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同步测试: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学期预习资料!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点击对应课题即可查看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七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第7-11课)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专练1(1-3课)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专练2(1-3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问答式知识点速记》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问题式梳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

 



微课




本期内容






本文包括

【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材解读】+【拓展延伸】+【课后活动】+【课堂小结】+【同步测试】

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快速查询相关内容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解读







一、淝水之战 
1、背景: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3、淝水之战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课后活动




1.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 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6、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同步测试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 把土地分给农民     
B. 迁都洛阳
C.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 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7、在上课中,老师讲到的一些历史知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老师讲的是那一单元 (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曹魏、北魏
B.西晋、北魏
C.前秦、北魏
D.前秦、东晋
9、 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10、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11、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材料中提到的“魏王”是何人?
 
(2)材料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指出“魏主”的姓改的什么姓?
 
(4)结合所学的知识,针对“魏王”的这种做法,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往期精彩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知识提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提纲(1-21)

九年级上册道法第一单元测试卷(1)

初中历史同类知识归纳比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上历史第3单元思维导图、课件、知识提纲

九年级道法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