一,劳动教育需要在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在科技时代,学校教育系统给学生提供的劳动应该少些“粗糙”“朴素”的劳动,而应该多将一些蕴含科学精神与知识,且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提供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科学知识及其价值等,就能够无形中将劳动与相关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成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从分散与整合两个角度了解、感受劳动。所谓“分散”,是指这一技术可以将劳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谓“整合”,是指这一技术可以从整体上生动地描绘劳动及其创造的美好生活,让学生对于劳动的珍贵性、各个劳动群体的价值性等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我们该如何行动?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搞好劳动教育,需要把握好五个方面重要关系:


一是“一育”与“一课”的关系,主要是防窄化。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单独开课是基础,是主渠道,但并不是全部,劳动教育是个大概念,与德、智、体、美并列,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调整理念,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践育人,解决好知行合一的问题,不能把劳动教育固化在书本上和课堂里。


要调整结构,从“四育”变为“五育”,学科的内容结构、课时结构都要作相应调整,要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也要注重全科渗透,相关学科要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环节,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主要是防走偏。劳动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对劳动教育来说,劳动的具体形态没有一定之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劳动教育的关键就在真劳动,通过劳动,出力流汗,接受教育,获得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教师讲劳动、学生听劳动看劳动的层面,只有通过真切的劳动体验,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要体现教育意义,劳动教育应该是有目的的劳动,不能是各种活动的简单拼盘,要事先有规划和设计,把握劳动教育的特点,在劳动中融入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反思和交流,不能有劳动无教育。


要注重评价导向,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看做没做,也不能简单考核劳动技能,而要着重看学生在思想意识、精神品质上有什么收获,是否形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


三是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的关系,主要是防阻力。调研发现,劳动教育的很大部分阻力在家长。家长是现实的,担心参加劳动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这种担心可以理解。


事实上,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之间不是对立的,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参加劳动不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学生在劳动中丰富了对世界的认知,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反而更好。


因此,要加强引导,告诉家长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家长理解,解除他们的顾虑。


四是劳动教育规定要求与实施能力的关系,主要是防低效。劳动教育的规定和要求是明确的,大家也都知道劳动教育重要,想做好,但现在还做得不到位,背后主要是能力水平和条件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怎样把劳动教育水平提上去,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在师资方面,要从培养和培训两方面一起用力,师范院校的培养课程要有劳动课,让未来的教师自己学会劳动,还要知道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课。要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劳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计划。


在场所方面,过去部分学校有校办工厂、农场,现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城市学校学生数量多,校园面积小,校内劳动实践基地严重缺乏。要打开思路,放宽视野,统筹好校内校外两方面资源,校内注重挖潜,外部注重整合。


在实施指导方面,要在指导纲要基础上分类型编写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操作手册,为基层提供一些劳动教育的样例,给出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五是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关系,主要是防推诿。做好劳动教育,涉及学校、政府和有关部门,各自的职责必须厘清,该是谁的责任,谁就必须担起来。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做好。




● 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误读!但下面这件事是真的……

● 新课标和方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学校教学怎么跟着变? |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

●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成趋势,考试会发生哪些变化?学校如何转变教学?| 深度

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什么、怎么评?特等奖、一等奖是如何“炼”出来的?




来源丨“校长会”(ID:xiaozhangclub;整理:帆沫)综编自:中国网教育频道、《人民教育》、中国德育、京师飞渡FEdu(孔祥渊《科技时代,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管理》(汪豪浩《省域视野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等



责编 | 小东邪  排版 | 小东邪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部分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